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宋思杭
编辑|苗正卿
头图|AI生成
一家曾经有很高潜力的 AI 公司陷入了“危险沼泽”,这正在给所有朝着 AGI 梦想前进的 AI Agent 公司敲响警钟。
虎嗅独家得知,AI Agent 平台公司澜码科技曾获得 Atom Capital 和 IDG 的投资。如今,该公司的“薪资偿付计划”出现了“实质性违约”的情况。多个独立信源向虎嗅提供信息表明,按照 2025 年初的协议,澜码科技本应在 2025 年 2 月 28 日前完成首期款项支付。经多位前雇员账户流水验证,到发稿日时没有履约的迹象。上述信源向虎嗅透露,澜码方面称公司会把欠薪偿付节点延迟至 2025 年 6 月。
内部人士告知虎嗅,2024 年 11 月 29 日,澜码科技于公司上海总部举办了最后一场全员会。在会上,澜码科技的创始人周健郑重地表示,最晚到 12 月底,他们会把公积金的问题处理好,并且也会尽力确保 12 月的一切恢复正常。
剧情没有像周健所期望的那样。多位前澜码员工向虎嗅透露,在 2025 年 3 月中旬的时候,到目前为止公司还余下不到 20 人,这里面有工程方面的人、算法方面的人、产品方面的人、HR 以及财务方面的人,然而这些人仅仅是在维持公司现有的客户支持工作。
虎嗅第一时间联系了周健,是因为澜码当前的经营状态以及公司过去一两年发展所遇到的情况。截至发稿,周健本人并未对这些联系予以回应。
如果时光回到 24 个月前,那时的周健和如今众多怀有星辰大海梦想的 AGI 寻梦人一样,满怀自信。他刚辞去一家 RPA 独家兽的 CTO 职位,带着从 Google、IBM、腾讯、字节、阿里、依图等头部互联网和 AI 公司出来的一众核心成员,投身到 AGI 之路中。2022 年 11 月,周健察觉到了 GPT 带来的机遇。之后,他果断地辞去了工作。三个月后,也就是 2023 年 2 月,他在上海徐汇注册成立了澜码科技(以下简称“澜码”)。这一事件比百度首场文心一言发布会提前了 47 天。
他还有一个“江湖身份”,那就是李开复的关门弟子。2023 年 4 月,周健在创业之初多次向媒体提及他的身份,包括李开复门徒以及 ACM 世界冠军。在周健看来,后者的含金量更高。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位 ACM 世界冠军是第四范式的创始人戴文渊。(虎嗅注:ACM 是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这些光环以及身份,没能阻止澜码遭遇一系列“暴击”,包括资金链断裂、欠薪以及核心成员陆续离职。
虎嗅获悉,2024 年 10 月是澜码“危机”初现的时间点。彼时,澜码的资金链出现断裂情况,周健曾尝试继续寻求融资,然而最终没有任何人愿意买单。通过公开资料查询得知,该公司在成立的两年时间里拿到过一笔融资,这笔融资发生在 2023 年 8 月,投资方中包含知名投资机构 Atom Capital 和 IDG。
在资金危机的背后,澜码所遭遇的有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其一,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其二,是组织方面的问题;其三,是盲目押注了错误目标;此外,还有一系列 AI 初创公司都可能遭遇的先天隐疾。
有澜码方面的人士告知虎嗅,“澜码能发展到如今这地步,最大的症结在于管理方面。其组织一直处于混乱状态,两年时间里公司都未能确定销售的提成方案。”张宇(化名)是澜码最后一批被裁员的员工,他向虎嗅透露,他所遭遇的“裁员”在今年 1 月进行,且是规模最大的一批。在他看来,澜码的愿景是不错的,也有明星资本为其梦想提供资金支持。周健自身确实懂得技术。然而,后来出现了决策屡次失误的情况,并且对问题选择视而不见。这些因素最终把澜码推向了深渊。张宇做出了这样的表示。
我们近期围绕澜码所遭遇的危机,与澜码的前员工包括算法工程师、产品团队成员等进行了沟通,也与澜码的中高层进行了沟通,还与多位曾与澜码合作过的行业人士以及投资界人士进行了沟通,试图找出导致这场风暴发生的“元凶”。
澜码故事本质上的价值在于:给 2025 年兴起的 Agent 热潮,注入一份冷静。这家曾在技术代际跃迁节点上表现出色的明星企业,如今却成了资本退潮后的“裸泳者”。在澜码衰落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致命原因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落地之间存在断层。更关键的是,当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大厂凭借生态优势强势进场时,澜码早期构建起来的“时间窗口”优势,反倒变成了限制它转身的一种沉没成本的束缚。
DeepSeek 和宇树接连爆火出圈,此时有无数心怀梦想的人都想成为下一个 DeepSeek 或者下一个宇树,没人希望成为下一个澜码。然而创业这件事很吊诡,它从不轻易许诺任何人能心想事成。在 AI 创业的道路上,一直存在着一条残酷的丛林法则,即踩准风口仅仅是入场券,还需要同时具备技术、商业和组织力,这样才能杀出重围。
01“暴雷”的180天
2024 年 10 月澜码遭遇资金危机之前,有一个暗雷在它身旁埋下了。
2024 年 3 月,澜码产品的一号位离职了。在这之前,也就是 2024 年 3 月之前,澜码的业务主要是以企业级 Agent 平台 AskBot 作为重点的。
虎嗅独家得知,在澜码内部,产研部门和商业化部门被视为同等地位的一级部门。因为创始人周健此前未曾有过担任“产品一号位”的经历,所以在 2024 年 3 月之前,产品一号位对澜码公司而言是很重要的。“复杂的人际”使得产品一号位的权重得以进一步提升。澜码在刚创立的时候,构建了一种“二元体系”,在公司内部,CEO 周健和合伙人程文渊分别扮演着两大灵魂人物的角色。
从分工角度来看,周健承担着产研和市场方面的工作,程文渊负责商业化方面的事务。然而,二者之间的配合并不顺畅:他们各自分管的部门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产研团队觉得商业化团队对产品的认知不足,不知道怎样去售卖产品,并且也缺乏客户的及时反馈;而商业化团队则会把项目阻塞、停滞等情况归咎于产品做得不够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在 2024 年 3 月之前。周健不直接负责产品。产品一号位常常需要与商业化部门艰难博弈。这个商业化部门有另一灵魂人物撑腰。并且商业化部门获得的市场情报与反馈很少传递给产品团队。
一位叫王浩(化名)的人士曾在澜码产品团队供职。他对虎嗅回忆说:“我们实际上有很棒的想法。然而,我们的权限不足,这些想法很少被听到,很少被采纳,甚至都听不到来自客户的意见。”
有相关人士给虎嗅举例,很多初创型科技公司情况不同,澜码内部长期将交付和工程两个环节分开。一般中大型公司会把交付和工程团队分开,这样一方面经验可被复用,另一方面能摊薄研发成本。而大部分初创期公司会将交付和工程合并,其目的是能及时捕捉客户需求,让组织内能够敏捷响应。”上述人士直言,澜码属于在初创期就提早患上大公司病。
一个隐患在于,在澜码内部,产品团队长期与市场的真实需求相脱离。人才难以招募,这正在进一步侵蚀澜码的求生窗口期。在“小道消息”传播速度极快的 AI 圈,澜码产品一号位的经历被广泛知晓,以至于在其离职后的 6 个月时间里,澜码一直难以找到合适的备选者。而这 6 个月的时间里,澜码的产品战略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2024 年 11 月 14 日,周健无奈之下在第一次全员会上宣布,他将亲自上场担任产品一号位。周健表示自己确实未曾担任过产品一号位,但自 3 月该位置空缺至今,他近期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去做。在第一次全员会上,周健首先向全体员工坦诚了过去的一些决策失误,随后又宣布了战略调整和组织架构调整。
周健察觉到了公司内产品团队与商业化团队存在割裂,也察觉到了产研与市场的脱节。他努力想要扭转这个致命的问题。在这次会上,周健宣布将交付团队和工程团队进行合并,并要求技术团队去到最前线,去倾听客户的声音,并且要及时做出回应。然而,时机已经错过,此时澜码的资金链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在这次会议之前不久,产品部门有一位核心员工,他曾跟随周健从弘玑到澜码,然而他选择了辞职。并且在 8 月和 9 月这两个月,公司一直没有缴纳公积金。
10 月,公司的资金链出现断裂情况。周健多次尝试进行融资的动作,然而这些动作都宣告失败了。值得留意的是,在 2024 年,AI 融资正处于一个兴盛的态势。依据 IT 桔子的相关数据,在这一年里,AI 领域的融资金额达到了 6619 亿元人民币,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101.9%。尤其在 AI 应用层的融资事件当中,将近 50%的企业都属于初创公司。有知情人士告知虎嗅,当时澜码在投资圈的情况是,投资人对其失去了信心,他们的项目处于停滞状态,甚至遭遇了撕单的情况,几乎被资本所放弃。
周健亲自担当产品一号位,然而公司并未因此起死回生。11 月会议过后大约半个月,澜码迎来了第二次全员会。这次与上次不一样,周健只是向大家传达了融资失败的消息,最后以“下个月会恢复正常”的承诺草草结束。
02“赌徒式”押注赛道,并不可取
管理问题可被视为“基础病”。引发澜码基础病大爆发的本质问题在于:他们采取豪赌的态势,将赌注押在了单一的金融赛道上。
一位前员工在回忆公司发展历程时说,当初为了投身于金融这条赛道,公司舍弃了好几个投资人推荐过来的项目。
虎嗅获悉,澜码成立已有两年。在这两年中,有一年半的时间公司专注于金融赛道。然而,颇具玩味之处在于,公司上下没有一位具有金融背景的从业人员。
熟悉内情的人告知虎嗅,当时澜码重视金融的逻辑如下:对于 AI Agent 公司来说,金融行业本身就具有致命的吸引力。金融客户的付费能力远高于其他行业,且付费意愿也很强,同时金融行业在大模型应用方面的匹配度极高,像智能客服场景就很符合澜码 AskBot 的叙事。
并且金融行业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和复杂流程的领域。总体上,目前的Agent想满足金融客户并不容易。”
另有金融圈科技产品方面的人士告知虎嗅,国内大部分在金融类项目上取得成功的科技公司,拼的并非是产品或者技术有多么厉害。他们拼的是拥有强大的金融人脉以及在金融圈的实战经验,并且具备过硬的政府关系(GR)资源;或者是具有极强的产品交付能力,并且在行业内享有广泛的声誉,就像很多互联网大厂以及华为这样的头部公司。
澜码没有金融经验,也没有深厚的资源背景,却选择在金融这条道路上坚持到底。虎嗅得知,当时投资方发现澜码全力投入金融后,主动给它推荐了多个其他赛道的项目,希望澜码能够参与,但澜码主动选择了放弃。
几位资深澜码前员工认为,澜码选中金融行业,一方面是由于金融行业的付费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行业便于讲出动人的故事,也容易产生标杆案例。
All in 金融给澜码带来的另一个危机正在发酵。在初创阶段,澜码选择了成本极高的重度客制化方式。一位知情人士说:“商业化部门几乎毫无底线地去满足客户需求,而产品部门执行起来难度极大。”
在内部人士柳明(化名)的描述里,当时金融机构的情况是做一个亏一个。金融项目虽然订单金额大,然而澜码却根本赚不到钱。因为商业化团队和产研团队脱节,所以澜码每次做出来的产品都会被客户否定,接着团队就只能重新做。在客制化这件事上,澜码陷入了越来越深的困境,也浪费了大量的研发和人工成本。
这一恶果使得澜码内部出现了资源挤兑的情况。另一位前员工描述道,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在为 A 客户填补漏洞之时,B 客户的要求也必须得到满足,而当轮到 B 客户时,A 客户以及 C 客户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圈习惯的“决策和回款模式”对澜码产生了拖垮的影响。然而,澜码内部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仅仅只是在“开会时说一说”。在 2024 年 11 月 14 日的第一次内部会议中,周健指出,现在一些金融机构的决策周期仍然是一年一次,而这种速度与如今 AI 的发展相比已经远远跟不上了。
实际上,澜码面前并非没有“前车之鉴”。竹间智能曾在金融赛道进行押注,到 2024 年 2 月时,因严重的现金流压力,公司被迫宣布部分岗位停工停产达六个月。然而,这些警钟并没有把沉浸在金融大梦之中的澜码唤醒。
一位业内人士从澜码的角度提供了另一种看法:澜码和竹间面临着更深的困境。在 AI 创业的道路上,初创公司处于大厂和六小虎之间艰难求生。大厂的价格战、交付周期、团队规模等方面,都让初创公司难以企及。而看似投入回报率极高的金融赛道,因此充满了诱惑。
03写在最后
资本不会在你呼喊救命的时候给你输送血液。就像纵目科技的投资人所说的那样,“资本通常都是在事情顺利、情况良好的时候给予帮助,而不是在处于困境、急需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曾经,IDG 等知名资本花费 4000 万元购买了澜码的一个梦想。也许,在那个时候,资本们所投入的并非是 AGI 或者 Agent,而是“李开复门徒”“ACM 冠军”“依图 10 号员工”这样的叙事组合。
当这个故事在 2024 年不再具有续集的价值时,其估值便立刻消失不见。最终,那些曾被资本高高捧起的企业,终究要懂得在艰难的环境中缓慢前行。
澜码科技是明星 AI 企业,竹间智能是明星 AI 企业,纵目科技是明星 AI 企业,图森未来是明星 AI 企业等等,这些企业也都只是如今 AI 大浪潮下的无数个缩影。
两年前,我初次与周健进行对话。那时的他,身上还闪耀着“ACM 世界冠军”的光环,他是一位非常坚定的 AGI 理想主义者。
光环会给人带来落差。梦想回归到现实后,一切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