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程琪12月19日报道: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中国主流媒体正在积极拥抱这个时代的变革。
今天,2024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在上海开幕,旨在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推动传媒行业内容创新和范式变革,加强行业内合作与交流。会议同步启动“上海党报高质量发展”活动,进一步深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会议云集了来自媒体行业、人工智能行业和社交平台的领军人物,分享了他们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的经验和见解。中国报业协会常务副主席明立志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国正在积极响应时代要求,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就。他提到,据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发布的《人工智能新时代新闻责任使命报告》显示,全球10.2%的媒体将人工智能引入生产流程,41家媒体将人工智能引入生产流程。 %的媒体正在积极探索AI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新闻”?
在主题对话环节,复旦大学教授张志安与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子凯就“AI赋能数字新闻”进行了深入探讨。
张志安认为,人工智能对于媒体行业有两个主要命题。一是从内容生产角度解放劳动力,提高效率;二是积极寻找新的应用场景,通过“人工智能+媒体”实现变现。
对于媒体人来说,除了注重制作效率外,还要注重传播和互动。还要关注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内容生态产业和平台生态,让应用人工智能后的媒体内容生产效率能够服务于舆论导向和正向价值观。传播。
AI时代媒体人怎能不被AI取代?张志安认为,就是真正到了现场,还是对现场有洞察力。 “因为AI也能到达场景,洞察场景就特别困难。基于情感和创造力的创造力非常重要。AI时代真正需要保持的是人类的创造力。”
王子凯认为,内容生产效率和内容传播速度两个重要指标值得媒体从业者关注。 “新一代人工智能围绕着生成人工智能的影响,对传统的内容分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传统上有内容生产者、内容分发者、用户消费。新一代技术可能会导致内容的全面改变。沟通渠道,尤其是ChatGPT的出现,导致了互联网内容的爆炸式增长。”
“如今有各种各样的生成工具可供使用。如何利用好这些工具,服务于新闻媒体选题、编辑、资料收集、最终起草、发布的全流程,可能是每个从业者未来要做的事情。 “王子凯建议一线媒体重点关注这个话题。”专业人士首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对新工具保持敏感,善用各种生成工具服务于整个新闻流程;第二,围绕国家战略进行布局,比如瞄准新闻产业、助力中国产品出海、与国外中立媒体进行内容分发和推广的深度合作等。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媒体内容生产模式?
圆桌论坛中,嘉宾们围绕“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媒体内容生产模式”进行了深入讨论,分享了各自的见解和看法。
“主流媒体一直对技术发展非常敏感,在人员结构和资源配置方面,媒体的技术短板最为明显。”那么,人工智能时代,媒体应该如何拥抱AI?人民日报客户端主编梁长杰表示,根据调查,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借船出海”。在媒体AI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与比较大的AI科技公司联动,从下往上连接内容,用AI推动集团内部编辑方式、渠道分发方式的变革。二是“造船出海”。现在也有一些当地媒体。采用这种方式,但是这种方式的初期投资和整体资源配置要求会更高。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必须根据所属传媒集团的技术禀赋和资金实力来选择发展路径。”梁昌杰说道。
从人工智能的边界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模式来看,梁昌杰还提到了三个关键词:可控、可知、可行。他认为,AI技术的发展必须以保证内容安全为基础,结合媒体自身技术人员对技术逻辑的深入理解,保证制作出来的内容能够被用户接受。
上海市网信办总工程师杨海军从技术角度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媒体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带来内容生产方式和媒体运营管理方式的变化。”杨海军从三个角度向媒体人提出建议:一是工具,媒体机构要在可控、可信的前提下向媒体机构提供信息。我们提供了许多可用的工具。二是平台化,将所有工具集成起来,让用户可以在不同工具之间建立内部联系。三是价值化。拥抱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提升核心竞争力,产生最大价值,包括技术价值、内容生产价值、组织变革带来的价值。
“工具化、平台化、价值化是适应不断发展的大模型技术的可行路径。”杨海军说道。
南方智能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麦苗强调了拥抱技术、认识技术挑战、加强技术建设的重要性。对于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媒体内容生产模式,麦苗有四点见解。第一,内容可控。内容可控的基石是技术可控。其次,AI时代,媒体受到全链路、全场景技术赋能。提高生产效率,“尽量让机器做机器能做的事”。三是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双向奔波。 AI时代,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光有商业也是不够的。技术和业务人员需要不断集思广益,持续闭环迭代,不断验证和提高AI准确性。第四,我们希望利用制度来保护人工智能媒体生产。
澎湃新闻社社长兼主编刘永刚从三个方面谈了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看法。他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利用和应用必须与当前的系统性变革相结合。它是制度变革的驱动力,也是制度变革的应有之义。
其次,全体员工的观念必须有一个系统性的转变,“我们必须接受它的不完美,并在使用过程中使其更加完美”。
第三,生产体系、评价体系要有系统性变革。 “生产效率需要提高,但不存在生产大量内容的问题,而是提高生产力、创造力和质量。”刘永刚说。
会后,“上海党报高质量发展研究”活动启动。全国报业同仁从“落实人民城市理念”、“文化传承创新”、“新质量生产力”三个方面观察了上海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据了解,本次大会由中国报业协会、上海出版集团主办,上海市新闻传媒行业协会、上海市互联网行业联合会协办,黄浦区委宣传部、黄浦区委宣传部协办。由中国报业协会报业分会主办,来自全国媒体、科技、文化等领域的200余名代表参加。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3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