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前后,一批有技术、从国外大厂归来的创业者把目光投向了自动驾驶这个“无人区”,开始创办公司、招募人才、拓展业务。
当时,自动驾驶的技术目标已经明确,产业链还有很多环节有待开发,产品应用范围广泛……每一个细分赛道对这些技术创始人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然而科技行业企业的崛起,始终离不开高研发投入。自动驾驶行业随即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期。不少企业常年出现巨额亏损,裁员、调整、大股东撤资等消息接连传出。
不过,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车企重点布局智能驾驶技术,自动驾驶产业链上游的驱动零部件供应商企业获得资本青睐,如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速腾等朱。创建等等。
进入2024年,百度智能出行平台骆博快跑的火爆、特斯拉进军Robotaxi等,都将“自动驾驶已成为现实”的理念植入更多普通消费者的心中。
图片来源:洛博快跑官方自动驾驶微信公众号
资本的注意力也开始转向产业链中下游企业。智能驾驶技术公司地平线、AI芯片公司黑芝麻;小马智行、如启出行、文远知行等Robotaxi、Robotruck公司已获得多轮融资,并于今年成功上线。
过去,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难度过高,一度导致市场失去信心。如今,资本热情的回归,也让不少企业重拾了开发L4级自动驾驶的目标。因此,企业之间的技术战仍在继续。 。
在研发和技术竞争加剧的过程中,大多数企业陷入长期高额亏损,难以平衡投资和盈利的企业将被淘汰。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下游企业的成本压缩可能会对上游自动驾驶零部件或芯片企业产生影响。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开始自主研发智能驾驶系统。这也或多或少会挤压自动驾驶公司的份额。
自动驾驶公司面临的是生死攸关的挑战。
因此,自动驾驶企业需要筹集更多资金来支持技术投入,加速产品商业化进程,最终扭亏为盈。
1 高估值、抢上市,哪些自动驾驶公司领跑?
2024年,资本的“聚光灯”将落在自动驾驶上。
除夕钟声敲响后的第五天,激光雷达及传感解决方案公司速腾炬创在港股敲响钟声,成为2024年港股IPO第一股。
今年下半年,自动驾驶公司赴港交所上市的消息密集。
7月,“自动驾驶运营科技股”如启出行在香港上市; 8月,自动驾驶芯片公司黑芝麻智能在港交所上市; 10月,高级辅助驾驶及高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地平线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临近年底,另外两家机器人出租车公司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也成功赴美上市。
从市场份额来看,上述成功上市的供应商企业均在各自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激光雷达领域,速腾巨创2024年前三季度累计销售激光雷达38.19万台,同比增长259.6%。
黑芝麻智能是一家汽车级计算SoC(片上系统)及基于SoC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2022年汽车级高算力SoC出货量计算,黑芝麻智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供应商。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地平线在中国市场自主品牌乘用车智能驾驶计算解决方案市场以28.6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上述企业在上市前就已成为资本热捧的对象。几乎每家公司在上市前都经历过多轮融资。如何找到一个能够满足多方心理预期的上市估值,几乎成为很多企业要解决的问题。问题。
例如,黑芝麻智能上市前进行了10轮融资,估值达7亿美元;文远知行上市前已进行6轮融资,估值达50亿美元,小马智行IPO前已获得7轮融资。 ,融资总额超过13亿美元。
Horizon IPO前的估值也很高,达到87.1亿美元。
从投资人的身份来看,几家公司也都是“各有各的神”。
其中,小马智行背后有红杉中国、昆仑资本、IDG资本等私募股权公司,以及中国一汽、丰田等车企;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博世、国开资本、启明创投等参与文远知行融资。
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颇受车企青睐。
地平线的投资方包括广汽资本、比亚迪、东风资产、奇瑞汽车、上汽集团等公司;黑芝麻智能的投资方包括小米、腾讯、吉利、上汽集团、蔚来资本等。
如骑出行成立于2019年,由广汽集团、腾讯、滴滴等投资,创始轮估值10亿元。
除了上述已成功上市的企业外,Momenta、纵目科技、西递智家、友嘉创新等行业企业也在谋求上市。
这些企业中,也不乏进行多轮融资的企业。例如Momenta已完成7轮融资,纵目科技已完成10轮融资,西递智家已完成8轮融资。
近期,多家自动驾驶公司与车企建立了合作。
例如,9月,黑芝麻智能与东风汽车在智能驾驶与感知算法、跨领域综合计算平台、车路云一体化解决方案等领域展开技术合作。
12月,文远知行与Uber联合推出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上线;小马智行与广汽宜安将合作打造具有商业运营竞争力的大规模量产Robotaxi车型等。
融资、上市、合作的浪潮下,自动驾驶龙头企业已经分得了蛋糕,但仍需要继续投资和创新,寻找生存之道。
2、技术战、高投入、生死战、损失相伴。
虽然当前的自动驾驶让资本看到了一些商业化的可能性,但行业内的技术战仍在继续。
目前,不少自动驾驶公司的目标是真正实现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整个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有必须攻克的技术难点。
例如,在感知和理解层面,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车载传感器需要能够全面感知周围环境。
但目前,无论采用上述哪一种传感器,都会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例如,目前的激光雷达技术可以提供精确的三维点云,但在雨雪天气条件下,性能会有所下降;摄像头可以准确捕捉交通信息,但光线的变化会影响感知等。
在AI芯片的研发中,提高芯片的算力、功耗、性能等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
业内普遍认为,实现L2级别自动辅助驾驶所需的算力小于10TOPS,L3级别需要30-60TOPS,L4级别需要300TOPS以上,L5级别需要1000TOPS以上,甚至达到4000TOPS以上。
但从目前市场应用情况来看,商用阶段的自动驾驶芯片主要集中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领域,可实现L1-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一些芯片公司还声称自己的产品可以实现L3级别的功能。不过,距离L4-L5级别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此外,由于传统分模块的智能驾驶模式上限较低,在执行复杂的驾驶任务时机械感明显,有时甚至需要人工接管,因此不少企业开始部署更多的端到端系统。像“机器人人脑”大型模型。
但从目前的端到端研发成果来看,这种模式也存在缺陷。比如,它在一些复杂路况下表现过于“冷静”,因此无视交通规则,被诟病为“扣分神器”。
为了攻克技术难题,不少自动驾驶企业投入巨资研发,却连年亏损。
据地平线招股书显示,地平线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的研发支出分别为11.44亿元、18.8亿元、23.66亿元和14.20亿元。
同期,地平线净亏损分别为20.6亿元、87.2亿元、67.4亿元和51亿元,调整后净亏损分别为11.0亿元、18.9亿元、16.4亿元和8亿元。
黑芝麻智能正在加大研发投入,每年的研发费用翻倍增长。 2021年至2023年,黑芝麻智能的研发费用分别为5.95亿元、7.64亿元、13.63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984%、461.8%、436.2%。
小马智行、文远知行、黑芝麻也处于高投资阶段。
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小马智行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54亿美元、1.23亿美元和5872.5万美元,分别占总营收的224.6%、170.7%和237.6%;文远知行的研发支出将分别为7.59亿元、10.58亿元和5.17亿元。
2021年至2023年,文远知行累计亏损已达61.79亿元,调整后净亏损也接近19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文远知行净亏损达到19.24亿元,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Non-IFRS)调整后净亏损5.56亿元,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
小马智行仍未扭转亏损,但亏损正在收窄。预计2025-2026年左右将有10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投入运营,并实现每辆车的正毛利润。
2022年至2023年,小马智行调整前净亏损分别为1.48亿美元和1.25亿美元; 2024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达到5178万美元,同比下降25.6%。
当前,谁能把握研发趋势,谁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但在那之前,企业只能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因为如果不取得进展,就会被淘汰。
3、淘汰赛愈演愈烈,行业玩家仍在拼命“上岸”
对于自动驾驶公司来说,上市或许已经成为必然。
因为这种融资方式的优点是公司在上市时可以筹集一笔资金,而上市后公司还可以通过融资、发行债券等渠道获得资金。
多家企业的成功上市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二级市场正在关注自动驾驶企业。
但抛开企业逻辑,行业上市浪潮也意味着行业融资已到瓶颈。前一阶段没有被资本看重的企业将很难寻求新一轮的融资。
从此前几家上市公司的融资时间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公司的Pre-IPO轮融资都发生在2022年或2023年。
例如,Horizon上一轮战略融资发生在2022年10月,投资方为大众集团; 2022年11月,文远知行的投资方为国家开发银行;而小马智行的投资方是2023年10月,是沙特阿拉伯王国新未来城旗下的投资基金。
iFind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自动驾驶领域披露的融资金额从2021年的1592亿元大幅下降至2023年的182亿元,直接缩水至原来的11%。 2024年的情况没有改变。变得更好。
此外,不少车企也开始研发自己的智能驾驶系统,这无疑会给自动驾驶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几乎所有车企都拥有智能驾驶研发团队。华为、小鹏汽车、理想汽车、蔚来等车企均开发了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例如华为的ADS智能驾驶系统、小鹏汽车的AI天极系统、理想的AD Max智能驾驶系统等。
目前,不少自动驾驶企业都被曝出裁员、高管离职等负面消息。
此前有消息称,好墨智行已启动裁员计划。约30%甚至近一半的职能部门被裁减。下岗职工按照“N+1”标准获得补偿。
随后,好墨智行回应:“公司正在进行正常的组织架构调整。”
据界面新闻报道,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禾多科技自2022年底起陆续进行小规模裁员,2023年裁员人数约为50人。以和多科技约500人的团队规模计算,裁员比例为10%。
值得注意的是,禾多科技疑因融资困难陷入生存困境。
据LatePost报道,禾多科技与广汽集团推动的重组方案遭遇变数。红多的资金链已经非常紧张,正在解散数据、研发等大部分核心部门,并暂停研发活动。
事实上,上述两家公司都曾受到资本的青睐。
例如,目前好磨智行已经进行了多轮融资,背后的投资机构包括长城汽车、美团、首钢基金等。就在今年上半年,好磨智行还获得了两轮融资。融资,分别是2月份获得的1亿元B1轮融资和4月份宣布的3亿元B2轮融资。
这也意味着,自动驾驶企业如果无法持续获得资金,将很容易被淘汰。
上市或许是现阶段自动驾驶公司的最佳选择。
从二级市场的反映来看,几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走势各有不同,但大多数公司在首次上市时都会表现出较好的股价走势。
比如,速腾巨创上半年股价涨幅超40%;去年年底上市的智行科技股价也半年内翻倍,达到117.26%;目前黑芝麻智能的股价走势仍在增长,而在不久前的12月3月9日,股价刚刚达到最高点,为每股38.6港元。
相比之下,如启旅游的“运气”就没那么好。不仅上市首日股价就破发,截至2024年12月12日收盘,股价已跌至14.78港元/股,与开盘价35元相当。下降了57.78%。
自动驾驶公司上市后还没有机会松一口气。目前急于上市的企业必须在“大浪潮”到来之前迅速顺利“落地”。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