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2 日,OpenAI 推出了 Agent 工具包,其目的是让智能体的开发过程得以简化,开发效率得以提高,并且为智能体开发者构建起一个平台。在这之前的一天,近来在全网引起轰动的 Manus 正式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团队达成了战略合作,他们的目标是为中国用户打造出更具创造力的通用智能体产品。此前有观点认为,2025 年会成为 AI Agent(人工智能代理,又称智能体)实现商用化爆发的一年。如今,这一预言好像正在变为现实。
Manus风评两极化,市场热情被点燃
经历了一夜爆红等一系列情况,之后又出现舆情反转和平替涌现等风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Manus的出现点燃了市场对 AI Agent 的热情,尤其使通用型 Agent 成为关注的焦点。
Manus 号称“全球第一款通用 Agent”,它是一款多模型、多智能体产品。传统的 Agent 是针对单个任务,且有严格规则和流程的,而 Manus 与之不同,它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对复杂的通用任务进行多步骤拆解并执行。Manus 在 GAIA(通用 AI 助手)基准测试中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这是 Manus 官方所介绍的。Manus 解决复杂问题的准确率比 Open AI 同类产品要高出 12%。
有观点认为,Manus 能给很多人带来震撼感。它展现出了更超前的自我思考和自我规划能力。使用者无需对话引导,也不用针对特定场景进行针对性设定。只需一句话,就能启动不同领域的复杂任务。这使得 AI 从“建议者”升级为“执行者”,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执行”的范式跃迁。这是一次系统工程的胜利。
开发者 William Lee 指出,Manus 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它所链接的工具,另一方面在于它对“Agent”这一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进一步解释说,真正的智能体应该能够主动去调用工具,从而实现自主的行动,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话机器人的层面。借助便捷的 API 调用,Agent 的能力得以拓展,进而带来更强的功能和表现。
你能将 Agent 设想为一个人。其中最复杂的部分是核心决策系统,也就是大脑和神经传输。其次复杂的是执行构建,它相当于人类的四肢与末端。而生成报告、进行浏览器交互、执行代码等功能模块,本质上属于工具链层面的能力。Convergence.ai 公司通用型 Agent 产品开发者郑浅做出了这样的表示。简单来说,若大模型使 AI 拥有了“脑”,那么 AI Agent 就使 AI 拥有了“手和脚”。
有观点指出,和 DeepSeek 相比,Manus 的技术含金量偏低,其营销方面的工作多于创新方面的工作。这就如同智能体开发界的第一堂课后的作业一般。AI Agent 的关键在于 know how 知识库。许多人都在进行一般的 AI Agent 的开发,大家都具备 know how,凭借大语言模型难以拉开差距。然而,自动造火箭的 AI Agent 则较为难做。有业内人士评价道,因为懂得造火箭的人比较少。同时也有评价称,经过这一波之后,“改变世界的事情尚未发生,神奇的事情也尚未发生”。
日前,有行业人士透露其参加过内部沟通会。该人士称 Manus 并不讳言自己是一个“套壳”产品。而后,Manus 的联合创始人季逸超公开表示,Manus 调用的模型是 Claude 和微调后的阿里的 Qwen 模型,并且之后还将更新到 Claude 3.7。
世界数字科学院国际首席人工智能官杜兰评论道,其一,Manus 的决策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许多人测评后觉得它能解决部分问题,但仍需人的监督;其二,Manus 没有具备良好的护城河,它应当是一个多智能体的架构,这种模式实际上并不新鲜,其技术价值和壁垒未达到 DeepSeek 的程度;其三,整个闭源模型的商业模式尚不清晰。Manus 在短时间内迎来了大量的流量,厂商承担推理成本存在困难,对于未来产品是否具备持续的造血能力,目前还无法确定。
外界存在种种质疑,Manus 产品负责人张涛作出回应。他表示 Manus 如今犹如一个襁褓中的小婴儿,与在正式版中想要交付给大家的体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模型幻觉、交付物友好度以及运行速度等方面,都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外媒有报道称,如今在硅谷,每一家风投公司都在热烈讨论新的初创公司类型。这些初创公司能够提供 AI 聊天机器人、研究工具以及其他用于编程、临床医生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软件应用程序。然而,这些初创公司几乎都是基于其他 AI 开发商所创建的大语言模型来进行构建的。AI“套壳”似乎已经成为了硅谷的投资风口。
据悉,Anysphere 在上一轮融资中获得了 1.05 亿美元。该轮融资后,Anysphere 的估值达到 25 亿美元。同时,其年化经常性收入高达一亿美元。最新消息表明,Anysphere 还将以 100 亿美元的估值完成新一轮融资。并且,Anysphere 自身并不研发基础模型,而是利用其他 AI 公司的大模型来提供技术支撑。
国内外多方入局,争抢商业化落地先机
市场对 Manus 的评价有好有坏。可以明确的是,业界已形成共识,2025 年很可能成为 AI Agent 应用的爆发元年。市场研究机构 Gartner 把 Agentic AI 列为 2025 年十大技术趋势之一,还预测到 2028 年至少有 15%的日常工作决策会由 Agentic AI 自主完成。德勤 AI 研究院表示,AI 智能体将会对基础业务模式进行改变,并且能够实现新的工作方式、运营方式以及价值交付方式。
大模型创业公司选择加入这场竞逐,互联网大厂也选择加入,软件应用商同样选择加入,运营商也不例外,它们都希望能吃到新的流量入口红利。在国际市场上,OpenAI 从今年开年起,先推出了首款 AI 智能体“Operator”,接着又推出了面向深度思考领域的智能体“Deep Research”,并且还计划进一步证实 AI Agent 的 B 端潜力。微软推出了 10 个 AI Agent 且宣布建立 Copilot Studio 平台,这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企业级 AI Agent 生态系统。谷歌推出了商用 AI Agent 市场,能提供从 AI Agent 的开发、部署到应用的一站式商用生态。亚马逊被曝组建了一个新团队,该团队致力于 AI Agent 的开发。
市调机构 Root analysis 预估全球 AI Agent 市场规模会从 2024 年的 52.9 亿美元逐步增长至 2035 年的 2168 亿美元。在 2024 年到 2035 年的预测期内,其复合年增长率为 40.15%。另外,依据咨询公司来觅 PEVC 的统计,从 2024 年开始,全球 AI Agent 赛道的融资金额已经突破了 665 亿元。2024 年,美国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在风投融资方面取得了新的纪录,共获得约 970 亿美元。这些融资中,xAI、OpenAI 和 Anthropic 等 AI 公司获得了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投资。马斯克旗下的 xAI 在 2024 年 12 月完成了 60 亿美元的融资。
国内市场方面,互联网科技大厂大多倾向于提供平台化且一站式的智能体服务,都在争抢规模化落地的先机。例如,百度的文心智能体平台,目前已经聚集了 15 万家企业以及 80 万名开发者。阿里与 Manus 展开的战略合作,也能体现出双方正在加快推进通用智能体产业化的雄心。字节把 Coze(扣子)当作智能体创建平台,接着把它发布到旗下的豆包以及飞书等各个平台,从而迅速扩大了用户群。
AI 初创企业相较于互联网大厂,更倾向于将自身模型能力与智能体相结合,从而推出更多能够场景化的落地方案,并且寻找商业变现的路径。智谱 AI 作为初创企业,是最早探索 Agent 的。去年 10 月,它就推出了自主智能体 AutoGLM。这个智能体包括 AutoGLM、AutoGLM - Web、GLM - PC 三个版本,分别对应手机、浏览器、电脑的应用场景。阶跃星辰宣布开始在智能终端 Agent 方向发力,与吉利汽车集团进行了深化合作,与 OPPO 也深化了合作关系,还与智元机器人等企业深化了合作关系。同时,阶跃星辰着力于在金融财经领域进行创新和应用,在内容创作领域进行创新和应用,在新零售领域进行创新和应用,在数字人领域进行创新和应用。
2025 年智能体将成为企业构建大模型应用的基础。智能体平台诉求将会迎来爆发。届时,企业主要的需求将是如何基于平台快速搭建应用以及快速尝试功能。爱分析合伙人、首席分析师张扬表示。他认为,在智能体战役里,互联网大厂有可能“赢家通吃”,而初创公司的机会相对较小。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的副主任郭涛指出,当下,AI 智能体的发展遭遇多方面的痛点。其一,在技术方面,基础理论的创新十分匮乏,大多依赖现有的架构,缺少原创性以及颠覆性的技术突破;其二,核心算法和软件框架依赖国外,自身的自主可控性比较弱;其三,高端算力芯片受到限制,先进的制程技术与国外相比存在差距。在应用层面上,实际的应用场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与业务流程进行深度融合的难度较大,并且还存在着可解释性方面的问题,这些因素使得在关键领域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海通证券发布研报表明,Manus 的发布一方面再度证明我国 AI 研发能力已达世界顶尖水准,另一方面也显示 AI Agent 目前已抵达爆发的临界点,随着各大科技公司在该领域持续加大投入,AI Agent 相关落地进程不断加快,到 2025 年有望成为真正的 AI Agent 商业爆发的起始之年。
作者丨宋婧
编辑丨赵晨
监制丨连晓东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