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哈啰拟支付15.1亿元收购永安行控制权,共享单车行业迎来新变局

共享单车行业从多家竞争的状态演变到了三强格局,如今又迎来了重大的变化。哈啰准备支付 15.1 亿元,从而获得 A 股上市公司永安行的控制权。

3 月 16 日晚间,永安行发布公告,披露了该交易的细节。上海哈茂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哈茂)以及哈啰的创始人兼 CEO 杨磊,支付了 6.7 亿元。他们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收购了永安行原实控人孙继胜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的 19.67%的股份。

结合 2021 年哈啰曾赴美 IPO 未果的背景,市场普遍认为此次收购的目的是借壳上市。

共享单车是哈啰的核心业务,曾经因为行业处于无序扩张的状态,从而引发了车辆堆积的问题,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在资本趋向冷却的环境当中,这个曾经被赞誉为“新四大发明”之一的行业,其发展速度放缓了,进而形成了哈啰、美团、青桔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共享单车行业的创新空间看起来已经不大了。哈啰在这个时候收购永安行,到底是想要寻求转型方面的突破呢,还是希望通过这次收购来开创共享出行的新的发展空间呢?

一、曲线“上市”‍

“终于可以了。”

3 月 16 日,杨磊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永安行的公告。同时,他还做了上述评论。随着永安行的实控人变更为杨磊,外界普遍持有这样的看法,即这为哈啰借壳上市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

但最终它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从财务角度来看,2018 年到 2020 年期间,公司累计亏损将近 50 亿元。尽管亏损的情况在逐年减少,然而重资产的运营模式使得成本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公司的现金储备仅能够维持一年的运营。另外,出行平台掌握着数量众多且敏感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姓名、手机号、支付信息以及行程记录等。在海外上市时,需要面临更为严格的数据安全审查。由于这些种种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这一计划未能得以实施而搁浅。

此后,嘀嗒出行、曹操出行、如祺出行等多家出行企业都纷纷转向了港股市场。不过,港股上市需要经历递交招股书、聆讯等漫长的程序,相比之下,借壳上市显然是更高效的选择。尤其在资本趋冷的环境中,能否快速打通融资渠道,这成为了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永安行给予了这样的机会。从财报来看,在 2021 年到 2023 年期间,永安行的营收分别是 8.73 亿元、6.78 亿元、5.45 亿元。与此同时,同期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0.44 亿元、-0.68 亿元、-1.27 亿元。并且,永安行所押注的氢能源赛道,其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使得公司的股价连续遭受挫折。这些因素为哈啰的入主提供了条件。

而在这些公告中,永安行称公司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

在这期间,永安行有过筹划行动。其筹划通过发行股份以及支付现金的这种方式,去购买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65%的股权。然而,最终的结果是未能达成所愿。一直到 3 月 7 日,永安行发布公告称,公司的控股股东以及实际控制人孙继胜正在对公司的股份转让事宜进行筹划。并且,这种股份转让事宜可能会致使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发生变更。

哈啰方面,借壳仅仅是个开端。其真正面临的挑战在于,怎样借助资本市场所具备的力量,促使业务进行转型升级,达成从“共享单车玩家”向“综合出行服务商”的转变。

二、1+1‍>2?

要理解哈啰此次收购的战略意义,首先需要厘清其业务版图。

哈啰之前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其业务主要分为两块。其一为共享两轮车业务,涵盖共享自行车与共享电单车。其二是顺风车业务。2020 年,前者的收入超过 55 亿元,相较于 2019 年同比增长 21.1%,在公司收入中所占比重超过九成,毛利占比接近五成。

共享两轮车业务的增长遭遇了瓶颈。当前的共享单车行业,呈现出哈啰、美团以及青桔三足鼎立的态势。根据 iiMedia Research 的数据可知,在 2024 年,消费者在用车时,有 64.52%的人会选择美团,57.32%的人会选择哈啰,47.22%的人会选择青桔,用户渗透率并未拉开显著的差距。三家默契采取相同的收费标准,涨价空间受限。

规模扩张遭遇了阻力。其一,普通两轮共享单车大量出现,许多城市实施了总量控制,明确划定了规模增长的上限。其二,基于城市管理、安全等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共享电单车在部分一二线城市碰到了政策方面的阻碍。更为关键的是,共享单车属于资金投入量大的业务,容易产生大量的折旧以及摊销,这会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

哈啰为此布局了轻资产的顺风车业务。据嘀嗒出行招股书中的数据表明,在 2023 年这个时间点,哈啰以 47.9%的市占率处于领先地位。

从整体市场的角度来看,依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统计,在交易额方面,2023 年顺风车的市场份额约为 4.4%。这个份额远远少于出租车的 54.2%以及网约车的 41.4%。并且,顺风车的盈利情况不如网约车,平台的平均抽佣约为 9.8%,而网约车的平均抽佣约为 27.1%,两者相差较大。这些情况也促使哈啰不断去探索新的业务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永安行能为哈啰带来三个层面的协同效应。

永安行在氢能自行车及制充氢设备领域进行了布局,这首先体现的是技术协同。这种布局与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相契合。倘若哈啰能够把氢能技术运用到共享出行的场景当中,那么一方面可以降低单车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有机会在氢能竞赛里率先取得优势。

其次是渠道协同方面。永安行早期主要是依靠为地方政府提供服务,在 2016 年时就已经覆盖了全国 200 多个城市,其市场份额超过了 50%。这种“体制内”的模式恰好能够与哈啰形成互补,后续或许能够为哈啰的共享电单车业务、充换电业务以及智慧停车等业务进入政府采购提供帮助。

永安行的用户体量不如哈啰。不过,经过整合后,能够巩固哈啰在共享出行领域的地位,同时也能增强其与竞争对手抗衡的实力。

理想很美好,然而现实却很骨感。在后续的整合过程里,哈啰难免会在利益分配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与永安行原有的股东出现分歧,而这将会对杨磊的管理智慧进行考验。

三、共享出行新战场

面对激烈的竞争局面和盈利压力,哈啰正寻求打开新的增长曲线。

哈啰 APP 首页能体现出这一战略意图。其除了有置顶的共享出行服务外,还有借钱业务、电车充电业务以及代驾业务等。并且还延伸到了短剧领域、火车票领域、宠物领域以及景点门票领域等,试图构建起“出行 + 本地生活”的多元生态。

这种多元化布局的逻辑是:把共享出行当作增长飞轮的基础,在前端去获取客户并且留住用户,其他的服务会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地衍生出来,从而把价值链做深。

从数据层面来看,这种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哈啰招股书所披露的信息表明,在哈啰顺风车方面,有 40.2%的新交易用户、39.9%的新接单司机以及 63.2%的新用户都源自其单车服务。并且,8.4%的单车新用户也是由这些衍生服务所带来的。

从这个层面来分析,“收购”永安行这一行为,能够强化哈啰在共享单车领域的市场份额,接着还能给其他业务带来新的增长部分。

共享单车被当作流量入口,利用低客单价、高频业务带动低频业务的这种打法,不是哈啰首创的。在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美团等 APP 上,都能见到景点门票、酒旅、生活服务等入口。相比较而言,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的生态更丰富,产业链更完善;高德是基于导航自然延伸出打车等服务,用户的心智更成熟。

相比之下,哈啰想通过共享出行带动低频,并没有那么容易。

另一方面,美团和高德在生态方面的沉淀以及运营能力并不逊色于哈啰,当哈啰将手伸向对方的地盘时,通常很容易引发对方更为猛烈的反击。

哈啰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竞争对手在财务、技术、营销方面比自己更有优势。凭借这些优势,对手有可能投入更多的资源,并且能够提供更低的价格。

更严峻的情况是,蚂蚁套现离场之后,哈啰能否从支付宝那里获得足够的支持呢?在“收购”永安行的交易里,蚂蚁集团旗下的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将 6%的股份以 2.19 亿元出售,其持股比例从 7.86%降低到 1.43%,这与阿里系继续进行瘦身并且聚焦主业的战略是一致的。QuestMobile 发布的《中国互联网 2018 年度大报告》显示,哈啰出行的流量中,近六成来自支付宝小程序。

出行平台在 2024 年扎堆港股上市。这反映出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一级市场的投资资金变得趋于紧张。网约车平台迫切地需要尽快上市进行融资。这样做是为了应对共享出行模式长期以来所面临的资金和盈利的双重挑战。

这些从出行生态中衍生出来的业务,其造血能力较为有限。招股书表明,在 2018 年至 2020 年期间,哈啰的营收分别是 21.14 亿元、48.23 亿元、60.44 亿元,而在同一时期,其净亏损分别为 22.08 亿元、15.05 亿元、11.34 亿元。

共享出行进入下半场后,通过收购来达成“大鱼吃小鱼”的情况相对而言较为容易。然而,要在新的战场上实现“1+1>2”的效果,其关键之处在于提升核心业务的竞争力以及盈利能力。打铁必须自身硬,这是哈啰必须要直接面对的一个课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05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