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人们丰富日常精神生活提供了多种选择。很多人已经养成了随时随地在无聊的时候用手机看视频的习惯,随意上下滚动。但做完之后,大家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如果你发现自己沉迷其中并感到无聊,那么你并不孤单,因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说他也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
一位女士在深夜看短视频。视觉中国|图片
在电影、电视等视频资源相对匮乏的时代,人们的选择非常有限。他们基本上看什么就看什么,而且需要根据更新节奏依次观看。相比之下,观看短视频实际上给了人们很大的选择自由。如果他们不喜欢,他们可以立即转到下一个,只看他们喜欢的内容。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会有人感到无聊呢?
这种不寻常的现象并不是最近才发现的。早在2021年,荷兰的行为科学研究人员就监测了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观察到人们在使用手机后自我报告的无聊感增加。无聊意味着对现状不满意,但不想要理想的活动。人们更有可能因为无聊而使用手机,但在使用手机后他们会感觉更无聊。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当下,这种矛盾现象背后的原因确实耐人寻味。
最近,一项心理学研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通过人们使用数字媒体的常见行为来探索无聊背后的秘密。他们的研究还证实,无论是在不同视频之间滑动,还是在观看视频时快进和快退,这些观看视频的经典动作可能是加剧人们无聊感的一个原因。
例如,在滑动切换视频的实验中,参与者可以在10分钟内观看7个各5分钟的短视频,有的人在10分钟内滑动切换视频多达35次。但研究人员发现,这些频繁的视频切换动作也比那些无法随意切换视频、同一时间只能观看一个10分钟长视频的情况更让人感到无聊。
同样,当人们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快进和快退长视频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与无法进行此类操作的情况相比,人们也会感到更无聊。与此同时,满意度、意义感等指标也较差。这项研究于2024年10月发表在《普通实验心理学杂志》(JEP:General)上。通过一步一步的深入探索,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揭示数字媒体时代围绕无聊的悖论。
一方面,当人们无聊的时候,就会想看视频,并相信看视频可以让自己远离无聊,但事实上,无论是在不同视频之间来回滑动,还是同时快进和快退,看视频,这些切换动作实际上让他们变得更加无聊,同时降低了人们的满足感、注意力和意义感。更重要的是,当人们自由使用视频网站时,这些发现也得到了证实。
“如果人们在观看视频时想要有更愉快的体验,那么他们可以尝试专注于内容并尽量减少切换。就像我们花钱在电影院获得更沉浸式的体验一样,乐趣来自于沉浸感。你自己就在视频中,而不是在视频之间滑动。”主持这项研究的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研究员Katy YY Tam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人们在观看视频时,可能会仔细思考哪些内容应该避免观看,或者哪些内容应该主要搜索,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会令人兴奋。而且,虽然视频可能无聊或有趣,但我们观看视频的方式也会影响我们的感受,而这项最新研究表明,各种行为的转换都会加剧无聊。
而且,从实际使用来看,这种切换操作只需要手指轻轻上下滑动,除了个人时间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成本。对于那些在无聊时渴望追求注意力满足的人来说,为了摆脱无聊、获得有趣的体验,他们可能会非常频繁地进行这样的操作,但同时,他们也可能会更频繁地发现一些内容无聊。
既然无聊无处不在,那么是什么驱使人们继续滚动呢?为了弄清楚这背后的机制,研究人员又进行了两次对比实验,发现顺序很重要。如果人们先体验传统的连续观看视频模式,然后再体验可切换的观看视频模式,那么继续观看视频时就会感觉不那么无聊。然而,如果人们先体验可以观看视频的模式,然后再体验无法观看视频的模式,那么当无法观看视频时,人们会感到更加无聊。研究人员分析,这种顺序差异背后可能存在机会成本因素,影响人们的视频观看行为以及相关的无聊感。
谭万恩介绍,无聊感与我们的注意力密切相关。当我们当前从事的活动与我们想要从事的活动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会出现无聊感。当人们不断在视频之间切换时,他们会减少对视频的投入,而寻找更有趣的东西,从而增加感情无聊。
所谓放眼当下,思考更有趣的事情,在这种切换行为的瞬间,人们可能会本能地考虑自己大脑中的机会成本。如果人们预测下一个视频或快进会更精彩,那么继续将注意力和时间花在当前视频上的机会成本将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刷、一直刷似乎是成本更低的“聪明”选择。相反,如果注意力只能局限于当前的视频,被放大的欲望持续得不到满足,无聊感会更强烈。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基于机会成本的解释仍然不太确定。最新的研究也主要从注意力的角度解释了无聊与转换行为的关系,包括样本的局限性、适应场景等,这些都影响了相关研究结果的解释力。事实上,作为数字媒体时代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观看视频等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可能非常复杂。
例如,不同类型和内容的视频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双倍速观看会和切换快进一样的效果吗?不同生活条件的人在使用上有何差异?工作学习时看视频会怎样?如何观看视频才能真正更快乐等等,这些都需要未来更多的研究来探索。最新的研究可以说提供了一些参考思路,帮助人们更好地反思自己当下的媒体使用行为。
“看‘蒙’字,就是无聊的意思,象征着一颗被锁起来的心。在这个数字时代,有太多的干扰让我们分心。无聊的感觉其实可以提醒我们去寻找更有趣的事情。”目标明确的活动。当一项活动没有意义或者不能满足我们的时候,它会告诉我们并激励我们采取一些行动。”长期研究无聊现象的谭万恩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道, “你可以说无聊是功能性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我们如何处理它,与盲目地滚动或切换不同的内容相比,无聊实际上需要我们停下来反思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并更多地追求。有意义的活动。”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1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