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把扭矩曲线能背出来的汽车工程师,到如今天天蹲在车里研究各种乱七八糟的按钮,我都不知道是自己变了,还是这车圈变了。
今儿我们聊聊最近风头正劲的小鹏汽车。这厂家最近搞出点动静,连着两个月把交付量第一的位置给霸占了,怪让人好奇的。2025年2月份,小鹏这边交了30,453台新车,同比暴增570%。
再往前倒一个月,1月份30,350台。算下来今年头两个月就干了6万多台,比去年同期狂飙375%。这数字一出来,我第一反应是:这增速也太离谱了,是不是统计口径有问题?结果查了半天发现是我想太多,人家确实就是卖得好。
说起小鹏这一波增长,我倒是想起2018年刚入新能源圈那会儿。当时各家电驱系统玩得都挺野,调校风格各不相同。小鹏那会电机响应特性跟现在完全是两码事,早期动力输出跟喝了假酒似的,忽快忽慢。
再看今天他家的动力系统,电机控制精度和平顺性真不是一个次元的产物了。这种底层技术的沉淀才是真功夫,不是靠贴个大标签就能解决的问题。小鹏能连续四个月交付破3万,还真不是单靠营销吹出来的。
他家那套行业独家的"五年0利息0首付"购车政策,最高能给你贴息5.7万。刚听说这政策时我还寻思这不是在给自己挖坑吗?后来才明白,这哪是什么单纯的促销手段,分明是在下一盘大棋——撬动燃油车保守客户转投电动车的关键一招。
甭管啥高大上技术,最后打动普通人的还不是钱袋子里的真金白银?上周末我哥们儿刚提了台小鹏G6,非拉我去兜风。说实话我是带着挑刺儿的心态去的。
结果上车一摸这内饰做工,比我18年测过的早期产品强了何止一星半点。不过这中控屏幕灵敏度嘛,刚好碰上软件升级,卡得我想砸屏。等更新完了才恢复正常,害得我白骂了半小时。纵观新势力车企,二月份理想汽车26,263辆排第二,零跑汽车25,287辆排第三。
小鹏能在这场没硝烟的战争中脱颖而出,靠的可不只是数字上的小胜。我寻思啊,一个车企要真正站稳脚跟,得看三样东西:产品力、用户口碑和造血能力。
小鹏这三项现在看起来都不赖,尤其是产品力这块,2025款G6号称更新了81项体验,虽然有些是小打小闹,但用户感知是实打实的。不过话说回来,交付量第一不代表就没问题了。我前几天刚跟小鹏内部一哥们儿聊过,他们智驾系统虽然在城区表现不错,但在一些极端天气条件下还是有点抓瞎。
这点我自己也体验过,去年冬天大雪封路那会儿,NGA功能基本就是摆设,还不如我这老司机的经验靠谱。技术这东西,终归是要在实战中打磨的。
小鹏这代电驱平台其实挺有意思,技术参数看着没那么唬人,但整体调校思路倒是很务实。他家的800V高压快充技术,理论充电功率能打到480kW,但实际测试中我发现多数情况下稳定在350kW左右。这个差距不能全怪厂家,充电桩功率跟天气温度都有关系。
但凡讲真话的厂家不会跟你吹什么"5分钟充80%"的神话,这种宣传数据跟我们老百姓的实际使用场景简直是两个宇宙的事。值得一提的是小鹏的智驾系统,这东西确实有两把刷子。不是我吹,我跑了十几个品牌的智驾测试,他家的城区NGP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但也别高兴太早,这系统也有抽风的时候,尤其是遇到一些奇葩路况,比如修路围挡不规则的地方,还是会犯迷糊。这也是为啥我始终强调,再智能的驾驶辅助也只是辅助,方向盘后面必须坐个清醒人。
"小鹏这边技术实力够硬,但在用户服务这块还有不少功课要做。毕竟卖车容易养车难,一辆车七八年使用周期,售后才是真正考验厂家良心的地方。"说到底,小鹏能在两个月内蝉联新势力交付量第一,一方面是产品确实对路子,另一方面也跟他们这波营销策略有关。
不过我得提醒各位,交付量高不代表质量无忧。我前几天看到有车主反映车机系统偶尔会黑屏,虽然重启就能解决,但这种小毛病多了也挺烦人的。希望小鹏在享受高交付量带来的光环同时,也别忘了把基础质量这道坎给迈过去。
最后说点实在的,我觉得小鹏这波增长态势能不能持续,关键看两点:一是能不能把已交付车辆的用户体验管好,二是新品研发节奏能不能跟上。
用我老东家一位领导的话说:"造车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冲得快不如走得稳。"这话虽然听着像老生常谈,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能源市场,还真就是至理名言。不管怎么说,小鹏这波操作确实值得市场重视。
我个人看好他们今年的发展,不过想要真正从"新势力"变成"主流势力",还得接受时间和市场的检验。毕竟在这个残酷的汽车圈,最终胜出的从来都不是短期冠军,而是能够持续进化的长跑选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yunying/27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