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是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两周年。
最新数据显示,近两年,个人养老金制度吸引了超过6000万人开户。这个“超出预期”的数字背后,不仅体现了公众对个人养老金规划的日益重视,也证明了该制度的吸引力。力量。
近两年,个人养老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涵盖储蓄、基金、保险、理财等领域。截至目前,836款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
然而,尽管开户人数众多,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缴费和投资状况却并不如预期理想。目前,仅有20%左右的账户持有人实际进行了存款,人均存款金额较低,远低于系统设定的12000元的年度上限。同时,投资转化率也较低。大部分资金仍然保留在账户或分配给储蓄存款,真正用于退休投资的资金规模有限。
这是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两年来交出的答卷。它不仅展示了系统的初步成果,也暴露了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经过两年的摸索,个人养老金制度距离“增强居民养老保障、促进养老金融发展”的初衷还有多远?
如何进一步激发公众存款热情?如何优化产品设计,提高投资收益率,吸引更多资金进入个人养老金市场?如何在扩大市场认知的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提高公众风险意识和投资能力?这些都是未来个人养老金制度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开户激增超预期背后
存款与投资挑战并存
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11月正式实施以来,承载着社会公众的期待和期盼。
近两年,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人数呈现快速增长。今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已有超过6000万人开设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与去年同期开户数据相比,增幅约为49%。
开户热潮的背后是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居民理财意识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老问题;政策层面使开立和支付个人养老金账户合法化。有效的减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开户的吸引力;而更直接的是,银行为争夺土地、完成开户额度而提供的丰富开户赠品和各种促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开户热情。 。
临近年底,近期银行又掀起开立个人养老金“福利”账户热潮。不少银行以多种形式推动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立和投资。
不过,虽然开户数量“超出预期”,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缴费和投资状况却并不如预期理想。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个人养老金缴费人数仅占开户人数的22%;而投资者数量仅占贡献者数量的62%。
显然,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提高缴费率、投资转化率、市场认知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除了“吸引眼球”之外,“吸引资金”更为紧迫。
Wind数据显示,全面运营两年以上的41只养老基金Y股(为个人养老投资基金业务设立的单独类别基金份额)平均投资收益率为-1.01%。这种不理想的回报率也让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变得谨慎。
《2023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查报告》发现,居民普遍对个人养老制度缺乏了解,对政策普遍持观望态度。此外,投资者普遍担心养老金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担心可能出现的投资损失或资本缩水。
此外,大多数存款投资者在选择个人养老金产品时更加保守和谨慎。 《中国家庭财富变化趋势(2024-Q1)——中国家庭财富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居民购买大额养老产品时,储蓄存款仍是首选,占比44.4%;其次是商业养老保险,占比26.6%。
公募基金通常会受到市场波动、经济变化、投资者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家庭投资养老产品较为谨慎。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曾表示,个人养老金对资本市场的敏感性和依赖性以及其固有的脆弱性和惰性非常明显。如果资本市场运转不好,个人养老金也不会差。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发生了变化,要求资本市场要好,否则会影响所有投资者的信心,包括个人养老金投资者。”郑秉文说道。
养老基金Y股90%以上赚钱
股市已经复苏,吸资能力增强。
当前,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热潮背后,激发账户持有人缴费意愿是推动个人养老金后续发展的关键。核心动机是向投资者展示“实实在在的利益和保障”,确保投资者能够获得看得见的利益。
例如,养老基金Y股作为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之一,将于2022年推出。受当时股市长期低波动影响,养老基金Y股的绝对收益近两年未能达到预期投资回报。因此,大多数投资者在近两年的投资经历中还没有感受到“盈利效应”。
今年9月底以来,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资本市场回暖,股票、基金等市场指数纷纷上涨,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收益也相应增长。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25日,养老基金Y股共有197只,其中今年以来实现正收益的Y股有184只,占比高达93.4%。所展现出的高收益业绩无疑为潜在投资者打了一针强心剂。
某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受年终奖、个人理财规划调整等因素影响,12月是全年个人养老金的业务高峰,投资者往往会选择此时加大个人养老金投资。甚至12月份的缴费金额也能达到前11个月月均金额的3倍之多。
积极的市场趋势预计将成为增加个人养老金缴款额的重要杠杆。
机构产品需“支撑”和优化
提高市场效率更关键
养老金制度真正做到“又好又民”,还需要哪些“配套”力度?
全国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个人养老产品已有836个。但品类繁多也带来了同质化问题和选择困难。
为避免产品严重同质化,在个人养老产品开发创新方面,10月2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第三次养老保险的重点。支柱。
在9月27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例行吹风会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人身保险监管司司长罗彦军指出,鼓励保险公司加快产品转型,发展浮动收益产品通过“人身防护+利益保障”。 “+浮动收益”多功能设计,提高了客户全生命周期个人保障和理财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稳定性。
不难看出,金融机构除了增加产品数量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外,还必须积极提供优质的投资咨询服务,为投资者提供精准的投资策略建议,让投资者了解个人养老金的风险。产品。以及帮助他们做出投资产品决策的好处。
对此,工商银行养老金融部吕爱国表示,金融机构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应加强投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资产配置和投资管理的专业水平,以期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从而改善养老服务。产品的盈利能力和吸引力。
此外,金融机构还可以逐步从单一产品为主的模式向综合性养老金计划管理模式过渡,推出更适合养老金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普通金融产品形成差异化。这不仅有利于更有效地配置和管理资金,也保证了养老金待遇的长期稳健。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授胡继业建议,通过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和力度,吸引更多人参与,同时增强个人养老金账户灵活性并为投资者提供灵活的赎回机制,方便投资者在需要时及时赎回资金,提高资金的流动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王宏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金服务平台,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投资收益的可视性,方便个人便捷支付和多种产品选择,提高养老金参与率。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2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