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雷鸟V3售价1799元,小米华为阿里字节等巨头入局AI眼镜市场,中小玩家如何应对?

雷鸟 V3 目前采用的是单一高通 AR1 方案,它的售价是 1799 元。

AI 眼镜产业中的中小玩家们认为,从产品力方面到价格方面来看,小米 AI 眼镜好像即将成为一座很难跨越过去的“大山”。

二、从小米华为到阿里字节,大厂手持“硬+软+生态”王牌

除了小米之外,从终端方面的大厂到互联网领域的巨头,小厂们有着非常多强劲的对手。

根据目前的行业信息,在 2025 年这一年,小米会推出自己的 AI 眼镜产品。同时,华为也会推出。字节同样会推出。阿里会推出。百度也会推出。并且不止它们,还有多家科技巨头会推出自己的 AI 眼镜产品。

华为无需多言。它的音频眼镜已经历经多年的迭代发展,并且与 GENTLE MONSTER 的合作也已相当成熟。

图片

华为智能音频眼镜

OV 两家厂商较为低调,然而它们不可能放弃 AI 眼镜这块市场。vivo 在 2024 年组建了 AI 眼镜团队,其发布节奏比小米慢。OPPO 这边没有更多相关信息流出。

BAT 互联网大厂中,阿里在 AI 眼镜方面已有较多相关信息被爆料。例如,阿里的 AI 眼镜或许会存在两种款式,其中一种带有显示功能,而另一种则不带显示功能。

阿里或许借助“天猫精灵”这一品牌来推出 AI 眼镜。从 XR Vision Pro 消息可知,其产品或许会被命名为“哇哦 AI 智能眼镜”,目标是在双 11 开始销售。

从配置方面来看,阿里的 AI 眼镜或许会运用高通 AR1 芯片与恒玄 2800 构成的双芯方案。其摄像头是索尼的 1200 万像素。整机的代工工作由身为消费电子头部大厂的立讯精密来承接。并且,其目标出货量甚至达到了 40 万到 50 万台。

相比AI眼镜赛道的中小玩家,这些巨头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突出之处在于技术方面的优势。在 AI 眼镜领域,若要在具备优秀拍照能力以及流畅性能体验的同时兼顾续航,双芯片方案便是必然的选择,并且对双芯片、双系统进行优化的能力已经将一大批小公司阻拦在外。

与此同时,即便能够获取高通 AR1,大部分中小厂商所能够拿到的也仅仅是基础款的公版 AR1 方案。他们很难凭借此方案与同行拉开显著的差距,更不用说去和像小米这样的大厂展开差异化的竞争了。

Meta 的 AI 眼镜体验更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 Meta 采用的 AR1 是定制版的高通 AR1,而不是公版。

国产芯片方案依据行业信息,其成本或许仅为高通 AR1 的六分之一。不过,这些方案大多是针对手表、耳机进行开发的。若强行将其用在 AI 眼镜上,那么功耗以及拍照效果都无法得到保障。而直接采用恒玄方案的话,又会牵涉到大量的调校开发问题,并非能够“开箱即用”,这对技术实力也是一种考验。

小米这样的消费电子巨头与之相比,能够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定制化操作,并且可以去与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顶级厂商一同开展联合研发。

除了技术层面具有优势外,在硬件与软件生态联动方面,巨头也有其独特之处。例如 Meta 眼镜在海外极为火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在去年 3 月成功打通了关键社交平台 Facebook,眼镜所拍摄的内容能够一键分享至类似“朋友圈”的地方,这种硬件与内容生态的打通是极为重要的。

图片

回到国内,字节的抖音,腾讯的微信,其潜力不言而喻。

小米作为终端巨头的代表,它的 AI 眼镜与手机、车机的联动很可能会成为其重要卖点之一。同时,AI 眼镜与米家生态设备的联动也会成为小米的一个突出特点,成为其“壁垒”。

媒体报道称,小米 AI 眼镜是由手机团队负责进行研发的。并且,眼镜与手机之间的打通,这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

在这方面,仅有华为一家能够与小米有一战之力。华为的手机、车机以及鸿蒙智家生态,都有机会与 AI 眼镜进行联动。谁家的生态互联体验做得更出色,或许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三、AI眼镜创企求存: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说到这里,看起来 AI 眼镜赛道的中小厂商似乎只有面临被“淘汰”的命运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涌入 AI 眼镜赛道的众多玩家而言,能否想清楚自身要做的事情以及自身的定位,或许确实是一个极为重要且迫切的问题。

从核心的方面来看,包括芯片方案选型、硬件模组定制化、软件算法优化以及操作系统层面。小厂在这些方面都难以实现优势。然而,目前部分厂商选择将精力聚焦于垂直领域,先从细分市场着手,以此来避开大厂的锋芒。

针对学生党所面对的场景,去做一些针对性的功能和体验;针对视频博主所面对的场景,去做一些针对性的功能和体验;针对职场达人所面对的场景,去做一些针对性的功能和体验。

理想通常是很丰满的,而现实往往是很骨感的。例如,对于“骑行”这一用户群体的 AI 眼镜,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的这种尴尬情况。

骑行眼镜在骑行过程中能够显示诸如速度、距离、时长等各类信息,并且还可以进行导航。像致敬未知公司、野科技公司等都推出了类似的产品。然而实际上,骑行的用户群体对这些功能并不在意,他们更为关注的是怎样提升自身的骑行能力,以及怎样“拉爆队友”。

打造差异化产品是中小玩家的重要生存途径之一。然而,要真正挖掘出有价值的差异化 AI 应用场景并非易事。

此外,中小玩家可以选择与巨头合作,在解决方案以及渠道等方面展开合作。例如,近期有许多 AR/VR 企业开始与海信、中国移动这类行业巨头进行合作,以此来推动产品的落地。

从技术角度讲,中小企业在芯片方案方面的困局是有解的。当前 AI 眼镜的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随着行业逐渐成熟,会持续有越来越多的方案涌现出来。会有更多成本更低且更有性价比的方案逐渐进入市场。这些都蕴含着机会。

图片

主流AI眼镜芯片方案情况,来源:XR Vision Pro

潮电智库的首席分析师孙燕飚向智东西表示,许多已经制造出 AI 眼镜的公司,并不清楚下一步的产品该如何去做。他们所思考的是:当下的低成本主流方案是什么。

实际上,当前行业里有些企业处于“走一步看一步”的状况。它们首先会制定方案,接着去寻找客户,从而形成一波收入。之后,它们再逐步开始做整机,这就如同早年的手机时代,从制定方案到成为 ODM 那样。

未来市场会逐步发展,格局必然会有很多变化,谁会吃掉谁是说不清楚的。

四、从百镜大战到群雄割据,是赢家通吃还是百花齐放?

AI 眼镜赛道的格局在未来将会如何演变,目前还没有确定的结论。然而,巨头和创业企业之间肯定会出现新的玩法以及进行博弈。

目前看来,已经发布 AI 眼镜的玩家们的观点普遍较为积极。他们大多认为手机大厂更有机会做好 AI 眼镜,同时对于自身的机会点也都比较明确。

雷鸟创新的创始人兼 CEO 李宏伟持有这样的观点,他觉得 AI 眼镜这个方向不太适宜“纯新”的创业公司去开展,而这个方向更适合大厂来进行,具体来说要么是眼镜领域的大厂,要么是手机领域的大厂,又或者是与手机紧密相关的大厂。

他觉得 AR 整机+生态这条赛道比单纯的 AI 眼镜更具优势,具有“颠覆式创新”的特点,在其中有很大的机会。李宏伟谈到与巨头的竞争时表示,他们会谨慎对待竞争问题,并且会积极应对。对于未来,他们内心有着强烈的乐观情绪。

闪极科技创始人兼 CEO 张波也认为手机厂商机会更大。他觉得手机厂商是最有实力把这种产品做好的团队。像苹果、华为这类公司具备从芯片端完全重构一个产品需求的芯片的能力,并且手机厂商在影像方面的积累也很深厚。

消费类电子厂商难以在芯片端与手机厂商展开全面竞争,也难以在影像端与手机厂商展开全面竞争。

张波点明了智能眼镜厂商的机会:手机厂商做 AI 眼镜可能是防守型产品策略,而智能眼镜厂商想做独立于手机之外的产品,要在体验上与手机形成差异。

影目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吕一飞认为,机会是平等的,手机巨头进行跨周期性的硬件更新换代不一定就能完全战胜初创公司。虽然机会均等,然而未来市场或许无法容纳所谓的“百镜”,最终可能会集中到几个主要的参与者手中。

图片

各路分析师给出了与行业玩家不同的看法。总体而言,行业竞争肯定会越发激烈。一家独大的情况不太可能出现,但行业会“收束”,告别百镜大战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Omdia 高级分析师林麟提及,AI/AR 眼镜产品当下呈现出“百镜大战”的态势,然而未来或许会是“赢家通吃”的局面,真正能够存活下来的品牌或许不会超过 5 家。

孙燕飚觉得,即便大厂参与进来,小厂也并非没有机会。就拿耳机来说,很容易理解,除了苹果、华为、小米这类大品牌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中小耳机品牌,它们的生存空间是很大的。

客观来看,AI 眼镜这个品类本身就需要更丰富多样的产品。因为它作为“眼镜”,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属性。在生活中,手机“撞脸”的概率非常高,然而眼镜撞脸的概率却极低。眼镜的多样性、时尚性以及品牌调性,都会成为重要的决策因素。

一两家公司,很难吃掉整个市场。

结语:AI眼镜硝烟四起,2025或成关键年

巨头和创企之间的争斗尚未有定论,然而 AI 眼镜赛道的火爆是显而易见的。当下科技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极快,让人应接不暇,DeepSeek 给 AI 产业带来的冲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稍不留意,就有“掉队”的可能,这是 AI 眼镜赛道玩家最为担忧的。

XR Vision Pro 报道称,AI 眼镜价格战或许即将展开激烈厮杀。没有显示功能的 AI 眼镜,其战局可能在 2 年内结束。那些在这 2 年时间里未能立住脚的玩家,可能就没有机会进入到下个阶段了。

AI 眼镜本身面临着一系列技术挑战,同时其市场渗透率很低,并且目前 AI 眼镜还是手机的“附庸”,而非新的独立入口设备。

AI眼镜是不是真的能火、真的能卖爆,这个事至今仍然存疑。

小米这样的巨头进入后,使得 AI 眼镜赛道的玩家们都高度紧张。然而,纵观整个 AI 眼镜的发展历程,该行业仍处在极为初期的阶段。避免过早被淘汰固然重要,但切实把产品做好,把实际体验提升上去,一同把市场规模做大,这才是更为关键的。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66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