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清明追思下的AI复活:生者与逝者的尺度把握

清明时节,人们会追思怀远。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一种借助数字技术的“AI 复活”服务在虚拟空间慢慢兴起。我们该怎样把握生与死之间的界限呢?逝者以虚拟化身的形式一直存在,能够“陪伴”亲人聊天、互动,依然处于“在场”的状态,这是一种有效的悲伤疗愈方式。然而,逝者数字人的生成不应该是“肆意地重生”,而应该是“有限地存在”。

“AI复活”是“情感代餐”吗?

清明复活__复活亲人照片

在某电商平台输入“AI 复活”进行查找,搜索结果所显示的商品标价有几元的、几十元的,还有上百元乃至数千元的情况各不相同。只要提供一张逝者的照片或者一段录音,就能够借助 AI 技术,使亲人仿佛“活”了过来,并且还能开口说话。有部分消费者在评论区留下话语,称“很真实,让我很感动”“AI 复活技术很神奇,让逝去的记忆重新展现”。

“AI 让古人复活”,看起来像是科幻情节,然而实际上并不困难。在社交媒体当中,这样的视频经常可以见到。在此之前,就已经有许多古人从古老的书籍中“复活”过来,并且与现代人进行对话。

_复活亲人照片_清明复活

清明复活__复活亲人照片

国内某款 AI 复刻软件的负责人张功(化名)看到了旧照片与 AI 合成的视频截图这一“现实的需求”并开始创业。他在和失亲者聊天时发现,失亲者对这类服务的需求非常强烈,并且 AI 很适合做这个。试运营一年多后,平台的注册用户达到了 1 万人。同时,付费用户的转化率为 10%,这个转化率远远超过了普通互联网产品 1%—3%的标准。

清明复活__复活亲人照片

目前,“AI 复活”在语音合成方面能够打造出高度逼真且自然的声音。它可以精准地模仿名人的音色和语调等,从而重现名人的朗读和演讲之声。在图像生成方面,能够呈现出逼真的人物形象,涵盖面部表情、服饰等细节,并且还能实现动态展示。在对话交互方面,能够模拟特定人物的语言风格进行对话,然而在复杂逻辑和深度知识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再拟真的代码也不能代替真实情感

“AI 复活”构建起一种能跨越生死界限的对话模式,使得生者获得了更多的情感慰藉,并且实现了传统祭奠方式的革新。然而,实际上当下人工智能所展现出的“情感反应”是被预先设定好的,大语言模型预先设定了机器人在面对人类情感表达时应当做出的回应。

2021 年,音乐人包小柏的女儿 22 岁。她因血液疾病离世,这让包小柏悲痛欲绝。借助数字技术,包小柏为逝去的女儿打造了可互动的数字形象,以此寄托自己的思念。然而,他也有着清晰的认知,他表示:我们无法让女儿变得完全如同真人一般,她只是承载着我们的一种思念,绝不可能完全替代。并非做不到,而是必须守住这条界限。

技术创新是没有尽头的,它的应用需要有道德边界和法律规范。AI 复活的产品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目前仍在法律方面存在较大争议。例如,AI 复活所塑造出来的照片和视频实际上是一个数字虚拟人,而关于它作为数据财产的权益归属问题,仍然是法律所没有涉及到的领域。

更值得引起警惕的是,用户与数字人进行交互所产生的行为数据,有被不当利用的可能性,这些数据会被用于深度伪造以及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对于逝者数字人而言,需要在尊重逝者意愿这一方面,限定申请者的范围,并且对数据使用进行规范,从而制定出严格的生成原则。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吴盈青 整理

综合自央广网、光明网、新华社、中国消费者报、传媒观察、红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3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