本文目录导航:
极化作用和反极化作用各自是怎么的?
一、极化作用:离子使异号离子极化而变形的作用称为该离子的“极化作用”;被异号离子极化而出现离子电子云变形的功能称为该离子的“变形性”。
二、反极化作用:当极化现象削弱时称为去极化。
当膜由原来的-70mV到0mV就是去极化环节,而由0mV变动到20-40mV则是反极化环节,超越0电位的局部称为超射,此时膜的形态称为反极化形态。
比如,离子的极化,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电子云散布在对方离子的电场作用下,出现变形的现象。
离子极化使正、负离子之间在原静电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又附加以新的作用,它是由离子在极化时发生的诱导偶极矩μ惹起的。
μ与电场强度E的比值μ/E称为极化率,它可作为离子可极化性大小的量度。
正、负离子虽可相互极化,但普通说,因为正离子半径小,电子云不易变形,可极化性小,重要作为极化者;负离子恰恰同样,是被极化者。
离子极化的结果使离子键成分缩小,而共价键成分参与,从而发生必定的结构效应,影响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离子极化可使键力增强、键长缩短、键的极性降落以致结构型式变异,从离子晶体的高对称结构向层型结构过渡。
裁减资料:
反极化作用的实质:
反极化作用普理论见于含氧酸及含氧酸盐中。
酸式盐热稳固性普通差于正盐,如碳酸氢钠热稳固性低于碳酸钠。
正离子的反极化作用强时,其含氧酸盐的热稳固性普通较差,如硫酸钙的热稳固性低于硫酸钠。
酸性环境下含氧酸氧化性提高,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备很强的氧化性。
这些现象均是氢离子的反极化作用造成酸和酸根中 氧与核心原子之间的共价键被削弱,从而更容易断裂所致。
含氧酸及含氧酸盐的核心原子,若氧化数高,则极化才干强,因此其抵御正离子反极化作用的才干也强。
由此可以解释硝酸银的热稳固性高于亚硝酸银,也可以说明碳酸盐的热稳固普通低于关系的硫酸盐。
碱土金属碳酸盐热稳固性的变动法令
注①热稳固性是指化合物受热时易否合成的性质,假设合成温度很高,则以为热稳固性高,否则热稳固性低。
②碱土金属的碳酸盐的稳固性都是随着金属离子半径的增大而增强,体现为它们的合成温度依次升高。
铍盐的稳固性特意差。
例如,BeCO3加热不到100℃就合成,而BaCO3需在1360℃时才合成。
铍的这一性质再次说明了第二周期元素的不凡性。
③碱土金属碳酸盐的热稳固性法令可以用离子极化来说明。
在碳酸盐中,阳离子半径愈小,即z值愈大,极化力愈强,愈容易从C032-中攫取O2-成为氧化物,同时放出C02,体现为碳酸盐的热稳固性愈差,受热容易合成。
碱土金属离子的极化力比相应的碱金属强。
因此碱土金属的碳酸盐稳固性比相应的碱金属差。
Li+、Be2+的极化力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中是最强的,因此Li2CO3和BeCO3在其各自同族元素的碳酸盐中都是最不稳固的。
④所以碱土金属碳酸盐热稳固性由小到大的顺序为:BeCO3<MgCO3<CaCO3<SrCO3<BaCO3
从金属离子极化力看非金属含氧酸盐热稳固性
金属阳离子所带正电荷发生的电场,会对阴离子的负电荷发生电场力的作用,使阴离子的电子云偏移,从而极化变形。
金属盐的阴离子越容易被阳离子所极化,就越容易变形,也就越容易合成,所以热稳固性也就越差。
阳离子的离子势φ代表的就是其极化力的大小,离子势的定义是:φ = z/r,z代表阳离子电荷数,r代表阳离子的半径,可见,阳离子的电荷越高,半径越小,离子势就越大,极化力就越强。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阳离子,同周期的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大,依据离子势的概念,半径增大,离子势减小,极化力削弱,同一种酸根的盐类的热稳固性越强。
所以热稳固性:BaCO3>SrCO3>CaCO3>BeCO3;Cs2CO3>Rb2CO3>K2CO3>Na2CO3>Li2CO3>H2CO3. 阳离子的极化力的大体顺序是:8电子构型(如Na+,Ca2+)<9~17电子构型(如Mn2+,Fe3+,Cu2+)<18+2电子构型(如Tl+,Sn2+,Bi3+)、18电子构型(如Cu+,Ag+,Hg2+)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mjg/160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