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知名AR厂商Rokid联合依视路旗下时尚眼镜品牌BOLON发布了一款AR+AI眼镜。
此前,Meta 将与 Essilor Luxottica 的合作关系延长至 2030 年,Rokid 也紧随其后。无论Meta还是Rokid,智能眼镜的风潮确实让依视路火了。
虽然Rokid巧妙地避免了目前AR眼镜“全天候佩戴”的尴尬,但我们从分体式设计中发现,它似乎仍然不适合长期佩戴。如果说Rokid AR眼镜追求的是新颖的体验,那么其他厂商则寻求功能上的突破。
一周前,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小度发布了首款AI眼镜,预计明年上半年上市。当众多厂商都押注酷炫的AR眼镜时,小度则专注于AI功能和佩戴体验。考虑到小米也将入局,AI眼镜的浪潮指日可待。
部分原因可能是AR/VR并不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毕竟新颖的体验和炫酷的外观并不能说服用户付费,在大众市场面前还有很多差距等待跨越。
巨头们正在寻找AI眼镜
据伯吉斯智能眼镜市场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29年,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1067.78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8.56%。如此高增长的市场空间和潜在的市场规模足以支撑几家企业。
Ray-Ban Meta的表现给市场注入了又一提振。截至5月,出货量已突破100万台,年内出货量预计将突破200万台。不过,有趣的是,在9月下旬的Meta Connect 2024上,扎克伯格似乎并没有把重点放在最畅销的AI眼镜上,而是放在了AR/VR眼镜上。 Quest 3S 和 AR 原型 Orion。
在长达2小时的新闻发布会上,雷朋Meta被提及的时间不到10分钟。最大的亮点是适合盲人。
无论是AR/VR还是AI眼镜,Meta、Rokid、小度等厂商相继进入市场。智能眼镜有两个核心驱动力。一是乐观的市场预期,二是众多可穿戴设备中眼镜的智能化。级别低,意味着更容易带来颠覆性的体验。此外,与其他产品相比,眼镜的沉浸式体验为应用、交互乃至人工智能的落地提供了广阔的创新机会。
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外,软硬件产业的成熟也是AR/VR、AI眼镜热潮的催化剂。
最具代表性的是,在小型化之后,AR眼镜芯片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果想要性价比,可以选择基于联发科的MTK方案。如果你想要极致的性能,可以选择高通的解决方案。在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的背景下,还有紫光展锐的W517。
SoC芯片和光学显示模组占据成本大头,其中SoC占比约35%,而光学模组受良率影响,成本占比可达43%。这意味着AR眼镜短期内并不具备性价比优势。另一方面,AI眼镜相对更实惠,更容易实现普及。
软件方面,AI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多模态、强化学习、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相关技术的进步,为AI重塑智能眼镜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事实上,大型AI模型的快速迭代,让原本举步维艰的AR路线被AI眼镜超越。
目前,智能眼镜市场呈现出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一是以Birdbath为代表的显示增强光波导解决方案和光学显示解决方案,产品有魅族StarV View、XREAL Air 2、华为VR Glass等。这条路径聚焦于新的视觉体验,其优势集中在沉浸式娱乐和游戏领域。
第二个是近两年迅速兴起的AI眼镜。它们没有显示增强,而是依靠AI语音实现人机交互。虽然它没有AR眼镜的沉浸式体验,但可以提供不一样的智能体验。
Meta是最具代表性的同时部署AI眼镜和AR/VR眼镜的厂商。 “Ray-Ban Meta首先是一副易于佩戴的眼镜。”国内某AI眼镜厂商表示,在扎实的硬件基础上,这款AI眼镜依靠的是低延迟响应和听音乐、打电话的刚需。销量非常好。
“硬件方面你可以找到成熟的眼镜品牌,但软实力则要困难得多。”
距离Meta最近的可能就是像小度这样积累了底层AI技术的玩家。光子星球获悉,明年发布的小度AI眼镜不会简单地将AI放入硬件中,而是将AI系统化。
背靠百度文心大模型强大的技术基础,小度打造了DuerOS AI原生操作系统,在自然语言交互、多模态感知、拟人化呈现等方面具有优异的表现,以及领先的模型路由架构(MoE) )可以灵活调度不同的模型来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使其更高效、更准确、更经济。
另一阵营是魅族、华为、Rokid等厂商。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智能硬件的“硬属性”,并将其嵌入到自己的硬件中。
AI能否解决AR没有“杀手级”应用的问题?
AR/VR眼镜一直是企业看好并持续投入的方向,但受到产品形态、重量、技术、使用场景等诸多制约。 Apple Vision Pro和PICO的现状反映了AR/VR眼镜面临的挑战。
美国分析公司Appfigures的数据显示,Apple Vision Pro在9月份新增了10个应用程序,增速明显放缓。开发人员对这种需要杀手级应用程序的新设备的热情正在消退。回顾iPhone和iWatch的历史,不难发现,两款产品推出一年内,应用程序数量均突破1万个。截至目前,适配 Apple Vision Pro 的应用程序不足 2000 个。
PICO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IDC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AR/VR耳机出货量为32.8万台(口径销量),PICO在中国VR市场的份额接近60%。即便如此,PICO仍在缩减一线、调整架构、优化员工。
高昂的价格让用户望而却步。不管Apple Vision Pro如何,PICO 4 Ultra超过4000的单价仍然让人买不起。价格阻碍了大规模采用,而重量则限制了用户体验。由于采用分体式设计,除去表带和电池,PICO的前端重量为341克,远远超过AI眼镜不超过100克的重量。小度明年上半年发布的AI眼镜重量仅为45克。
目前,基于用户需求的AI眼镜在便携性和续航方面拥有更好的体验,更容易普及到大众市场。为AR/VR眼镜寻找杀手级应用未免有点大材小用,更何况培养用户习惯极其耗时,而且对用户来说看起来就像是“昂贵的玩具”。人工智能眼镜则走相反的方向,专注于功能并改变移动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前面提到,对于AI硬件产品来说,核心不是纯粹的硬件问题,也不是纯粹的模型问题,而是软硬件结合以及端到端优化的能力。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AI眼镜。哪些模型应该放在设备上,哪些模型应该放在云端?如何让硬件传感器、芯片、存储的组合更适合我们的需求?如何在成本和性能之间取得平衡。
此前发布的小度AI眼镜则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16兆广角摄像头和自主研发的AI防抖算法,无论静态还是运动场景,都能提供稳定的拍摄表现。除了第一视角支持“边走边拍”,基于大模型能力以及与百度地图位置服务、百度百科、百度搜索内容生态的深度融合,小度AI眼镜还可以“边走边问”。
此外,大机型多模态交互能力的提升也直观地体现在小型AI眼镜上。不仅支持全双工语音对话,还可以随时中断并快速响应。对于图像、文本甚至实物等视觉信息,小度AI眼镜还可以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翻译摘要和个性化推荐等。
值得一提的是,小度AI眼镜还首次在设备端添加卫星定位功能,并支持蓝牙、WiFi两种网络连接方式,使其摆脱对手机APP的依赖,稳定为用户提供智能服务。服务。
一位AI眼镜创业者认为,用户购买智能产品时首要考虑的不是新奇,而是实用性和功能性第一,新奇的体验其次。
与AR/VR眼镜相比,AI眼镜基本摆脱了重量和续航的问题。小度AI眼镜采用低功耗电路架构设计,优化结构堆叠,具备超长续航+快充能力。
对比行业主流50小时续航,连续播放音乐4小时,一次充电70分钟,小度AI眼镜续航56小时,可连续播放音乐5小时以上,仅需30分钟充满电。
“小人物”的野心
AI眼镜的路线规避了AR/VR眼镜“无杀手级应用”的问题,或许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早在几年前,智能音箱上就已经有类似的成功尝试。如今,智能音箱似乎已经延伸出多种形态,从无屏到有屏,从独立到嵌入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智能入口。与智能音箱相比,轻量化、可穿戴的AI眼镜可以使用的场景更加广泛。
这或许是赢得智能音箱大战的小度进一步向AI眼镜扩张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AI眼镜和AR/VR眼镜都融合了视听形式和功能。然后他们可能会用手机和手表构建一个新的可穿戴生态系统。
正因为如此,Meta完成落地开发后,小度、小米、字节等厂商的进入也加速了智能眼镜的差异化:AI眼镜注重真实感,注重功能和场景;而注重沉浸式体验的AR/VR眼镜将继续等待杀手级娱乐应用的出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2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