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彭博社报道称,据报道,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已要求中国最大的保险公司报告万科的财务报告,以评估这家陷入困境的房地产开发商需要多少支持才能避免公开市场违约。
知情人士告诉彭博社,审查于几周前开始,涵盖万科发行的债券和私人债务的头寸。
很快,彭博社的报道就像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波澜,迅速将万科推到了市场的风口浪尖。
很快,万科2025年5月到期的美元债突然开始下跌,并创下近期最大跌幅,而万科其他美元债也开始下跌。
不过,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万科又被海外机构做空了!
确实,万科的股票和债券此前已经不止一次被这种海外随笔收割过。在这种市场恐慌的掩盖下,一些机构趁机做空万科美元债,从中获利。
我们尚不清楚真相,但不妨简单思考一下:如果真的是中国监管机构要求保险公司向万科财务官报告,其目的是什么?答案一定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不是引发市场恐慌,导致投资者抛售万科股票和债券!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万科!
我们必须了解万科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地位。
万科虽然不再是销量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但仍然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高材生,是官方层面树立的典范房地产企业。万科的背后是深圳市国资委。
万科一旦出现债务违约引发的连锁反应,其影响将远远大于恒大、碧桂园。
因此,万科的财务状况不仅对整个房地产行业有重要影响,而且对金融体系的稳定也有重要影响。
如果结合当前中央对房地产行业的明确态度,那么目前对保险公司向万科报告财务报表的监管要求,不仅要评估万科公开市场债务的违约风险,更重要的是如何制定了解具体情况后采取相应措施。措施。监管层此举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万科不出事,不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以此解读,万科未必会因此而好转,但在监管层的介入和支持下,万科至少暂时会保持稳定。
了解了监管部门维稳的目的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监管部门为什么需要在这个时候介入?
答案并不难猜。万科与保险机构的债务谈判应该存在问题。
事实上,保险机构与万科的谈判已经是旧闻,从未解决。过去几年,不少房地产企业需要更多资金扩张规模,于是通过保险资管向保险机构发行债权投资计划,投资于自有房地产项目。
过去几年,这些非标债券已被视为房地产行业的常规操作,且规模不断扩大。然而,房地产行业风云突变,大量房企出现爆仓,导致保险资管机构发行的非标债券也遭受重创。
与其他房企类似,万科也通过新华资产、泰康资产、平安资管、太平资产、太保资产、华泰资产、信诺资产等保险机构发行了大量债权投资计划融资。保守估计,这些债权投资计划的规模不低于300亿元。
当其他房企遭遇雷雨时,从资产保全的角度来看,这些保险机构肯定担心万科步其他房企的后尘,资金无法收回。
事实上,万科销量下滑、利润大幅亏损、市场预期不佳等都在加剧保险金融机构的担忧。对于万科来说,现金流紧张时,首要任务是确保公债不违约,这是重中之重。
对于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万科首先希望这些保险机构不要提前行使其权利,继续履行合同直至贷款到期;
其次,希望这些保险机构能够延长现有债务计划的期限,即展期;
最好的办法是在当前利率普遍下降的背景下重新调整这些债务计划的利率。
显然,保险机构与万科是对立双方,利益冲突在所难免。
此前,市场曾多次传出万科与保险机构的债务谈判被拒绝的消息,甚至不得不借助深圳市国资委的声明来平息由此引发的市场恐慌。
近几个月来,这些索赔已计划在到期时或以利息形式偿还。
更严重的是,明年将是万科真正的还债高峰期。
据自媒体渠道统计,万科2025年将有16只境内债券到期或行权,剩余金额近330亿元;有2只境外债券(包括近期暴跌的美元债)将折算成人民币。金额为36亿元。
在境内外公开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万科将分别需支付约100亿元人民币、70亿元人民币、100亿元人民币和100亿元人民币。
显然,在债务承压、债权人如坐针毡的情况下,一些机构利用这一操作屡屡尝试做空万科美元债。
这很难说是“阴谋”,而是轻易割韭菜的“阴谋”。
看完万科2025年的债务到期情况,我们回到万科与保险机构的债务谈判。
那么,大家都已经明白,如果万科退一步,它的公开市场债务就会违约。只要万科不撒谎、不失败,它在谈判中就不会有太大的筹码。
在此背景下,让万科与保险机构达成了无人敢轻易打破的谈判平衡。最终,只有监管机构才会采取行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地产爆款”,作者:扎田团,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3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