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学者对国产DC53和大同进口DC53进行了比较。 正如本文所示,他们比较了材料的化学成分和性能,表明质量水平相似,但在我们个人看来,仍然存在差异。 ,因为我们客户反馈很大一部分都表明寿命有差异,以下是这篇对比文章,供参考
我国冷作模具钢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冷作模具钢品种规格少,质量水平差是与先进国家差距的重要原因。 此外,世界上用量大、综合性能好的新型冷作模具钢的使用量也比较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抚顺钢厂为首的国内一些特钢厂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专用模具扁钢轧制生产线,改造了部分厚板轧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冷作模具钢的生产。 结构调整。 近五年来,通过“十一五”科技攻关,冷作模具钢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的Cr8冷作模具钢牌号,丰富了我国冷作模具钢的品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对东北特钢集团生产的优质DC53-S扁钢进行研究,并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实际产品进行比较,反映了我国冷作模具钢的质量水平。
实验钢由东北特钢集团正常工业生产
DC53-S(Cr8Mo2SiV)扁钢,其生产工艺为:电炉
+LF+VD~铸锭~锻件下料~退火~WF540轧制扁钢~退火。 对比钢材为日本大同特钢公司进口的DC53扁钢。 两种钢材的截面尺寸均为255 mm×45 mm,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从两种钢材的不同部位(边缘、1/4、中心)用于结构观察和硬度测量。 对退火后的试样进行退火硬度测量、退火组织观察、夹杂物和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评级,并利用金相软件计算共晶碳化物的粒度分布百分比。 在箱式电炉中进行热处理,测量调质硬度,观察调质组织; 淬火组织和共晶碳化物组织用10%硝酸酒精腐蚀; 退火回火后的结构用4%硝酸酒精腐蚀。 冲击样品采用U型缺口,尺寸为10mmx10mmx55mm。 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基体组织。
2.1 成分和内含物
从表1可以看出,国产DC53-S钢的化学成分与进口DC53钢基本相同,特别是S、P含量的控制,与进口钢处于同一数量级。 表2显示了实验钢的夹杂物评级结果。 可以看出,国产DC53-S钢与进口DC53钢的夹杂物含量基本相同。 进口DC53钢还含有A型夹杂物,而DC53-S还含有DS型夹杂物。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国产高牌号DC53-S钢的洁净度与进口DC53钢相当,特别是硫化物夹杂物的控制优于进口DC53钢。
2.2 退火组织硬度和碳化物
DC53-S和进口DC53钢的退火硬度分别为232和222HB,硬度均匀。 DC53钢中C含量和Cr含量较高,因此钢水凝固时会形成共晶碳化物。 这些共晶碳化物颗粒较大且难以溶解,其形状和分布只能通过热处理来改善。 共晶碳化物在轧制后破碎成块状并分布在钢中,随后的退火很难改变其尺寸和形状。 受凝固冷却速度和轧制变形的影响,轧制后钢的中心共晶碳化物分布最差。 图2所示为实验钢的核心退火组织。 破碎的共晶碳化物分布在球形珠光体基体上。 两种钢的共晶碳化物的尺寸相当。 另外,DC53钢的共晶碳化物的尺寸和破碎程度明显优于D2钢,这也是DC53钢的冲击韧性优于D2钢的原因。
根据GB/T 14979-94对两种钢材的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进行评级。 如图3所示,两种钢的共晶碳化物均沿轧制方向呈轻微带状分布,不均匀度均在2级以下。同时,为了定量分析共晶碳化物的尺寸分布针对两种钢中的颗粒,采用金相图像分析软件SISC IAS8.0计算不同尺寸共晶碳化物的体积百分比。 结果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轧制的DC53钢中小于2},m的共晶碳化物含量最多。 随着碳化物尺寸的增大,其含量百分比逐渐降低。 但从16},m左右开始,含量呈现增加趋势,直到20^-30},m,含量百分比呈现第二个峰值。 一般来说,DC53-S钢与进口DC53钢的共晶碳化物均匀性基本相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mjg/3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