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领域,从 0 开始到 1 结束,这意味着实现了原始创新的研发方面的突破。从 1 开始到 100 结束,这意味着科技成果进入到了市场并且开始了产业化的进程。
科技成果转化就如同神奇的“炼金术”。它能够把知识的密度转化为经济的增量。它还能为产业升级注入澎湃的动能。同时也能为城市发展开辟全新的赛道。
今天,合肥拉开了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的帷幕。
这场“科技大集”举办了两届,已经成功举办完毕。在这两届中,累计签约了成果转化方面的项目 412 项,还签约了科技招商等项目 412 项,总金额达到 1208 亿元。
今天的安徽,实验室的智慧火花与产业发展的澎湃浪潮相互碰撞。一场“变形记”正在上演,这场“变形记”是在重塑新质生产力的版图。
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取决于科研机构的数量,同时也在于让科技成果能够产生价值并且实现转化。怎样促使科研成果从“书架”的状态转变为“货架”的状态呢?
2021 年 3 月,中科大成为国家级试点。它在安徽省率先启动赋权改革,把传统的“先转化、再奖励”模式进行了改变,改为“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新模式。
中国科大副教授曹平所在的科研团队乘着政策的东风,与中国科大先研院联合组建了中科采象公司。
赋权改革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构建了全链条闭环式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这些举措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深度升级。曹平表示,“先分田后分粮”的新模式打破了科研人员所背负的“负担重”的束缚。这种新模式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处置困难的问题,以及科研人员“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它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并且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走向市场。
一花能引来百花开,百花开出了盛景。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的效率在不断加快提升。目前,全省有 106 家单位全面展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的试点。这些试点单位已累计给职务科技成果赋予了 1109 项权利。这些成果的估值约为 5.60 亿元。通过这些试点,成立或入股了 89 家企业。这些企业的市值达到了 116.4 亿元。
用政策甘霖去浇灌成果转化之花。
我省设立省科技创新攻坚专项资金并进行统筹安排,同时建立了“七统一”科技创新攻坚新模式。通过这些举措,推动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高效,使得省级财政资金的效益放大了 5.5 倍,并且引导社会多元投入达到了 55 亿元。同时,聚焦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的 34 项“卡脖子”技术。将重点方向从原来的 40 个进行了优化,变为 11 个。立项了 219 个项目。单个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了 4.7 倍,单个项目平均支持 469.5 万元。集中力量来实现关键突破。
创新的政策如同春风般轻柔,改革犹如细雨般滋润。春风化雨般的政策和改革,让创新的种子能够突破土壤的束缚而破土而出,同时也滋养着科技幼苗,使其能够茁壮成长。
科大硅谷
国家领导人强调,要搭建平台,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同时,要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让创新链与产业链能够实现无缝对接。
4 月初,在科大硅谷的大楼里。年轻的创客们正在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
2023 年底在科大硅谷落户时,创业团队的人数仅有 3 人。然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公司已经拥有了十几位研发人员,并且拥有了一千多平方米的研发实验室。神笔生物创始人李仁汉表示,科大硅谷为我们企业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帮我们找资金、找政策、找人才,给予了我们全方位的服务。
科大硅谷是安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也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它持续聚焦于创新成果的转化,聚焦于创新企业的孵化,聚焦于创新产业的催化,聚焦于创新生态的优化。
能来到这里,我感到很幸运,也十分珍惜!在李仁汉的观念里,科大硅谷是“科漂”们的另一个“家”。在此处,李仁汉正努力将科幻电影《阿凡达》里的神奇景象转化为现实。神笔生物科研团队借助基因编辑技术,把萤火虫、发光蘑菇等生物的发光基因引入到植物细胞当中,使植物在夜晚能够发光发亮。
李仁汉表示,科大硅谷既是科技的前沿阵地,也是梦想家的乐园。不管你是初创企业,还是行业巨头,在此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如今,科大硅谷的创新生态十分蓬勃。高层次人才不断地到来。高科技成果加快了落地的速度。高质量企业在茁壮成长。到 2024 年底,“科大硅谷”在海内外设立了 12 家创新中心。集聚了 5821 家科技型企业和服务机构。其中,有 668 家国家级高企。集聚了 329 家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
科大硅谷的创新生态是我省企业培育的一个代表。在安徽这片创新创业的土地上,科技企业呈现出“春苗破土、小树茁壮、乔木参天”这样的梯度成长态势,一幅画卷正缓缓展开。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3.5 万家,居全国第 5 位,较上年提升 2 位。建立了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对独角兽(潜在)企业进行挖掘和培育,目前总数达到了 60 家,在数量上位居全国第 6 。
初创企业呈现出“星火燎原”的态势,领军企业则展现出“群星璀璨”的景象。安徽运用系统化思维搭建起全周期培育体系,能够让每一颗创新种子都找到适宜其成长的土壤,并且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新的领域和新的赛道上能够跑出加速度。
科大先研院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里,科技成果转化就像破土而出的新苗一样。金融资本如同滋养万物的春雨。当科技和金融相遇时,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便拥有了产业化的翅膀。创新链与资本链深度融合,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
雪中送炭,解了燃眉之急。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蒋礼阳向记者讲述,公司因持续投入产品研发及临床试验,曾有过资金周转压力。徽商银行凭借“贷投批量联动”服务机制,联合兴泰资本等投资机构,给企业提供了 8000 万元资金支持。“股权+债权”的组合方案起到了作用,它有效地把树突光学“研发—市场”转化期的资金缺口给填补了。
蒋礼阳称,由于获得了资金支持,企业加快了布局市场的步伐。目前,企业已与上海华山医院等 30 余家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展开合作,并且即将步入业绩快速增长的时期。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且系统的过程。不同的项目有着不同的需求。需要设立不同类型的种子基金。通过投早期的项目、投规模较小的项目、投科技相关的项目。为成果转化能够“落地生金”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安徽对“基金丛林”进行了优化,组建了总规模为 150 亿元的省级天使母基金群。累计设立了 33 支子基金,认缴规模超过 100 亿元。投资了 153 个项目,金额达到 25 亿元。同时,安徽争取到科技部首批首支国家 S 基金落户本地,完善了“募投管退”服务体系。
安徽为了能更好地陪伴科技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让耐心资本成为企业的“长跑搭档”,以此来助推科技企业从像“幼苗”一样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安徽省率先推出金融支持科创企业的“共同成长计划”。其致力于推动“科技 - 产业 - 金融”形成良好的循环态势。通过科技金融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当下,全省有 105 家银行参与签约,签署协议的户数超过了 1 万户,贷款余额达到了 1400 多亿元。
安徽省争取到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为 4.37 亿元,科技创新专项担保计划备案金额是 21.5 亿元。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政府性科技融资担保体系,并且一直在不断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链,从而实现了耐心资本与科创企业的双向奔赴。
安徽有一项项创新成果破茧成蝶,有一个个产业项目拔节生长,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能为安徽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注入强劲动能。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