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时代的到来,算法、大模型、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仿人机器人成为了未来的黄金赛道。
据高盛预计,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40亿美元。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甚至预测,从长远来看,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达到100亿台。
让我们来看看2024年十款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形机器人,看看你最期待哪一款进入你的生活。 (排名不分先后,根据已知信息整理)
1.擎天柱2:更加拟人化
擎天柱2采用了特斯拉自主设计的执行器和传感器,与上一代相比,其行走速度提高了30%,重量减轻了10公斤。此外,所有手指均配备触觉感应功能,增强操作的灵活性和精准度。
与第一代相比,第二代擎天柱的行走速度、外观以及任务执行能力都有显着提升。埃隆·马斯克的愿景是到 2027 年以合理的价格实现擎天柱 II 的量产,使人形机器人更加流行和易于使用。该机器人的设计考虑了制造、物流和老年护理等任务。特斯拉已经在其制造业务中部署了该机器人,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有机会进入商业市场。
2、Atlas液压版和电动版:Predator和机械贞子
近年来,波士顿动力公司的人形机器人Hydraulic Atlas频频出现在各大荧幕上,其翻筋斗、跳格子的视频和动图出现在各大平台上。
阿特拉斯看起来类似于《忍者神龟》和《铁血战士》。它有一双灵巧的手,不仅能干重活,还能使用基本工具完成开门、抓取物体的动作。另外,通过身上的激光雷达和立体传感器,这家伙还拥有躲避障碍物和识别物体的能力。它可以穿越各种地形。即使在前进过程中因撞击而跌倒,也能自行爬起来。如果途中有大树之类的物体,阿特拉斯就能爬上去,就像机器人里的特种兵一样。
新版阿特拉斯头部的设计借鉴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小台灯形象。它不仅是机器人表达意图的工具,还集成了可以与用户交流的灯光。新版Atlas机器人身上几乎看不到上一代版本的痕迹。头重脚轻的躯干、弓形腿和板状外壳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细长的新机械骨架,没有任何裸露的电缆。在机器人大会 RSS 的技术分享会上,新款 Atlas 已经进化到可以做俯卧撑和倒立行走的程度。
新一代Atlas机器人由液压改为电动。与前代产品相比,它的运动范围更广,可以处理更多任务。波士顿动力公司表示,他们希望通过新版Atlas机器人证明,人形外形并不会限制机器人的双足移动能力。新版本的机器人重新设计了关节,使其能够灵活旋转,据称“能够胜任繁琐、肮脏和危险的任务”。
3、玉树H1和G1:机器人中的不倒翁
玉树科技的H1-ReS人形机器人自2023年8月视频在线发布以来备受关注。H1-ReS由人工智能算法赋能。机器人的行走和平衡都是通过自主计算完成的,即使受到强大的外力冲击。 ,还可以快速调整姿势,保持身体平衡。
据介绍,H1是全球首款可原地翻跟头的全尺寸电动人形机器人,伸展范围为每秒4.3米,最大关节扭矩为360牛米。 H1也是国内首款可运行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玉树科技的另一款人形机器人G1于2024年5月13日首次发布,量产版于2024年8月20日正式上市。该机器人售价9.9万元起,是目前价格相对实惠的高端人形机器人之一。市场上的机器人。
G1人形机器人身高约130厘米,重约35公斤。它拥有43个自由度,最大关节扭矩为120N.m,使其具有高度灵活性和操作精确性。此外,它还配备了3D LiDAR和RealSense深度摄像头,可以实时感知和导航周围环境。
G1机器人不仅在硬件方面进行了优化,还通过AI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模仿和学习功能,使其能够不断进化并适应新的任务。升级后的G1人形机器人量产版可以奔跑、单脚跳跃、360°旋转跳跃,还可以模仿马里奥推金币的动作。
虽然G1目前主要针对科研机构等专业用户,但其较低的价格和强大的功能使其未来有望进入更广阔的市场。
4、图02:底蕴深厚的最强打手
人形机器人明星公司Figure已获得微软、英伟达、OpenAI、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等投资者约6.75亿美元融资。它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但在实用性上却逃脱不了“进厂”的命运。
与2023年发布的第一代产品相比,图02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外观的完全重构——机器人完全采用外骨骼结构(外皮承受载荷和压力),机器人的电源和计算电源线集成在机身内部,提高了机器人的可靠性,并使包装更加紧密。
据介绍,Figure 02总共配备了6个RGB摄像头,分别位于头部、胸部和背部,因此这款机器人还拥有“超人”的视觉。有了输入的图像数据,机器人就可以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视觉系统感知和理解真实的物理世界。 Figure 02 配备了板载视觉语言模型 (VLM),使其能够执行快速的常识视觉推理。
Figure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Brett Adcock 表示,Figure 02 的机载计算和 AI 推理能力比上一代提高了两倍,使许多现实世界的 AI 任务能够完全自主执行。 。此外,Figure 02还搭载了该公司投资方OpenAI专门定制的语音推理模型,可以通过板载麦克风和扬声器与人类进行交流。
另外,图02之所以被称为最强工人,是因为它预计能够每天工作20小时,并且其内部电池组容量增加了50%,达到2.25KWh。此前,她曾被安排到宝马集团位于美国斯帕坦堡的工厂担任实习工,从事将钣金零件插入特定设备的工作。
5. GR-1:上海人,康复护理专家。
通用人形机器人GR-1是张江科学城科技公司傅里叶智能公司研发的,可以说是上海人。它身高1.65米,重55公斤,全身有40个自由度,最大关节模块峰值扭矩为300牛·米,行走速度为每小时5公里,可承载50人的重量。公斤。
在人工智能算法的支持下,它具有快速避障的能力,可以在斜坡和凹凸不平的地面上行走。按照规划,人形机器人将率先应用于康复、陪护等民生场景。未来,具有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和强大运动能力的仿人机器人有望从事家政服务、养老、教育、医疗、抢险救灾、设施巡检等多种任务。
6、Apollo:携手谷歌快速进厂
Apptronik脱胎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实验室。该团队自2016年成立以来,次年就与NASA联合研发人形机器人。 2023年8月,Apptronik正式发布旗下首款人形机器人Apollo,该机器人身高约1.76米,重72.5公斤,最大负载25公斤,续航时间4小时。
Apptronik 首席商务官巴里·菲利普斯 (Barry Phillips) 表示,Apollo 采用了独特的设计和技术特点。例如,可更换电池的设计让您只需更换电池即可继续工作,无需等待长时间充电;同时,其力控架构保证了仓库、物流场景下任务的安全高效完成。
2024年3月,Apptronik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将Apollo引入梅赛德斯-奔驰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工厂,让Apollo参与生产线流程,比如将零件运输到生产线供工人组装,检查部件,然后交付装有整套零件的手提箱。 。
2024年12月20日,Apptronik宣布将携手谷歌DeepMind,共同开发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应对动态现实环境中的复杂操作挑战。此次合作将谷歌的尖端人工智能技术与Apptronik经过验证的机器人硬件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人形机器人的功能和安全性,使它们能够在现实世界中执行复杂的任务。
Apollo的设计初衷主要是用来替代仓库、工厂等场所的简单辅助任务,最终将扩展到建筑、石油天然气、电子制造、零售、送货上门、养老等无数领域。 Apptronik 声称 Apollo 是“第一个为友好交互、大批量制造、高承载能力和安全性而设计的商用人形机器人”。
7. Phoenix Gen7:一个聪明而具体的机器人
Sanctuary AI的Phoenix机器人以其液压动力手而闻名,不仅灵活,而且现在可以执行一项令人惊叹的新技能——同时抓取和操纵物体,比如翻转游戏骰子,甚至调节可调扳手的钳口宽度等。
Phoenix Gen7机器人的硬件和AI控制系统Carbon都进行了广泛的改进,使其能够捕获越来越多的高质量、高保真的人类行为数据。这些数据依次用于训练 Carbon,这将进一步提高机器人的性能。基本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和部署速度。
2024年4月上旬,Sanctuary AI宣布与麦格纳国际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此次合作,Sanctuary计划为麦格纳汽车零部件工厂配备通用AI机器人;此外,Sanctuary未来还计划与麦格纳合作,拥有麦格纳制造的Phoenix机器人。
8. Digit:瞬间名声大噪的机器人
Digit,来自俄勒冈州 Agility Robotics 的旗舰机器人
它是一款专注于工业制造和物流应用的人形机器人。其前身是Agility Robotics于2016年发布的Cassie双足机器人。
数字相当于一个小成年人,身高155厘米,体重约43公斤。它拥有16个自由度和向后弯曲的鸟腿式膝盖设计,使其可以在大型仓库中工作,有效地举起和放下物品。车身材料包括铝、热成型聚碳酸酯变体和碳纤维复合材料部件。可承载约15公斤并运行2小时,
在Modex2024展会上,Agility现场测试了Digit,连续工作3.5天26小时,相当于自动运输48公里的距离。
但真正让Digit出名的还是那场因长时间工作而“猝死”的著名场面。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ProMat2023国际物流与供应链展览会上,Digit在连续工作20个小时后,疑似出现故障或过热,导致其其中一条机械腿无法继续支撑自身,最终像人一样因过度劳累而晕倒。同样的,他当场就倒在了地上。这一幕,也让在场的众人震惊不已。
虽然出了不少的意外,但是这个机器人的实力依然是毋庸置疑的。 Agility是NVIDIA Project GR00T人形机器人通用模型训练计划的成员和合作伙伴之一。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次演示中,Digit展示了人机对话在家庭厨房场景中的潜在应用。
2024年6月27日,GXO与Agility签署了一份多年协议,他们决定在GXO的物流运营中全面部署Digit。据悉,Digit已于6月5日在仓库正式投入商业运营。8月,Agility宣布Digit已完成GXO仓库1万份订单的处理。
9. 1X的EVE和NEO:两个穿衣服的“人”
2024年8月,OpenAI押注的机器人公司1X Technologies(1X)发布了人形机器人NEO Beta,这是一款专为家庭设计的人形机器人原型。
NEO身高1.67米,基本达到人类平均水平,体重约30公斤。据介绍,它的双手有20个自由度,可以举起70公斤的重量,是自身重量的两倍多,还可以搬运重达20公斤的物体。
与擎天柱酷似赛车的酷炫外观相比,NEO 几乎全身都被布料覆盖,这为其机器管家的角色增添了一丝人情味。 NEO还拥有类似肌肉的解剖结构和非严格的液压系统,因此它可以更自然地行走、慢跑、上下楼梯、传递物品、煮咖啡、整理物品等。
1X 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Bernt Børnich 希望 NEO 能够完成人类不喜欢做的任务,比如清洁、整理等日常琐事,并且能够听从命令,根据用户的喜好和生活方式进行定制。
1X公司的另一款机器人叫做EVE,这是一款轮式机器人,上半身像人类,下半身像自行式滑板车。主要用于仓储和包装。工作时,他的脸上总是挂着清晰却又傻乎乎的笑容。
机器人模型 EVE 是一款多功能、敏捷的人形机器人,可以执行一系列任务。 EVE 配备了摄像头和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环境并与之交互。他们的机动性、灵活性和平衡性使他们能够驾驭复杂的环境并有效地操纵物体。
10、必须选沃克:上过春晚的优秀学员
2019年,优必选学行者机器人关晓彤、韩雪、魏大勋、王佳与台风少年团同台亮相央视春晚深圳分会场《青春畅想》节目,随着各自的节奏跳起了popping歌曲。流行舞。
从硬件配置来看,Walker拥有36个高性能伺服关节,使其能够实现平稳快速的行走和灵活精准的操作。此外,Walker的腿部设计具有12个自由度,不仅增强了其稳定性,还使其能够在多种地形上执行全向运动、斜坡行走等复杂的步态算法。
在感知系统方面,沃克配备了全方位的感知系统,包括力觉、视觉、听觉和空间感知。这些系统配合双臂的运动,使机器人能够相应地操作物体。这种全方位的感知让沃克在执行任务时更加聪明、更加安全。
在商业应用方面,Walker已成功应用于人工智能教育、商业服务、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并利用场景数据反向传播技术迭代和创新。
汽车公司也要涉足机器人领域吗?
从特斯拉首款人形机器人原型机Optimus的推出,到今年AI概念的持续流行,人形机器人作为AI与物理世界的接口之一,成为跨领域的又一个新目标。主要制造商的域集成。
2024年12月25日,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回应是否会造人形机器人。他说概率肯定是100%,但节奏不是现在这样。 “如果我们连L4级自动驾驶汽车的问题都解决不了,那我们如何实现呢?”解决比较复杂的(应用场景)。汽车是最简单的机器人。如果汽车无法实现,其他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作用仍然非常有限。”
不仅仅是理想有进军机器人的想法,涉足智能驾驶、AI技术的车企也逐渐入局。除特斯拉外,中国品牌比亚迪、广汽、奇瑞汽车、小米、大力士、小鹏汽车、上汽、长安汽车、东风汽车等均涉足仿人机器人领域。
业内普遍认为,车企在自动驾驶、传感器、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在供应链上也存在很多重叠之处。
同时,汽车工厂也是人形机器人应用的重要场景,可以形成研发、制造、应用的业务闭环,并可以溢出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加快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步伐。
从现阶段来看,车企主要通过自研、合作开发、投资初创公司等方式布局机器人赛道。自研方面,2024年12月8日,第二代体现智能广汽集团自主研发机器人亮相。
2024年4月,奇瑞汽车联手人工智能公司Aimoga,共同开发人形机器人Mornine,进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Mornine的定位是“店内服务人员”。据介绍,它可以准确理解人类语言交互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策略和语言输出。
2024年6月,北京小米机器人公司搬迁至北京亦庄小米汽车工厂,并新增亦庄国投为股东。同年3月,上汽创业投资参与人形机器人公司致远机器人A3轮战略融资。
根据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布的《仿人机器人产业研究报告》,到2024年,中国仿人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约27.6亿元;到2029年,市场规模预计将扩大至750亿元,占据全球市场32.7%;到2035年,这一市场规模预计将进一步增至3000亿元。
2024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觉醒年”?
2024年,人形机器人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今年被称为“人形机器人觉醒年”。全球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纷纷加大力度。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的崛起,使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
从上面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机器人已经进入了汽车制造工厂和其他相关工业领域,甚至特斯拉的擎天柱也可以为客人调酒。仿人机器人在工业制造场景和商业服务场景中迈出了商业化的第一步。
御数科技创始人王星星认为,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角度。短期内主要以工厂生产组装为主;中期将扩展到家庭、农业、建筑工地等场景;从长远来看,可以理解,一切都可以由人形机器人完成。
2024年,人形机器人也将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领域。从美国到中国,风险投资基金、科技公司和产业资本纷纷涌入,推动了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2024年11月18日,今年国内仿人机器人领域已发生融资事件49起,超亿元大型融资事件11起,来自9家企业。今年,以体现智能为亮点的企业在融资市场表现尤为出色,得到了国家和地方背景基金以及红杉中国、IDG资本、上汽创投、北汽实投、百度创投、百睿资本等的支持。与宁德(时报)等机构有关联。
此外,这波人工智能浪潮的最大赢家之一英伟达也将于2025年上半年推出其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紧凑型计算机Jetson Thor,并将其视为下一个主要增长动力。
NVIDIA 机器人业务副总裁 Deepu Talla 透露,NVIDIA 在过去 12 个月内进行了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模拟实验。它现在提供的平台让很多企业看到了机器人完成工业任务的希望。
据介绍,NVIDIA主要提供三种工具,用于训练基础模型软件的DGX系统、用于模拟现实环境的Omniverse平台以及作为机器人大脑的硬件。亚马逊已在三个仓库部署了英伟达的机器人模拟技术,丰田和波士顿动力似乎也是其客户之一。
如果说手机、XR眼镜是个人通讯和娱乐的通用终端,智能汽车是未来人们在结构化道路上出行的通用终端,那么人形机器人很可能能够在各种非结构化环境中与人无缝交互。一个通用的交互终端,这也将是最大的流量入口。
写在最后
2024年是人形机器人加速发展的一年。无论是投资还是各类初创企业、AI公司、汽车公司的参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相信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和产品将会更加普及。 ,应用程序肯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人形机器人实际应用的第一步,就是进入千行百业,成为“工人”。这已经在进行中。不久的将来,它有望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优秀的“机器人管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漩涡”,作者:孙浩楠,36氪授权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3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