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城的销量数据已公布,传统的自主品牌四强现在只能称为三强,长城销量被远远甩开了。
长城汽车在2025年1月销量已同比下滑22.2%(80,933辆),与其他自主品牌三强相比比亚迪(30.05万辆)、吉利(26.67万辆)、奇瑞(22.43万辆)的差距已显著拉大。
长城汽车销量低迷的原因小编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新能源转型乏力,产品线竞争力不足
纯电品牌欧拉表现低迷:主打女性市场的欧拉品牌1月销量仅2,193辆,同比暴跌63.46%。其产品设计缺乏创新,仅通过表面调整吸引用户,未能在功能和技术上形成差异化,导致目标用户流失。
混动车型未成爆款:长城新能源车1月销量2.23万辆,但主要依赖插电混动技术(如Hi-4),定价较高且推新速度不及竞争对手。相比之下,比亚迪的DM-i系列、吉利的银河系列等已形成规模化市场效应。
燃油车依赖度过高:哈弗品牌占长城总销量近60%,但其主力车型如哈弗H6在SUV市场的优势被比亚迪宋PLUS、吉利星越L等新能源车型挤压,混动车型枭龙、猛龙市场反响平淡。
2. 细分市场优势受冲击,品牌结构失衡
硬派越野赛道竞争加剧:坦克品牌1月销量同比下滑35.99%,主要因比亚迪方程豹、奇瑞捷途等竞品涌入,稀释了其市场份额。尽管坦克单车利润高,但细分市场容量有限,难以支撑整体销量。
皮卡与海外市场增长有限:长城皮卡销量同比下滑20.33%,而海外市场虽增长6.23%(28,016辆),但基数较低,无法弥补国内销量缺口。
3. 战略选择:重利润轻销量,目标与执行脱节
“不卷销量”的保守策略:董事长魏建军多次强调“健康的市场占有率”,拒绝参与价格战,但此举导致销量持续低迷。2024年销量目标完成率仅64.91%(实际123万辆),而2025年设定的400万辆目标与现实差距巨大。
产能与销量矛盾:销量下滑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增加经营风险。同时,高利润依赖坦克和皮卡,但这两大品类的市场潜力有限,难以支撑长期增长。
4. 行业环境与竞争对手的快速迭代
新能源补贴退坡与消费疲软:2024年底至2025年初,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减弱影响了行业整体表现,但比亚迪、吉利等通过快速迭代新能源产品逆势增长,而长城反应滞后。
对手的全面布局:比亚迪全产业链覆盖、吉利新能源占比近半(45.4%)、奇瑞与华为合作加速智能化,均形成差异化优势。相比之下,长城新能源渗透率低,技术布局分散。
5. 品牌运营与用户信心问题
WEY品牌昙花一现:尽管1月WEY销量同比增长49.42%(5,007辆),但主要因去年同期基数低(3,351辆),且频繁停产车型(如玛奇朵系列)损害了消费者信心。
缺乏爆款车型:哈弗、欧拉等品牌近年未推出现象级产品,而竞品如比亚迪海豚、吉利银河E8等持续抢占市场份额。
总结
长城汽车的销量掉队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新能源转型滞后、细分市场优势被稀释、战略选择偏向利润而非规模,以及竞争对手的快速崛起。尽管其盈利能力突出(2024年净利润124亿-130亿,单车利润超1万元),但在市场份额争夺战中,销量规模仍是车企生态链生存的关键。若无法在新能源领域实现突破并调整战略优先级,长城与头部自主品牌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扩大。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tuiguang/274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