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关键点:AI+未来服务业布局加速 - 两会热议焦点

图片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当前,人工智能(AI)已成为全球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制高点。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崛起,于是,未来 AI 产业化应用的方向,也成为两会代表、委员热烈讨论的焦点。

未来服务业将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爆发点。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以及湘江实验室主任陈晓红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必须加快对 AI 与未来服务业进行布局,以掌握未来产业培育的主动权。

陈晓红院士领衔的湘江实验室是湖南省强化“四算一体”重大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该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围绕算力、算法、算据、算网等核心要素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以此助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截至 2025 年 1 月,湘江实验室推出了“轩辕”AI 预训练系列大模型,包括文创、智造、病理等方面;推出了“湘江慧通”高保真城市交通三维建模套件;推出了“湘江芯源”全自动干细胞智能制备系统;推出了“湘江智伴”具身智能居家服务机器人等 19 款科技创新产品。

全国政协委员陈晓红,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时担任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以及湘江实验室主任。

掌握未来产业培育主动权

当前,世界各国在AI领域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

以美国为例,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强势推出了“星际之门”计划,其目的是企图增强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同时,美国也在竭尽全力地加快将自身的基础研究优势转化为未来产业培育的优势,致力于孵化未来的新兴产业,试图占领未来产业的制高点。

这些特征使得美国的 AI 技术与产品业加快逼近 AI 产业化爆发的临界点。陈晓红说。

全球范围内,AI 技术呈现出爆发式的应用态势,并且越来越多地将关注点集中在未来的服务业上。

2025 年 1 月,全球消费电子展(2025CES)素有“全球科技春晚”之称。在该展会上,近 60%的专题报道、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都集中在 AI 驱动的未来服务业方面。

内容成为 AI 应用创新的热频地带,大量创新产品涉及数字健康等未来服务业新形态;娱乐成为 AI 应用创新的热频地带,大量创新产品涉及生活应用等未来服务业新形态;营销成为 AI 应用创新的热频地带,大量创新产品涉及游戏和电子竞技等未来服务业新形态;广告成为 AI 应用创新的热频地带,大量创新产品涉及体育、健身、旅游、金融等未来服务业新形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陈晓红持有这样的观点:我国应当以更具前瞻性的视野,加快对 AI+未来产业进行布局。

我们调研得知,未来服务业将成为 AI 产业化应用的重要爆发点。而未来服务业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由 AI 驱动的现代服务业的重大变革。陈晓红着重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里,我国必须加快对 AI+未来服务业进行布局,以掌控未来产业培育的主导权。

记者注意到,3 月 5 日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后。报告中关于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内容引发了市场的热议。报告提出,要把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还要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同时也包括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

报告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要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 等未来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之一、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在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时表明,为促使人工智能切实能够给众多行业和领域赋予力量,并且走进众多家庭,国家的相关部门正在抓紧推进产业赋能、终端应用以及场景培育等方面的工作。

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已迎来重要机遇期。

提前布局开源创新生态体系

如何加快布局AI+未来服务业,陈晓红提出了多项建议。

陈晓红觉得,要面向未来的产业去进行培育,并且要提前把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源创新生态体系给布局好。她建议加大对 AI 硬核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化在大模型训练、具身机器人、芯片设计等关键领域的科技攻关,把基础研究投入更多地投向前沿科创企业;促进普及 DeepSeek 等国产通用大语言模型的商业应用接入,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平台型企业全面接入 DeepSeek 等国内大语言模型来构建本地应用模块。

同时,建立本土关键企业之间的人工智能战略协商机制,强化国内主要通用大语言模型在模型迭代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共同构建国际开放的开源创新生态体系;牵头建立全球共识的 AI 伦理价值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 AI 治理讨论和技术标准制定,开发可解释的价值对齐技术路线,建设完善的对齐效果评估体系,平衡个体需求、集体规范和主体能动性,兼顾技术实践与法律规制。

陈晓红表示,在场景培育方面,可以推进“AI+”未来服务业的业态创新与场景创新。能够布局 AI+机器人这一重点领域,也可以布局 AI+能源转型这一重点领域,还可以布局 AI+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

四是重点攻克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的 AI+应用关键共性技术,为中小微服务型企业提供便捷的“AI+”赋能应用包,鼓励开发开源、开放的行业应用共同平台,降低现代服务业 AI 应用的门槛。

而人才和资本的汇聚,将加速我国抢占AI高地。

对此,陈晓红提出建议,要通过多种举措引导社会资本进入“AI+”未来服务业赛道,培育有耐心的资本,并且鼓励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来开展“AI+”项目投资;同时,要对相关投资者给予税收方面的减免或者优惠,还要完善“募投管退”整个链条的运行机制。创建“AI+”创新示范区,同时鼓励地方依据实际创建区域性“AI+未来服务业”示范区;建设数据共享平台,以此促进企业获取高质量数据来训练 AI 模型。另外,构建多层次人才“引育”体系,面向全球招揽 AI 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和“专精特新”创新创业团队;创新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一批高水平专业人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77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