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举行的 MWC 是国产品牌出海的重要一站。
生成式 AI 在全球范围内极为火爆。去年的 MWC 上,AI 成为了最为突出的主角,将最多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今年,与 AI 相关的产品仍然是 MWC 最为重要的看点当中的一个。
但在产品之外,国产手机厂商的出海策略也迎来巨变。
今年 MWC 期间,多家手机厂商推出了面向海外的新产品,其中包括小米、努比亚、realme 等。小米公布了汽车出海的时间表。华为和魅族在阔别海外手机市场多年后,重新开始进军海外市场。
2025年,国产手机厂商正开启“二次”出海浪潮。
小米:手机冲击2亿销量,汽车2027年出海
显然,海外市场是小米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
今年的 MWC 上,小米展示了手机等数十款新品,还展示了汽车以及智能家居等新品。小米集团的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公布了多项出海的新计划,同时也公布了多项出海的新目标。
卢伟冰称,我们现在距离 2 亿台的目标还差 3000 万台左右。他希望到 2026 年最晚到 2027 年,再用 2 到 3 年的时间能够达到 2 亿台这个大关。他认为,到那时全球市场会形成两个明显的阵容,其中一个阵容是 2 亿销量阵营,有三家厂商,分别是小米、苹果和三星;另一个阵容是 1 亿销量阵营,可能有两三家厂商;再往下还有 5000 万台(量级)的销量,厂商之间会形成明显的销量梯队。
小米不仅在销量方面努力,还试图占领高端市场。实际上,尽管已经在海外发展多年,然而直到 2023 年,小米才第一次进军价格在 1000 美元以上的超高端市场。在当年 6 月,小米 13 Ultra 进入欧洲市场,并且这是小米第一款面向海外的 Ultra 机型。
卢伟冰称,在海外市场方面,小米当下最为重要的目标乃是夯实 600 至 1000 美元这个价位段,换算成人民币约为 4730 元至 7280 元。同时,在 1000 美元以上的超高端市场,小米将主要依靠刚刚发布的小米 15 Ultra。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 15 Ultra 在欧洲的起售价是 1499 欧元,换算成约 11453 元人民币。它在欧洲的起售价比在国内市场的起售价高出近 5000 元,同时也超过了苹果 iPhone 16 Pro Max 在欧洲的起售价。
卢伟冰解释为何国内外定价悬殊,他说:“这里存在关税和渠道成本的不同。总体而言,它在欧洲的定价比 iPhone 16 Pro Max 高,我觉得背后体现的是小米的技术信心与底气。”
小米 15 Ultra 的市场成绩似乎表明小米的策略开始起作用了。3 月 3 日,卢伟冰在微博中称,小米 15 Ultra 在中国市场首次销售的销量比上一代同期增长了 50%多,并且在海外市场,该机型的预售量同比增长超过了 100%。
卢伟冰在 MWC 发布会上称,推动我们在高端市场的发展这件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 SU7 Ultra 刚刚上市,其大定约 2 万辆。这款车在本届 MWC 上进行了展出。因此,很多人对小米汽车的出海进度很关心。
对此,卢伟冰给出了一个大致的时间表。他说在这次 MWC 结束之后,他就会前往几个欧洲国家去对市场进行考察,查看他们全球出海的数据到底是怎样的。他有一个目标,希望能够在 2027 年实现官方正式出海。
卢伟冰认为,最近几年小米汽车业务的首要目标是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并且要打好地基。
小米为了支撑 2 亿手机销量目标,同时也为将来汽车业务出海做准备,其目标是在 2025 年到 2029 年期间,在海外建立 1 万家小米之家。卢伟冰表示,倘若能建立 1 万家小米之家,那就相当于构建起了通往全球的高速公路。
建设海外本地门店,就相当于为小米搭建了全球性的经销体系。在这个体系下,未来小米的其他产品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售卖,就如同国内的小米之家一样。
小米的大家电产品出海事宜将从 2025 年开始被提上议程。
小米汽车要到 2027 年才开始正式出海。从高端手机开始,到大家电,接着又为汽车出海提前打造本地经销体系。可以明确的是,2025 年将成为小米“二次”出海的关键节点。
华为:三折叠屏先行,加速重返海外市场
过去几年,因为外部受到限制,华为在海外的手机市场遭遇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根据 Canalys 的数据可知,2019 年华为(含荣耀)在海外市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约为 1 亿台。此出货量约占华为全球总出货量的 40%。然而,从 2020 年起,由于芯片受限,华为不得不退守海外。
去年,据华尔街见闻有相关报道。华为手机在海外的销量仅为 980 万台左右。这个销量还不到华为手机巅峰时期销量的 1/10。
2023 年,华为 Mate60 系列带着麒麟芯片重新回到了手机市场。2024 年,华为凭借 16%的市场份额,成为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第二名。已经重新站稳脚跟的华为,也开始加快步伐重返海外。
今年 1 月,媒体有报道。华为正致力于在全球重新发力。要把其高性能芯片手机的销售市场数量提升至约 60 个。目前已在巴黎等国际都市设立了巨幅广告牌。这些国际都市包括巴黎、新加坡、迪拜、米兰、慕尼黑、伊斯坦布尔、华沙和墨西哥城等。并且还高调宣布回归当地市场。
本届 MWC 期间,华为在加快重返海外市场的脚步。华为带来了多款面向海外的新品,其中有 Mate70 系列,还有 Mate XT,以及 MatePad Pro,同时还有华为 WATCH GT 5 系和 WATCH D2 等。
阔别海外已有数年时间,然而凭借以往的市场地位,华为在全球仍具备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媒体有报道称,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对华为展台进行了参观,并且体验了华为 Mate XT 三折叠手机。
不过,目前华为要重返海外市场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因为美国颁布了禁令,所以华为不能够预先安装谷歌的“全家桶”(像 Yotube、Google Play 等这些谷歌应用)。正因如此,华为面向海外用户在天然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门槛。
华为 Mate 70 系列的产能存在较大问题。它在中国市场已经上市 3 个多月了,然而在华为官方商城,Mate 70 Pro+等多款机型依然需要预约申购。
魅族:手机、智能眼镜、汽车共同出海
事实上,魅族时隔多年后再次开启出海之旅。不过,魅族并非受到外部因素的限制,更多的是内部发生了变动。2022 年,魅族被吉利集团旗下的星纪时代所收购。在 2023 年,魅族与星纪时代合并,组成了星纪魅族集团。到了 2024 年,星纪魅族才重新开始进行出海的行动。
本届 MWC 期间,魅族推出了 Note 22 这一款新手机,还推出了 mblu 22 以及 mblu 22 Pro 这两款新手机,同时推出了 StarV 智能眼镜系列。并且魅族展示了以 Flyme AIOS 为基础的智能眼镜、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场景这三大核心板块,以及跨设备协同的能力。
“mblu”即为魅族的子品牌“魅蓝”,其主要聚焦于 2000 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场。三款新手机的配置大致符合中低端的定位。然而,魅蓝手机之前曾有过多年的停更情况,如今再次重返海外市场,若要重新打响品牌,可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星纪魅族在 MWC 上表明,全球化是公司的核心战略之一,“All in AI”战略也是公司的核心战略。从 2025 年开始,公司将加快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并且会加大在海外市场的投入力度。
荣耀在 MWC 期间发布了 HONOR ALPHA PLAN 这一阿尔法战略,宣布要从智能手机制造商转型为全球领先的 AI 终端生态公司。其中一项关键举措是,荣耀在未来五年会投入超过 100 亿美元,和全球合作伙伴一同构建一个开放、共创且共享的 AI 终端生态。
结语:二次出海的本质是中国模式出海
在 MWC 这个场合,卢伟冰针对中国企业出海的历程作出了如下总结:在过去的 30 年时间里,中国企业的出海大致经历了若干个阶段。先是产品出海,接着发展到品牌出海,而后又演进到模式出海。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进行贴牌生产,此阶段品牌和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第二个阶段品牌附加值有所提升,然而对厂商的能力有着较高要求,需要在海外构建起自身的品牌、渠道以及工厂等;第三个阶段不仅仅涉及产品和品牌,还要求品牌清晰地思考应当以何种方式和渠道来为用户进行交付。
卢伟冰认为,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小米得把在国内摸索出来的国产新零售模式带到海外去。在国内,他们最大的成就便是解决了跨品类的问题,以手机或者 3C 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商业模式。下一步他们要解决的是,用这套逻辑在海外进行服务支撑。
事实上,这套逻辑对其他中国厂商也适用。或许我们能够期待,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凭借更优质的产品以及更完善的出海策略,将会诞生更多世界级品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