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处亚非欧三国交汇处,因其地缘政治特殊性,历来被视为世界“火药桶”。
如今,中东战事愈演愈烈。
从哈马斯领导人辛瓦尔和黎巴嫩真主党领导人纳斯鲁拉被以色列军方精准“斩首”,到以色列货船在红海被胡塞武装炮击,再到伊朗百余枚火箭弹突破以色列“铁穹”防御系统被破坏,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升级……
中东就像一个被点燃的火药桶。
战争之下,不仅人民处境艰难,血泪与战火交织,危险与饥饿并存,妇孺老幼无依无靠,废墟破败;商业机器也将遭受无情打击,生产和工作将变得难以为继。 ……
人生就像一场逆境之旅,不乏逆境而行的勇敢者。生活如此,商业世界亦如此。
一场又一场的地缘政治冲突,迫使远赴海外、奔赴世界各地的中国人重新认识战争的威胁。如何在战争中生存并维持企业运转,对于那些远赴海外的勇敢者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事实上,很多出海的人从来没有因为战争的威胁而放弃过自己的梦想。过去,许多中国人在战后漂洋过海,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传奇。
他们的故事值得讲述。
2003年,当美国大兵的装甲车呼啸着穿过巴格达街头时,陈献忠的餐厅里,淡蓝色的炉火舔着锅底,伊拉克上空弥漫着中餐特有的香味,一股浓浓的中国菜香味弥漫开来。火药。
陈献忠出生于吉林省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退伍后,他在北京大学学习阿拉伯语。
20世纪80年代初,该专业在国内很难找到相应的职位。但毕业后,陈献忠赶上了改革开放,盛产石油的中东向家政工人敞开了大门。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献忠带着家政工人到伊拉克谋生。
很快,两伊战争、海湾战争接连爆发。此时,陈献忠已经成为国内一家公司派驻伊拉克的工厂代表,负责在联合国决议允许的范围内与伊拉克开展贸易。
两年后,陈献忠厌倦了固定的工作,决定下海经商。陈献忠凭借与生俱来的商业天赋,一入行就将生意经营成功。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军轰炸首都巴格达时,陈献忠有一批价值150万美元的纺织品滞留在伊拉克南部港口乌姆盖斯尔。
两周后,美军全面占领巴格达。正当他绝望之际,却意外收到了全额付款。
从此,陈献忠坚信伊拉克是一块值得投资的沃土。他果断抓住战后重建的机遇,在巴格达最繁华的购物街上修建了一座中国城,专门销售质优价廉的国产商品。
中东集市的一角。图片来源:pixabay
在当地工作了十几年的陈献忠深知当地富豪的等级偏好。积累了第一桶金后,他在伊拉克国家剧院附近开设了中餐馆“燕龙湾”。餐厅配有中国特色的圆形餐桌和象征皇帝专用的龙纹高背椅。
此时的巴格达,小规模冲突时有发生,很少有人敢公开经营餐馆。
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往往需要依靠美味的食物来弥补所经历的痛苦。陈献忠准确地抓住了这种心理。他把中餐馆的厨师全部换成伊拉克人,然后又从中国订购了4柜面粉、调料、酸菜和一批厨具。
当时,他雄心勃勃:“我一定要开一家伊拉克历史上最好的中餐馆。”
大树招风,陈献忠的生意越做越红火,烦恼也接踵而至。
由于餐厅出售酒类,伊拉克穆斯林继续对他的餐厅征收新税;由于害怕被绑架,餐厅的几名中国员工选择了回国;自杀式袭击事件时有发生,爆炸波及一家正在营业的餐厅“燕龙湾”,伤者遗体散落在餐厅各个角落,食客们被吓得四散奔逃。
更可怕的是,2005年3月,陈献忠去菜市场进货时,被三名歹徒持枪抢劫,并被一辆汽车拖行数十米。直到附近居民将歹徒击退后,他才放手。他活了下来。
在他最危险的时候,每个房间都配备了枪。他经常住的房间里还有两把枪,桌子底下放着一把AK47,桌子抽屉里放着一把左轮手枪。正如他所说:“这里没有安全感,我随时都可以扣动扳机,结束自己的生命。”
时过境迁,随着伊拉克局势的稳定,陈献忠现在在巴格达买了一套别墅,与当地一名年轻女子结婚,并育有一个混血孩子。放弃餐饮生意后,他开辟了一条新赛道——伊拉克方龙贸易工程公司。
谈及未来,陈献忠充满憧憬:“我喜欢这个国家,因为我赚到的第一桶金就是在巴格达。”
有的人住高楼大厦,有的人住在深沟里;有的光彩夺目,有的已生锈。
同样是在战火纷飞的中东,当陈献忠在自家别墅里抽着雪茄、喝着红酒的时候,来自以色列的琳达却躲在防空洞里瑟瑟发抖。
Linda来自中国河南,毕业于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和大多数同龄女性一样,她选择和丈夫在一起。 2014年,因丈夫工作需要,琳达搬到了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在一家中餐馆担任经理。
看似安稳的生活,实际上却埋下了隐患。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半个多世纪以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冲突不断激化,双方经常发生暴力冲突。
当琳达定居特拉维夫时,她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当时,她正在公园里和孩子们玩耍。刺耳的警报突然响起,公园里的游客纷纷逃命。随后,附近响起剧烈的爆炸声。
琳达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吓得抱着孩子一动不动。随后,她在当地群众的带领下,带着孩子逃进了防空洞。
七年后,这段记忆中的灾难再次发生。
2021年5月10日深夜,琳达在熟睡时被闹钟的声音吵醒。
每年5月是阿拉伯人的斋月,也是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最容易爆发冲突的时期。习惯了这样的琳达,她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
图片来源:unsplash
她没时间跑到最近的防空洞,只好下意识地躲到走廊拐角处的楼梯处。她在那里过夜,聆听火箭击中防御拦截器的爆炸声。
哈马斯武装组织的大部分袭击都是在夜间进行的。尽管面临危机,生计仍必须继续。
白天,琳达一如既往地去餐厅上班,但下班后她却要时刻保持警惕。听到警报后,她立即带着孩子躲进防空洞。短短几天时间,她已往返防空洞40余次。
除了哈马斯袭击外,以色列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也是暴力根源之一。在特拉维夫街头,琳达经常看到两群人互相投掷催泪瓦斯,还有一些人打砸抢烧。完全没有发达国家的影子。
与骚乱相比,肆虐的疫情让琳达的生活更加糟糕。
昔日熙熙攘攘的街道如今已空无一人。我能保住这份工作多久?琳达不知道。在与中国的家人进行视频通话时,琳达看着视频中焦急的父母,泪流满面。
与琳达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相比,去以色列工作的普通中国工人似乎过着更加开明的生活。
人口不到1000万但人均教育水平领先世界的以色列,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当地居民很少。为了维持国家的运转,整个国家不得不依赖大量的外劳。
其中,华工人数约2万人,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餐饮业。以人民币计算,建筑工人日薪基本保持在600-1100元,高级工、长工日薪可达1600元左右。对于很多缺乏学历的中国农民工来说,这样的工资相当有吸引力。
然而,自今年10月1日伊朗对以色列发动弹道导弹袭击以来,不少在以色列的中国工人放弃了高薪,选择回国。
在以色列工作了八年的于红(化名)告诉《连线》记者:“我去以色列是为了赚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没必要在那里冒生命危险。”
在战后的废墟中,有人看到满目疮痍,有人则看到遍地黄金。
毫无疑问,于明辉是一位有着自己商业头脑的预言家。
20世纪80、90年代,退伍的于明辉被分配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外贸局,几年后升任副局长。
20世纪90年代,改革的春风逐渐吹进中原腹地,于明辉意识到是时候走出眼前的世界了。因此,他从1994年开始连续五年试图扩大海外贸易,最终把目光投向了中东。
2001年,于明辉来到伊朗首都德黑兰,租了几间简易民房设立了经贸办事处,主要销售中国瓷器、服装和纺织品。
正当一切步入正轨时,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爆发了。随后美军入侵阿富汗,中东局势骤然紧张。
危难时刻,于明辉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伊朗外交部门获得了前往阿富汗的签证。
2002年3月,当于明辉第一次踏上阿富汗土地时,尽管沿途有堡垒机枪戒备,他还是从当地衣衫褴褛、衣衫不整的居民脸上敏锐地看到了商机。
战争中挨饿的儿童。图片来源:pixabay
第二年夏天,于明辉再次来到阿富汗。
在当地政府和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的协助下,他取得了在阿富汗从事经贸活动的营业执照,并设立了阿富汗办事处。
随后,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和生活用品在阿富汗批发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广东的CD机、江苏的毛毯、上海的药品……
战后,于明辉开始打造战后重建市场。阿富汗这个土地贫瘠的国家,矿产资源却极其丰富。意识到这一地理优势,于明辉立即聘请了河北钢铁集团的工程师,并注册了“明海钢厂”。
从这一刻起,于明辉不再满足于贸易,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工业领域。短短几年时间,他带领团队投资建设了三座工厂。其中,盈利能力最强的明海钢厂产能超过需求,经济增速远超国内钢厂。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参与阿富汗重建。于明辉意识到,欧盟、印度、土耳其、伊朗等国家,甚至侵略者美国,都在阿富汗设立了项目中心或商业中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阿富汗甚至没有商业立足点,在阿中资企业还处于分散、孤军奋战的状态。
无论是长远发展考虑,还是国家战略考虑,打造中国企业海外“大本营”势在必行。
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布,给于明辉提供了打造大本营的机会。 2014年,他规划的“中国城”在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启动。 2017年,几家阿富汗房地产开发商作为该项目的股东负责建设。
花了两年时间建造了一座10层的连体双塔结构。
尽管该项目在建设期间也遭遇了军阀团伙的骚扰和敲诈,但在于明辉与当地势力的交涉下,“唐人街”于2020年6月30日宣布开业,先后引进了电缆、塑料、涂料、日用等六家工厂。化学品、鞋子和服装。
作为中东“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的“唐人街”不仅将成为中阿经济走廊的支柱产业,也将成为中国企业在阿开展业务的重要基地。
据2024年5月报道,阿富汗市场上80%的商品来自中国。特别是浙江、福建人经营的商团通过“中国城”在阿富汗建立了广泛的商业网络。
不过,毕竟于明辉已经在那里工作了二十多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也了如指掌。他还坦言:“在阿富汗做生意,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经验。”
交通不便、派系众多、信息不畅、政府部门效率低下、设备设施匮乏等问题,随时随地都是商业的死敌。
在坎大哈做生意的孙飞面对一片狼藉的现实,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命运,这是我两年前站在十字路口时做出的选择。”
2019年,长期失业的孙飞在一名阿富汗留学生的介绍下来到了阿富汗。经过一个月的考察,他选择了坎大哈作为投资地点。考虑到阿富汗落后的经济状况以及他出口和销售LED的经验,他最终确定该产品是家用节能灯和白炽灯,或者是钨丝灯泡。
费先生和他的阿富汗客户。图源:孙菲自拍照
但第一次出差,他就被人性狠狠地打了一顿。出于信任,他将价值7万元的物品交给一名阿富汗学生的亲戚带往喀布尔。然而,他失去了所有财产,并与对方失去了联系。
他试图向法院和警方寻求帮助,但无果。这里的政府部门每天都会处理一些离奇的案件:女婿欺骗岳父、兄弟打架、互相残杀、警察徇私舞弊等等,案件层出不穷。相比之下,他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比财产损失更致命的是恐怖袭击,它可以随时杀死任何人。
有一次,费先生正在商店里喝茶玩手机,突然听到一声爆炸。后来他从新闻中得知,有人骑摩托车向警车投掷手榴弹,车内警察双腿被打断。爆炸距离他近百米。
从这种危及生命的生意中获得的利润似乎一文不值。孙飞每月的销售额在50万-80万元,利润在1万-3万元左右,还不如他在深圳做销售的朋友。
尽管如此,费却并没有离开的打算。
一方面,年过35岁的他回国找不到高薪工作,贸然转行似乎也没有什么好的出路。另一方面,坎大哈的房价相当低。就连孙飞在富人区买的豪华别墅也才130美元一平米。他的孩子可以就读当地的国际学校。根据他的收入,一家人可以在那里过上舒适的生活。很舒服。
未来,他还计划在巴基斯坦开设分公司。等分公司业务稳定后,他就会带着家人来到阿富汗的一处豪宅。
不过,他也表示:“以后事情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人生还是要一步一步走下去。”
火中取栗子、刀子舔血、虎口抢食……或许这样的话语才是当今中东华商的真实心态。
炮火不断的中东对于中国来说既是危机也是转折点。
一方面,作为世界主要石油产区,战争可能会中断石油生产或阻碍出口,从而影响全球石油价格。作为石油依存度超过70%的消费大国,中国的高油价将增加中国的能源进口成本,进而传导至各行业,推高生产成本、降低企业利润、减缓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4.5亿人口、其中年轻人占60%的消费群体,为中国生产的各类商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素有“基建狂人”之称的中国也有机会凭借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承包方面的优势,分得战后重建这块蛋糕。
商业的本质是幸存者的游戏,只有强者才能笑到最后。
如何从中东战乱中脱颖而出,对于继续在中东火花业务的中国企业家来说,无疑是一次考验。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