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综合报道 美国灾难电影《后天》描绘了这样一种剧变 即全球气候在几天内急转直下 如今这一剧变有了科学依据4月23日 “2025未来地球:科学与应用大会” 正式开幕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清华大学兴华卓越讲席教授陈德亮 在特邀报告中提出警告 全球气候变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超过临界点时 会产生很突然的变化 这种变化往往是不可逆的
“未来地球计划”是大型科学计划。它由国际科学理事会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署等组织共同牵头组建该计划。本次大会由“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办。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未来地球计划”全球秘书中心(中国)、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等单位承办此次大会还称赞其对世界气象组织有重大贡献他称,中国在加强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基础设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借助地面站和气象卫星网络。中国在多灾种预警系统建设方面取得成功经验。中国在国家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建设方面取得成功经验。中国为其他会员国落实世界气象组织决议和倡议提供了典范。
在随后的特邀报告中 陈德亮做了题为《复杂的地球系统:韧性和临界》的报告 他在报告中介绍 地球系统属于科学定义的“复杂系统” 除了运用地球科学 地质学 地理学等研究地球本身 地球系统的发展更应关注人类系统引起的全球变化问题 并且“气候研究是复杂地球系统研究的典范”
即突然变化地球系统发展到特定阶段。超过临界点时会出现极为突然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不可逆。这是必须研究的现象。科学界经严谨讨论后。已将气候临界点写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
当前主流科学界持有这样的观点。那就是随着全球温度不断升高。地球气候系统正愈发接近临界点。地球气候系统有15个已知的气候临界点。其中9个已处于或接近临界点状态。这9个包括亚马孙雨林、北极海冰、大西洋环流、北方森林、澳大利亚珊瑚礁、格陵兰岛冰原、永久冻土、西南极冰原和东南极冰原等
陈德亮称 地球系统健康状况改变 会影响临界点 比如人类无节制利用消耗资源 致使环境韧性持续削弱 地球气候临界点会更快来临 但陈德亮也指出 若能预测临界点 对后续政策制定及降低风险很有价值 (马俊)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