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315曝光后AI外呼机器人仍在疯狂拨号:揭秘灰色产业链背后的利益链条

《科创板日报》4 月 25 日讯。实习记者李佳怡和记者毛明江报道,2025 年央视 315 晚会曝光了 AI 外呼机器人滥用乱象。之后,《科创板日报》记者持续追踪并发现,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关停了涉事线路,清理了违法信息。然而,这一灰色产业链仍在隐秘地运作。记者进行了暗访电商平台的行动,还采访了法律专家以及受害者,通过这些方式揭开了 AI 外呼机器人背后的利益链条。

▍315曝光后AI外呼机器人仍在“疯狂拨号”

3 月 15 日晚上,央视 315 晚会对上海智优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点名。这些企业利用 AI 外呼机器人来拨打骚扰电话,其系统能够模拟真人对话,并且单日的拨打量达到了人工拨打量的百倍。在曝光的第二天,智优擎的官网无法正常打开,然而其业务依然通过地下渠道得以延续。

《科创板日报》记者在淘宝平台搜索“AI 外呼系统”等关键词,在小红书平台搜索“电销机器人”等关键词,依然能够找到超过百家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某商家在其详情页中宣称:智能机器人可以 24 小时不间断工作,每天平均能够拨打 2000 通电话,接通率超过 15%。

记者以企业采购的名义进行咨询,多家公司表明能够提供“合规版”系统。这些公司通过对话术进行优化以及对号码进行轮换的方式来规避监管。据商家所说,系统内部设置了开场白、产品介绍、邀约等话术,并且能够依据用户的回答(例如“拒绝”“肯定”等)自动转换应答的逻辑。

记者调研得知,单台机器人每天平均能拨打 1000 到 2000 通电话。其效率是人工的 40 倍,而成本只是人工的五分之一。从价格方面来看,AI 外呼系统是按分钟计费的,单价平均大概为 0.12 元每分钟,要是未接通就不会计费。另外,还需要额外收取 3000 到 5000 元的年费,这里面包含了 AI 筛选以及录音等功能。

部分企业称能够提供“C 端客源拓展”服务。某公司工作人员告知记者:利用快手电商平台能调取 3 至 27 日内购买特定商品的用户信息,每条价格为 4 至 5 元。据快手 2025 年的数据,其电商月活跃买家达到 1.43 亿,这表明超 1 亿用户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技术滥用与监管漏洞催生“暴力营销”

AI 外呼机器人存在乱象,其背后有着技术不断迭代的情况,也有市场需求的因素,同时还有监管滞后的状况,这几种因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生态。

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 AI 语音专家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随着 AI 语音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迭代,如今提供 AI 外呼的公司能够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在语音合成方面,运用真人录音合成技术,使得声音的逼真度超过 98%,并且部分系统还可以支持方言和情绪模拟;其二,在规避监管方面,借助虚拟运营商提供的未实名“小号”(像 170/171 号段等)以及动态 IP 技术,从而规避监管部门对高频呼叫的监测;其三,在话术优化方面,预先设置了 200 多个触发关键词,例如当用户提及“价格”时,机器人会立刻切换为促销话术;如果用户表现出不满,机器人就会自动终止通话。

《科创板日报》调查得知,金融行业、房产行业以及教育行业,在拓展客户方面相对依赖电话营销。AI 外呼机器人能够使获客成本降低 70%。因此,这三个行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 AI 外呼对用户造成骚扰的“暴力营销”的重点区域。新浪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在 2024 年,AI 骚扰电话的投诉量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230%,并且涉及到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工信部的数据表明,在 2024 年,拦截了 15.3 亿次诈骗电话。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 2.1 亿次诈骗电话成功呼入。

2024 年 11 月,王宁(化名)在某网贷平台申请了 5000 元贷款。一周之后,他频繁接到一些电话,对方自称“银行客服”“金融顾问”,电话内容涉及“低息贷款”“信用卡提额”等。这些电话的频率每天平均 8 到 10 通,在高峰时段每小时有 2 到 3 通。对方能够准确说出小王的姓名、身份证号以及贷款金额,甚至还提及“您近期有购车计划吗?””部分电话音质机械、应答延迟,疑似AI机器人。

这些电话骚扰让人不胜其烦,如今已经发展到了令人不堪其苦的地步。王宁作为科创板日报记者,他手机运营商的骚扰拦截功能根本起不到作用,甚至因为骚扰电话而影响到了工作,还被公司给予了警告。

▍治理路径:技术、法律与行业自律的协同

一位深圳的法律界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对于使用 AI 外呼系统是否触及法律底线,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电话营销必须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广告推送和消费者权益相关的法规。倘若公司有非法获取信息、过度骚扰、虚假宣传等行为,那么就会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责任。

AI 外呼机器人的灰色产业链日渐成型且泛滥,对此,法律界人士认为,需要从技术防控以及法律严惩等方面来搭建起立体化的治理体系。

目前,三大运营商都向用户提供了识别骚扰电话的服务。但是,企业拥有大量虚拟号码,从而能够避开监管。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升级智能拦截系统就变得非常重要,它成为保障用户隐私安全和生活安宁的重要防线。通过 AI 来分析通话特征,比如高频呼叫、关键词触发等,从而能够实时阻断骚扰电话。

目前的法律尚未对其设置明确的监管要求。同时,“骚然电话”的定义存在界限模糊的情况。从企业角度而言,其外呼行为满足单个用户每日仅联系一次的频次要求。但用户每日接到的营销来电可能来自多个不同领域的企业,这些商业推广行为会形成叠加干扰效应,给用户带来了实质性困扰。

多名用户向记者表示他们饱受“机器人骚扰电话”的困扰,希望能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日常生活。具体而言,要把 AI 外呼纳入监管范畴,并且明确企业必须取得用户“明示同意”后才可以拨打营销电话。同时,要细化“骚扰电话”的定义,将单日拨打次数以及用户投诉率等纳入违法判定的标准。

AI 外呼机器人不是“洪水猛兽”,它的合法应用能够提升社会效率。然而,倘若技术被滥用,就会变成侵犯隐私、骚扰用户安宁的工具。AI 外呼机器人的治理,既涉及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涉及法律与伦理方面的问题。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以及法律的严厉惩处等方面的协同配合,才能让 AI 真正为社会服务,而不会沦为骚扰工具。

工信部在 315 晚会后强调:对于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一定要一出现就予以打击,绝对不能宽容。这既需要监管部门的努力,也需要企业的参与,还需要用户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守护好数字时代的生活安宁。

(科创板日报实习记者 李佳怡 记者 毛明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67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