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反派的主角落入陷阱,陷入绝境。反派站起来发表“胜利演讲”,然后举起武器瞄准主角。主角绝望地闭上眼睛,听到一声枪响(通常伴有黑屏或不清楚),场景转变为救援者/伙伴及时赶到杀死了反派。
看完这段描述,你会觉得很眼熟,但也许你想不起来是哪部电影的情节了?那是因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已经看过太多次“最后一刻营救”这样的情节。
源自1915年经典电影《我们在一起反对我们的多样性》中的“最后一刻救援”|来源:《我们在一起反对我们分裂的人民》
这就是“桥段”。这是一种通用的叙事手法,也像一个公式。如果用得好,观众可以“常读常新”。如果用得不好,必然会招致“套路化”、庸俗化的诟病。 。
类似开头的段落还有无数:
“逃亡时,无论是逃到悬崖边,还是逃到空旷的地方,周围突然出现大量的人,将主角逼入绝境。”
“谋杀案发生后,当大家聚集在一起时,总有人想单独行动。”
“炸弹上一定有一个计时器,爆炸前三秒就会引爆炸弹。”
“角色受了重伤,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死前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正如流行的网络梗有“耿百科”和“耿指南”一样,这些情节和套路也有其归宿——电视转义。
1. 剧情与套路
比喻是指叙述中反复出现的概念、元素或情节。
TV Tropes 是基于这一理念于 2004 年创建的网站。它最初专注于电视节目中的叙事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网站的范围扩大到包括其他类型的媒体,包括电影、文学、漫画、视频游戏等。它使用维基条目的形式来识别、分析、分类和解释这些叙事比喻。
TV Tropes 主界面|来源:TV Tropes
这些套路可以是“主角继承英雄血统”之类的人物设定,也可以是“一群人围着桌子热烈交谈”之类的单一场景设计,或者反派必须说“这不可能! ”临死前! “这类通过学术界认可的特定情节,或者说叙事手法,比如《契诃夫的枪》、希区柯克的《麦高芬》、《转移注意力的东西》等来诱导观众。
TV Tropes将套路抽象出来,归纳为一个概念,然后插入不同内容的案例中。观众可以立即了解这些套路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品中的应用。
例如,经典设定“主角看似出身卑微,实则继承了英雄的血统”,往往会伴随着另一种设定:“主角是一个像孤儿一样无助的少年(其原因通常是因为英雄的父母牺牲了)”。
两者结合起来,会催生出另外一个情节:一方面因为英雄的血统,他拥有别人不知道却又不知道的力量,因此受到别人的排斥;另一方面,他也因为自己的血统而受到别人的排斥。另一方面,许多重要人物都会向他施以援手。
是不是看起来很眼熟? 《火影忍者》、《海贼王》、《哈利·波特》三部经典作品的主角都可以嵌套在这个“主角公式”中。
这是典型的“定”与“桥”结合形成的“套路”。
由设定延伸的叙事技巧|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当每件作品都可以拆解成前人所用的手法时,我们期待新的表现形式,就像恐怖片中常见的惊吓手法“Jump Scare”一样。 ”现在被认为是笨拙生硬的做法,“老板爱上我了”是俗气的,“最后一刻营救”是爆米花电影的标准特征。
有时候,逆天而行,正是让很多作品脱颖而出的魅力。
例如,《权力的游戏》第一季结束时,很多观众都感到震惊。主角艾德·史塔克直接被斩首。没有最后一刻的救援,主角也没有不朽的光环。艾德的反常规死亡揭示了该剧的一个方面。最大特点:任何重要角色都可能随时死亡。这种颠覆传统叙事套路的戏剧张力,让《权力的游戏》(前几季)如此扣人心弦、成为现象级美剧,也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
但很快,或许“重要人物突然死去”就会成为新的套路。因此,电视比喻的价值不仅仅是这些叙事套路的简单概括,它积累了人类叙事范式的宝库。
对于创作者来说,电视比喻可以作为灵感的来源,帮助他们发现新的叙事可能性或挑战旧的叙事常规。对于影迷、剧迷、游戏迷、书迷来说,带着自己喜欢的作品去旅行,就是对它的拆解和重新发现。
2. 前人工智能时代的人工智能模型?
TV Tropes网站的核心内容是:爬取大量内容后,从中提取共同特征(套路),并将其凝练成特定概念,并可扩展为拥有许多示例(项目)。
这种输入输出信息的方式是不是很像当下最流行的大型AI模型?
于是我请ChatGPT写了一个奇幻背景的剧本。不出意外,它生成的脚本充满了“套路”和《英雄之旅》的应用。
平凡的主角突然“捡到了一个具有神秘力量的物体”,并因此“被黑暗势力追捕”。随后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并肩作战”,并发现“黑暗势力的首领就是他失散多年的兄弟”。亲情与正义的斗争》,最终“正义毁亲,普通少年最终成为大陆的守护者”。
故事框架传统老套,遵循“始、继、转、合”最基本的叙事方式,但不难看出背后有不少经典作品。
坎贝尔提出的“英雄之旅”概念|来源:ChatGPT
然而,人工智能模型和电视比喻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人”。电视比喻是由人们创造、组织和分享的。讨论区没有机器人。主页面上还有一个“显示/关闭剧透”按钮,关键情节将在用户主动点击时才能显示代码。
TV Tropes 的用户称自己为Tropers。他们自发地为每个套路添加新的作品,或者在论坛上热烈讨论“这个情节可以归到那个情节吗?”,或者在提问区写下一个大概的情节,然后询问其他 Tropers 这是哪部剧。
社区成员来自不同背景,兴趣广泛,包括各种电影、电视、文学、游戏等媒体的粉丝。他们用轻松幽默的语气,拿着放大镜对场景和情节进行分类。
只需点击一个条目,列出大致情节后,你就会发现 Tropers 可以挖掘任何作品中的数百个桥段,并将它们以索引的方式连接到其他桥段。
一款游戏的Tropes可达27页|来源:TV Tropes
电视比喻就像人们对内容感到敬畏并想要探索其背后的惯例。他们一针一线地进入了人类的叙事网络。内容庞大、复杂。他们深入研究每件作品的细节。公式化的概括和分类,作品和比喻通过超链接索引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内容宇宙。
这使得TV Tropes的操作逻辑看起来非常像一个AI模型,但所有内容不但不涉及AI,反而充满了“人情味”。就连词条的写作风格也不是维基百科式的严谨,而是轻松幽默。带着一些嘲讽。
一部电影的 Tropes 数量如此之多,需要按字母顺序排序|来源:TV Tropes
尤瓦尔·赫拉利曾在《人类简史》中表示,智人能够从人类中脱颖而出并形成文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虚构”的力量。智人具有“共同想象”的能力,然后编织出各种想象。常见的虚构故事赋予智人前所未有的共同知识,使我们能够聚集大量人员并灵活协作。
民族、国家、宗教都是在一定叙事下形成的“想象共同体”,也正是因为这些虚构,智人才能灵活合作,创造“文化”。
在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似的套路却能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情感。与其说观众“套路”,不如说人类共有一套跨文化的叙事逻辑。
无论是神话寓言、古希腊戏剧、莎士比亚、四大经典……古往今来,无论题材、语言,经典文学艺术作品数不胜数。这些作品都包含着对神性的崇拜、对人性的审视、对命运的探索。
日常在回响,情感在共鸣。
即使到了AI时代,已知的套路被列出来后,人类依然可以在共性中找到新的叙事表达方式。
就像一个圆,我们在圆里想象,想象的可能性就是π。
灵感来源:机合兴趣频道《原型是什么》——重庆、龙马。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0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