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中国芯片自主可控之路:产业链协同创新与全球挑战

实现真正自主可控的中国芯片,不能靠一两家企业的短期成功来实现。我们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协同创新。

图片

文/每日资本

比尔·盖茨还相信“世界是平的”吗?

当时他和许多美国知名企业家极力推荐这本书,影响了全球商界。总体构想是,一架客机超过450万个零部件来自6个国家的1500家大公司和15000家中小企业;汽车的零部件来自20多个国家……即使没有任何技术,你也能买到一部手机的所有零部件——全球生产经营活动已融入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全球生产服务体系。但现在。美国人正在亲手撕毁它。

近日,美国宣布对近140家中国实体实施出口管制,涉及电子、通信、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交通基础设施等行业。中国通过四大行业协会认定美国芯片不安全且不可靠,建议国内企业今后谨慎采购美国芯片。

这是美国三年来第三波针对中国的重大行动,旨在打压中国芯片产业。此前,美国针对中国科技产业采取行动的情况并不少见。但它一下子打压了140家企业,并要求名单上的所有中国企业申请产品采购。这不仅适用于美国制造商和供应商,也适用于韩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其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

随后,中方作出回应——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通信企业协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在北京发表声明,指出美方擅自修改贸易规则,普遍化国家安全理念,给中国相关产业带来了问题。对产业链的安全稳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建议国内企业谨慎采购美国芯片。

几天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公告称,英伟达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英伟达收购Mellanox科技有限公司股权的反垄断审批,有限公司,具有附加限制条件。 《审查决定公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20]16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法对英伟达立案调查。

简单来说,面对美国的咄咄逼人,中国出手了,这一次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此前2018年,美国对中兴通讯实施制裁,中兴通讯无奈妥协。 2019年,美国制裁华为,华为放弃荣耀。但美国并没有就此止步。 2022年后继续扩大对华制裁范围,目前已基本覆盖所有领域。

也就是说,中美之间的这场技术“卡壳”战争,并不是简单的退却就能退却的。那么,中国为何选择与对手对抗呢?

显然,既然没有办法避免,那就只能正面对抗了。更重要的是,中国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取得了快速进展。要知道,中低端芯片涵盖了大部分应用。换句话说,我们在大部分领域都是自给自足的。

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据。 2023年,中国进口芯片35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5万亿元。它是中国最大的外汇进口消费国。然而,2024年1月至10月,中国芯片出口额已超过9300亿元,全年极有可能突破1万亿元。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芯片出口国。

在高端芯片方面,华为已在2023年生产出相当于七纳米工艺的芯片,并于近期推出了性能更强的麒麟9020芯片,其手机产量可维持在千万级水平,这表明美国制裁并不能阻止华为的自主发展。研发和迭代高端芯片。

有趣的是,面对这两大利好,网络上却存在两种声音。一是中国做不到。芯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何况突破几个环节之后能做什么呢?二是中国现在的能力非常强,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两弹一星”不是问题,芯片也不是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问自己,你是一个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的人吗?你觉得中国永远追不上国外吗?你还要问问自己,你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容易得意忘形?

为什么要问这些问题?

没办法,无论我们做什么,总有人认为中国不擅长这个、不擅长那个。说白了,他们觉得美国人的屁味道很好。当然,还是有一些人容易傲慢,不能容忍别人的客观事实和观点。他们总觉得自己正在超越这个,赶上那个,是地球第一。

《每日资本》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并不是中国要打科技战,而是在美国的压力下已经没有退路了。更重要的是,作为主权大国,科技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安全,是必须管控的领域。就像美国一样,他们之所以能动不动就挥舞“制裁大棒”,就是因为掌握了核心技术,在这个领域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简而言之,技术安全是无法讨价还价的,更不用说交易了。那么,中国在科技领域,特别是在芯片领域能做得好吗?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21年,中国芯片进口额达2.79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GDP的2.8%,也超过了石油、大豆等大宗商品的进口量。 2022年,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芯片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中国芯片进口额仍将达到2.76万亿元。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芯片)进口量为4795.6亿颗,同比下降10.8%。进口额2.46万亿元,同比下降10.6%。

无聊的数字反映了中国芯片的现状:进口量持续下降,表明中国芯片产业正在加速追赶,国内芯片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未来,我国芯片产业有望取得更大突破,为建设科技强国、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比如,在5G基带芯片领域,华为海思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打破了高通、三星等国外厂商的垄断。这为我国5G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芯片支撑。中国最大的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已经实现了14纳米工艺技术的量产,并且也在加速其7纳米工艺的开发。这使得我国在先进工艺芯片自主供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更有消息称,通富微电子公司不仅掌握了6纳米工艺技术,还在短时间内将5纳米工艺推向了商业阶段。

简单来说,在某些细分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进口芯片的替代。这或许就是很多乐观主义者觉得自己可以超越这个、赶上那个的原因。

但必须提醒的是,进口额持续突破2万亿元,也说明国内芯片产能不足,技术突破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可以想象,一旦超过2万亿芯片的进口被全面限制,势必会对涉及的行业造成重大影响。虽然影响的程度无法估计,但肯定不容乐观。

容易忽视的是,虽然芯片只是一个产品,但芯片有几十个大类,上千个小类,甚至更多的是设备和工艺——它是一个产业链形成的组合产品。如今,一些报道经常声称“芯片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这种说法有点不负责任,很容易导致混乱和误判。

总之,细分领域的突破确实令人欣喜,但绝对不能代表“芯片”。

重点来了。面对即将到来的2025年和日益寒冬的科技制裁,中国需要做什么?

这个话题太大了。我们简单总结一下需要注意的几点:一是培养人才梯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高端人才,不可能由国家培养出来再出国。名校需要使命感和责任感,特别是要端正高等院校一些人的思想,给高端人才一个用武之地。有关部门要及时制定和调整人才选拔使用政策和相关制度。

其次,行业要共同努力。残酷的事实证明,没有独立和掌控,就没有话语权、生存权。 “世界是平的”更是无稽之谈。那些依靠购买和组装产品的公司将很难生存。而且,这些企业往往容易出卖自己的尊严和各种利益,以购买国外的核心产品。

因此,建议相关协会和企业在科技领域结成有较强约束力的产业联盟,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更重要的是,有关部门不能“疗伤忘痛”,也别指望外人善待他们。希望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吃了这么多年的损失,现在还希望美国新总统不要制裁,事情会好起来吗?即便如此,我还是要提醒自己,如果再做一次怎么办?

最后,真正实现中国芯片自主可控,不能靠一两家企业的短期成功来实现。我们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创新,也需要更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才能真正登上全球半导体舞台——中国芯片呼唤N个“钱学森”。

【文章仅供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您注意投资风险。码字并不容易。如果您的手机还有电,请点赞转发。太感谢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330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