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院士的红色爱心】
张晓华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共产党人应该做出更多的贡献。对我来说,这意味着做更多的事情,帮助更多的人。”
——崔坤
“我的一生只有四个字。”他伸出两根手指。 “一是勤奋,二是报效国家”。 他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钢铁院士”的材料科学专家崔坤。
1958年,崔坤被政府派往苏联留学,专攻冶金和热处理。 他于1960年回国。当时,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是我国工业生产的迫切需要,但我们无法独立生产,每年需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
“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模具钢材!” 怀着这个雄心,崔坤带领同事用简单的材料搭建了一个实验室。 买不到装备,他就带领大家自己去买。 为了控制温度,他坐在温度超过1200摄氏度的盐浴炉旁边,用手按下温控开关,盯着仪表。 他工作了几天几夜。
只有敢于创新,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2000年3月1日,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摄影师侯一兵、王生生、王志英拍摄
每当新的钢种问世,他都会背着沉重的“铁疙瘩”赶到各个单位试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打破了国外垄断。
新型模具钢是他最大的贡献吗? 不,至少他不这么认为。
“我认为我的书比我开发的几种新型钢材更有价值。”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科研人员迫切需要一本能够全面反映特钢领域发展的书籍。 精通英语和俄语的崔琨文“毫不客气”地担起了这一重任。
崔坤院士指导学生实验
2006年,81岁的崔坤开始自学电脑技能,包括打字、画画、制表、排版等。 每项工作他都亲力亲为,克服了重重困难。 《钢的成分、组织与性能》(第一卷、第二卷)终于于2013年出版,全书字数超过200万字,填补了国内特钢领域专着的空白。 2019年,94岁高龄的崔坤完成了该书的重印。
“我估计100岁以后还会有第三版。”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标准的提高,旧的东西必须被去除,并被最新的内容所取代——这是崔坤对“与时俱进”的理解和理解。 追求。
“只有跟共产党走,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起来。入党是当代先进知识分子理所当然的归宿。” 作为一名有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有点“顽固”。 尽管他年纪很大,腿脚不方便,但他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次与党有关的会议。 大部分会议文件都是在网上或手机上阅读的,但他始终坚持将文件打印出来并仔细阅读。 在“小笔记本”里,他认真记录了每一笔党费。
“如果国家不培养我,我就一无所有。” 听党话、跟党走是他的人生信条。
2020年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期间,他立即响应中央号召,缴纳100万元特殊党费,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为响应中央深化教育改革、鼓励社会捐款支持教育的号召,在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捐款的感召下,2013年以来,他和夫人朱惠南教授累计捐赠出资1000万元设立“勤奋励志教育基金会”。 能够获得这项奖学金的学生不仅必须勤奋学习,而且必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爱国心。 截至2021年,崔坤夫妇已资助贫困学生1300余名。
至于他,衬衫已经穿了30年,他眼中的“新”夹克是十几年前买的。
“只要以后有四个同学能够帮助像我们这样的人,那我们就足够了。” 崔坤对妻子说道。
“国家培养了你,你要学会感恩。这句话让我感触良多。”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琳非常感谢崔坤老师多年来的言传身教。
崔坤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影响深远。 每当有学生打算出国留学时,他都会尽力提供帮助和支持。
“出国留学,看看别人的先进水平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记得回来报效祖国。” 学生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谆谆教诲。
崔坤院士培养了数百名基础理论扎实、业务能力突出的人才。 他们大多已成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研、教学骨干。 他们扎根祖国,在材料学科领域不断传承、突破。
院士简历:
崔坤(1925-),金属材料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科技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多个项目,研发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型模具钢。 “Cr4W2MoV模具钢”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含铌基体钢”获198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易切削精密模具钢8Cr2S”获国家科学大会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高韧性易切削塑料模具钢”于1991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这四种钢材均已列入新修订的国家标准《工模具钢》( GB/T 1299-2014)。 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原来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mjg/2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