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国产机器人内卷加剧:招投标价格断崖下跌,出海竞争仍是国内同行

走向海外,竞争对手仍然是国内同行;招标价格暴跌、订单持续减少……国产机器人内卷化加剧。 12月26日,在2024中国机器人网年会的圆桌对话中,一群机器人企业探讨了行业的内卷化和颠覆性。目前,国内机器人企业约有千余家,供需失衡正在加剧行业内卷化。机器人产品的同质性直接决定了最低价投标的取向。业内人士认为,要打破“内卷化”,国内厂商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优化行业标准,倡导有序竞争。

招标价格暴跌,海外竞争对手仍是国产

“与往年相比,今年机器人行业波动较大,招标价格断崖式下跌。”培天机器人总经理索立阳说道。 “不仅仅是工业机器人,整个自动化行业,包括集成商,也都非常不稳定。” “毛利率大幅下降。”他表示,再这样下去,产品的毛利率将会越来越低,公司的生存压力将会加大。

一个明显的内卷化现象是,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占比将超过50%,其中协作机器人国产占比将超过90%。 “基本上,在合作赛道上,我们推出的都是进口的国外品牌。 “出去。”中科新松总经理李发社表示,今年,无论是机器人价格的下降,还是市场竞争,都比以往更加激烈。

卡诺普机器人副总经理邓世海明显感觉到,今年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同一客户的订单连续性正在下降。一期投资后,客户对二期、三期投资十分谨慎,订单竞争也日益加剧。更强烈。但与此同时,新的市场机会正在出现。机器人与新技术的融合可以创造新的机会,找到更多的盈利点。例如,小批量、多品种协作机器人焊接等市场正在增长。

新思达机器人事业部副总经理黄国辉认为,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仍在提升,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虽然目前国内机器人厂商逐渐进入高精度、高速度、高洁净等高端应用场景,但这些场景下的工业机器人仍以进口为主。

如果你不出海,你就出局了。为了扩大机器人市场,国产机器人正在走向海外。但索利扬发现,“即使我们走向海外,仍然摆脱不了与国内其他厂商纠缠的局面。”他表示,海外客户将机器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机器人,一类是非中国机器人。如果海外客户采用非中国机器人,四大机器人家族(发那科、ABB、库卡、安川)将展开竞争;如果海外客户采用中国机器人,国产品牌仍然会参与其中。 “中国的产能服务于全世界,这可能会降低我们卷材的强度,但卷材的性质是不可避免的。”

供需不平衡、同质化、资本涌入加剧内卷化

供需失衡是机器人内卷化的重要原因,技术同质化企业之间的差距很难拉大。

黄国辉认为,一方面,传统行业对机器人的需求已接近饱和,而新兴行业的需求尚未释放。市场需求增速低于机器人企业扩张速度,导致内卷化。另一方面,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是市场卷入的条件,同质化将严重引发价格战。

从供需角度,索利扬表示,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产能过剩。在国产和进口机器人各占一半左右市场的前提下,为了充分释放产能,国内厂商获得更多订单,加剧行业内卷化。尽管机器人企业正在晶圆搬运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寻找机会,但细分领域和小轨道无法提供很大比例的营业收入。总体来看,机器人企业主要出货量仍分布在传统和标准工业机器人上。或者协作机器人。在这种情况下,产品同质化直接决定了投标的方向——价格最低者获胜。

李发社表示,随着机器人作为生产工具,来自其他行业的下行压力肯定会带来生产工具行业的竞争。中国约有一千家机器人企业。 “大大小小的公司太多了,最终用户分不清哪些机器人好,哪些机器人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必然导致价格上涨。”

“机器人行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今年汽车价格战非常激烈,这使得我们客户的投资意愿明显降低。”邓世海认为,与10年前相比,进入机器人行业的门槛明显降低,采购零部件也变得更加困难。能够组装机器人,零部件成本的降低带动了机器人成本的下降,机器人赛道上的“淘金者”也越来越多。资本的进入也让机器人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资金涌入带来了更多资金,但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为了快速占领市场,资金充足的企业纷纷下调价格。

技术创新突破并卷入,行业标准引导有序竞争

资本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技术则是更本质的内在驱动力。为了打破“内卷化”,黄国辉呼吁提高差异化核心竞争力。行业标准亟待完善。要引导行业走向技术创新,而不是追求短期利润和价格,优化公平竞争环境。

索利扬表示,目前行业企业一直在寻求细分领域或者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创新,希望建立技术壁垒和价格优势。然而,几十年来传统工业机器人几乎没有概念创新。如果没有原理上的创新,工业机器人只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人形机器人是未来的方向,但其应用落地还需要时间,人形机器人企业还要经历一段纯投资期。他认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的可靠性较差。由于传统机械臂更便宜、应用更简单,具身智能将首先在传统机械臂上实现。

邓世海表示,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业机器人追求高精度、高节奏。人工智能可以大大提高智能识别效率,降低误识别率。强化学习可以提高轨迹准确性并优化节奏。人工智能分析电机温度、振动和电流波动,帮助监控机器人寿命并减少停机时间。

“技术的内在驱动力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李发社表示,很多本体厂商并不了解最终客户需要什么类型的产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相反,他们使用针对一般市场的通用产品,因为一般市场足够大。因此,机器人企业必须聚焦客户需求,投入长期研发创新,解决客户痛点。

在行业内卷化的背景下,企业必须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过去是价格,但我希望未来大家都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价值、质量、对客户的服务。”李发社表示,10年前,机器人产业并没有受到太多关注。人才和企业不多,技术门槛较高。 10年后的今天,机器人行业仍然是一个有门槛的行业,但门槛需要行业共同设定,才能让机器人行业规范有序地竞争。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382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