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被很多人视作 AI 眼镜的爆发起始之年。然而,真正让大众对这场变革有所察觉的,并非是行业的预测或者科技巨头的投入,而是某一款产品的火爆以及它突破了原本的圈子。
2 月 18 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Rokid 的创始人兼 CEO Misa(祝铭明),戴着一副 AR+AI 眼镜站在了演讲台上。他没有将目光投向讲稿,也没有运用传统的提词器。而是凭借 Rokid Glasses 所提供的 AR 提词功能,顺利地完成了一场无需稿件的演讲。
「我的发言稿就在眼镜里,翻页通过手上的戒指完成。」
Rokid 创始人&CEO 祝铭明
这场不寻常的演讲很快就在社交媒体上开始发酵,并且迅速扩散开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大量主流媒体都对其进行了报道。“演讲稿在眼镜里动动戒指就翻页”这一话题也火速登上了微博热搜的 TOP10 位置。
可以说,Misa 所佩戴的 Rokid Glasses 再度成为了市场的焦点,并且使 AI 眼镜实现了更大程度的破圈,进入了更广泛的公众视野。这场演讲让许多人首次意识到,原来 AR + AI 眼镜已经能够做到如此无感且实用,更像是一副普通眼镜,能够无缝地融入演讲、办公、学习等日常场景。
成为提升工作效率、改变信息交互方式的工具。
2 月 22 日晚,在 Rokid Glasses 带来的认知冲击还未消退之际。Rokid 与蓝思科技发布了重要消息,即双方达成了深度战略合作,并且会在整机制造、光学模组、材料技术、资本投资等诸多领域开展深入的合作。
左:蓝思科技董事长周群飞
这次合作普遍被视为 AI 眼镜产业链整合的一个重要信号,同时也意味着 Rokid Glasses 有了大规模量产的可能性。然而,问题随之产生——此次合作能否打破 AI 眼镜的产业瓶颈,达成真正的爆发呢?
百镜大战前夜,AI 眼镜提前「破圈」
这场演讲让 Rokid Glasses 破圈,它带来了某种启示。那就是,AI 眼镜不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正在变为一种真正能够被广泛应用的“生产力工具”。
大众印象里,演讲者记住自己发言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背诵,二是低头看讲稿。然而,Misa 展示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把演讲稿放进眼镜里,使信息能直接“悬浮”在视野中,这样既可以与观众进行眼神交流,又无需低头查看。
既自然,又高效。
这种交互体验很顺滑,它可能比我们想象的重要得多。演讲者能够更自然地表达想法,不会因看稿而显得生硬。在直播中,也不再需要复杂的提词设备,随时随地都能让信息直接呈现在眼前。
Rokid Glasses 的提词器演示
更关键的是,佩戴 Rokid Glasses 不会给人突兀的感觉。与 Google Glass 早年因“社交不适感”而引发争议不同,Rokid 与 BOLON 联手打造的外观设计,使得 Rokid Glasses 更像是一副普通眼镜,佩戴者不会被异样的目光所打量,而这也正是 AI 眼镜能够破圈的基础。
一个基础是佩戴的日常化。Rokid Glasses 的重量仅为 49g,这使其成为目前市面上较轻的 AR+AI 眼镜之一。并且这个重量,与普通光学眼镜很接近,从而让 AR+AI 眼镜真正有了长时间佩戴的可能性。
在 AI 眼镜的赛道中,Rokid Glasses 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在于它将 AI 与 AR 进行了真正的结合,并非只是在眼镜上放置一个 AI 助手。
目前大部分 AI 眼镜大多仍处于“语音交互”的阶段。而 Rokid Glasses 则是 AI 与 AR 眼镜的融合产物,它不只是 AI 语音交互工具,还能够在镜片上直接显示信息。
简单来说,Rokid Glasses 具备听的功能,同时也具备看的功能。
Rokid Glasses 能够通过将 AI 语音与视觉增强相结合,从而实现更强的交互能力。在通义千问等多模态大模型的基础之上,它可以实现基于现实世界的 AI 识物与问答。家长借助 Rokid Glasses,能够看到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和过程,进而辅导孩子解决难题。
佩戴 Rokid Glasses 与外国人交流时,更直观的表现是,我们不仅能在耳边听到 AI 的翻译,而且能看到翻译文本。
这种视觉与听觉的交互体验,更契合人类天生的认知习惯。缺少其中任何一环,都会给体验带来障碍和缺失:倘若只有翻译文本,那么就缺失了交互的自然性;倘若只有翻译语音,暂且不论嘈杂环境的影响,语音播报的效率本身就较为低下。
这是 Rokid Glasses 真正有别于其他 AI 眼镜的关键所在。它不仅仅是一副能听的眼镜,更是一副能看、能理解,并且能增强现实的 AR+AI 眼镜。相比之下,大洋彼岸的 Meta 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才会发布支持显示的同类产品。
AR+AI 眼镜迈入规模化,Rokid 先行一步
公允地说,Rokid Glasses 使 AI 眼镜开始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同时带来了成熟的概念和产品形态。然而,它的量产能力以及供应链体系还远未达到成熟的程度。而这一点,正是 Rokid 与蓝思科技达成深度战略合作的关键之处。
对于 Rokid 来说,这次合作有着最直接的意义。其意义在于突破 AR+AI 眼镜的量产难题,并且能够加速 Rokid Glasses 的规模化交付。
Rokid Glasses 运用了自身研发的衍射光波导光学显示技术,达成了光学模组更轻薄的效果,然而其制造工艺是较为复杂的。蓝思科技作为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长久以来在光波导材料以及微纳结构加工等领域进行深入钻研,拥有完整的光学模组与组装制造能力,并且完成了多代智能眼镜核心组件的研发工作。
但这次的合作,更是一次 AI 眼镜供应链的深度整合。
蓝思科技依据战略合作约定,会为 Rokid AI 眼镜全系产品提供全链条覆盖,涵盖镜架、镜片、功能模组以及全自动组装。凭借这种垂直整合方式,Rokid 与蓝思科技能够实现将 AI 眼镜的光学模组到整机制造都在同一体系内进行,这样就能大幅缩减生产周期,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降低成本。
智能手机行业过去的发展表明,供应链整合通常是促使行业实现规模化爆发的重要一步。AI 眼镜行业正处在相似的进程中,其中 Rokid 率先迈出了这一关键步伐。
规模化的交付能力是 AI 眼镜市场爆发的前提条件之一,这是硬币的另一面。
AI 眼镜目前仍属于小众市场。其主要原因在于成本较高,产品体验还不够成熟,供应链也未能实现大规模配套。然而,此次与蓝思科技开展深度战略合作,解决了量产瓶颈问题。由此,Rokid Glasses 有可能成为首批具备大规模交付能力的 AR+AI 眼镜,这将引发行业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很容易意识到这一点。普通用户购买产品的三大关键基础是供货稳定、好价格、好产品,而对于 AI 眼镜厂商来说,就是量产交付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产品与技术能力。
Rokid Glasses 较为全面地展现了 Rokid 在产品与技术能力方面的优势。Rokid 与蓝思科技的产业整合,让我们得以看到 AI 眼镜行业迎接市场爆发的能力。这不但对 Rokid 自身产生影响,也将对整个行业的供应链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AI 眼镜的爆发,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Rokid 为之努力了十年之久。我们觉得 AR 是 AI 的最佳承载者。Misa 在 Rokid Glasses 发布会上曾表示,感知、理解、交互、展现这些方面,都将成为整个未来 AR 和 AI 世界的核心内容。我们感知和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重新组织信息的展现和交互方式,在这方面,没有比 AR 更合适的方案了。
我认为,AI 眼镜的真正价值在于,将 AI(感知和理解)与 AR(交互和展现)相结合,使信息流动的方式变得更加自然且立体,并非仅仅局限于单一感官的输入输出。正因如此,AI 眼镜的最终形态必定是 AR+AI 的结合。
从 Rokid Glasses 的破圈情况以及与蓝思科技的深度战略合作可以看出,AI 眼镜的爆发期或许比想象中来得更快。Rokid Glasses 这样的 AR+AI 眼镜即将开始进入大规模量产,这会使得整个行业的供应链和生产成本迅速走向成熟。
更重要的是,用户对 AI 眼镜的认知在不断加速形成。尤其是 Rokid Glasses 此次实现破圈,使得更多人开始留意 AI 眼镜的价值。当一款产品从早期处于“概念尝鲜”的阶段,逐渐转变为一种“实用工具”时,行业的爆发或许会比预期的时间来得更快。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Rokid 已然处于行业的最前端。其一,Rokid 率先将 AR+AI 的完整形态——Rokid Glasses 推出。其二,通过与蓝思科技的战略合作,打通了 AR+AI 眼镜大规模量产的路径。这表明,AI 眼镜的未来,不再仅仅是一个愿景,而是一条清晰可辨的技术路线。
Rokid Glasses 很有可能会成为这场变革的起始点。
本文来自“雷科技”,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