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DeepSeek AI应用下载量飙升,周活跃用户近9700万,市场格局被打破

DeepSeek 就像一条充满活力的鲶鱼。它正在打破原本那种相对稳定的 AI 市场格局

1 月 11 日,DeepSeek 把官方 App 正式发布了,并且将其上线到了 iOS 与安卓应用市场。1 月 20 日,DeepSeek 默默地把推理模型 DeepSeek-R1 开源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数据分析平台 QuestMobile 独家获取到最新数据。数据显示,从上线开始到 2 月 9 日这段时间,DeepSeek App 的累计下载量超过了 1.1 亿次。其周活跃用户规模最高时接近 9700 万。在 1 月 20 日至 1 月 26 日期间,DeepSeek App 的周下载量达到了 226 万次。次周的时候,下载量直接上升到了 6300 万次。它与上一周相比,增长的幅度超过了 2700%。

高达用什么驱动__高达引擎

重要的是,DeepSeek 在营销方面几乎没有投入任何资金,却取得了这般强劲的表现。

1 月 20 日至 1 月 26 日期间,与 DeepSeek 几乎在同一时间推出新模型的 Kimi,其周活跃用户规模环比增长未达 28%。而在同一时期,DeepSeek 的周活跃用户规模环比增长超过了 750%,这使得 Kimi 似乎正沦为“配角”。

在 DeepSeek 兴起之前,Kimi 是国内话题度最为突出的 AI 产品,且它来自创业公司。然而,除了用户体验这一方面,当时外界针对它展开的更多讨论是关于营销以及通过投流来获取客户。

每经记者对移动营销平台 AppGrowing 的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从 2024 年 3 月起,Kimi 的总投放金额预计达到 9 亿元。这种大规模烧钱且依靠营销来维持用户增长的方式,并没有给 Kimi 带来很多积极的反馈。

字节旗下的豆包在花钱投流买量方面也毫不手软,曾经两个月的投放总额预计达到 3 亿元。在 DeepSeek 爆火之前,豆包是中国活跃用户量最高的生成式 AI 应用。

DeepSeek 一个月的总下载量超过了 1.1 亿次。它的周活跃用户数最高时接近 9700 万。

DeepSeek App 上线后的首个星期,在市场上并未引发显著的反响。每经记者从 QuestMobile 独家获取到的数据表明,在 1 月 13 日至 1 月 19 日这段时间内,DeepSeek App 的周下载量仅仅为 28.5 万,与豆包的 452 万以及 Kimi 的 155.7 万相比差距很大。

DeepSeek 正式发布并开源推理模型 DeepSeek-R1 后,该公司立刻成为科技圈、投资圈和媒体圈讨论的重点。在 1 月 20 日到 1 月 26 日期间,DeepSeek 的下载量开始呈现增长的态势,达到了 226 万次,与之前相比增长幅度超过 690%,并且超越了同期的 Kimi,迅速上升到国内第二的位置,仅仅次于豆包。

_高达引擎_高达用什么驱动

R1 的成本非常低,就像“白菜价”一样,然而它的性能却能够和 OpenAI 的最强推理模型 o1 进行较量,这使得市场对大模型算力竞赛产生了质疑。1 月 27 日,英伟达遭遇了重大的下跌,市值减少了近 6000 亿美元。硅谷和华尔街开始因为这种“东方神秘力量”而陷入了怀疑和恐慌的状态。

DeepSeek 在海外迅速走红,这带动了国内用户对它的好奇以及进行试用。在这个春节期间,DeepSeek 在国内迎来了大量的流量,成为了年夜饭饭桌上人们谈论的话题。

1 月 27 日到 2 月 2 日期间,DeepSeek 的下载量开始迅速增长。它以将近 6400 万次的下载量取得了“断层式”的第一名。这个下载量的数字,几乎等同于同期其他国内 AI 应用一周下载量的总和的 6 倍。

DeepSeek 的访问量急剧增加,曾经导致它瞬间崩溃。这同时也带来了需求向外溢出的契机。根据 QuestMobile 的数据,在 1 月 27 日到 2 月 2 日期间,国内其他主流 AI 大模型应用的平均下载量与上一个周期相比增长了 34%。

此外,算力云平台接到了来自 DeepSeek 的流量,且这种流量是前所未有的。

2 月 1 日,国产大模型云服务平台硅基流动与华为云共同发布了基于昇腾云服务的 DeepSeek - R1 以及 V3 推理服务。在这一天,众多用户纷纷涌入。随后,硅基流动的 DeepSeek 模型 API 服务陷入了无法正常运行的瘫痪状态。

DeepSeek 实现了彻底的技术开放,这也使得各大厂商能够部署竞品,形成了一种生态奇观。

2 月 2 日,秘塔 AI 正式宣布接入“满血版”DeepSeek-R1 推理模型。

2 月 8 日,百度文小言接入了 DeepSeek-R1 模型,从而优化了拍照解题功能。之后,它又宣布要把 DeepSeek 接入搜索之中。

2 月 16 日,央视新闻有不完全统计。在不足一周时间里,三大基础运营商加入其中。超过 15 家芯片厂家也加入了。包括云服务、网络科技、金融在内的 200 多家企业加入了。多个手机厂商加入了。车企加入了。地方政府政务系统也加入了。甚至微软、英伟达和亚马逊等世界级云计算巨头也宣布接入 DeepSeek。

QuestMobile 数据表明,在 2 月 3 日至 2 月 9 日这段时间内,DeepSeek 的周活跃用户规模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并且已经接近 9700 万。秘塔 AI 在接入 DeepSeek 之后,其周下载用户数相较于上一周有了 115%的增长,周日均活跃用户规模也增长了 50%。

近一年的投流金额达到了 9 亿元!Kimi 似乎正在通过烧钱来换取市场,并且似乎正逐渐沦为“配角”。

DeepSeek 在国内外用户的热烈追捧之下,其光芒几乎将其他大模型的光芒给掩盖了。

1 月 20 日这一天,也就是 DeepSeek 开源 R1 模型的当天,Kimi 灰度上线了 k1.5 多模态思考模型的预览版。然而,这一事件并未引发过多的关注度。

QuestMobile 的数据表明,在 1 月 20 日到 1 月 26 日这个时间段内,Kimi 的周活跃用户规模与上一个周期相比有所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到 28%。与此同时,DeepSeek 在同一时期的周活跃用户规模与上一个周期相比,增长幅度超过了 750%。

1 月 31 日,Kimi 把 k1.5 多模态思考模型正式推出。在 1 月 27 日到 2 月 2 日这段时间,Kimi 周下载的用户数量相比之前有了 63%的增长。可是,周日均活跃的用户规模环比仅仅增长了 13%。这意味着,Kimi 没有能够很好地将用户留存下来。用户一开始是被营销的噱头所吸引,然而在体验过后就迅速地流失了。

_高达用什么驱动_高达引擎

在国产 AI 大模型里,Kimi 和 DeepSeek 的产品形态较为相似。Kimi 是技术驱动型“选手”,它凭借 20 万汉字长上下文窗口来解决长文本处理的痛点。DeepSeek 也是技术驱动型“选手”,它以万亿参数加上极致的推理成本优化来展现通用能力。

2 月 18 日,月之暗面发布了最新的论文,DeepSeek 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发布了各自的最新论文。它们的主题直接“撞车”了,都在对 Transformer 架构最核心的注意力机制发起挑战,目的是用更高效的方式来处理更长的上下文。

在 DeepSeek 开始崛起之前,Kimi 是国内话题热度最高的、来自创业公司的 AI 产品。那时候,外界针对 Kimi 进行的更多讨论是它擅长营销以及通过投流来获取客户。小红书、B站、知乎等这些平台都是 Kimi 重点投放的地方。然而如今,Kimi 似乎正在变成 DeepSeek 的“配角”。

每经记者对移动营销平台 AppGrowing 的预估数据进行梳理后发现,从 2024 年 3 月起,Kimi 几乎每个月的广告投放都达到了上千万元。2024 年 10 月和 11 月,其广告投放均在 2 亿元以上。到目前为止,预估 Kimi 的投放总金额为 9 亿元。

这种大规模投放且靠营销来维持用户增长的方式,并未给 Kimi 带来大量的正向反馈。“烧钱”去获取用户比较容易,然而留住用户却很困难。

DeepSeek-R1 和 k1.5 多模态思考模型推出之前的那几周,在“自来水”流量还未到来之前,Kimi 的周下载量一直呈下滑趋势,并且周日均活跃用户规模也一直呈下滑趋势。

DeepSeek 崛起了,这使得 Kimi 不得不去反思他的“重金投流”策略到底有没有效。这进而导致了 Kimi 如今有一项极为重要的转变,那就是大幅削减产品投放的预算,其中包括暂停多个安卓渠道的投放,以及停止与第三方广告平台的合作。

以月之暗面为代表的 AI 初创公司陷入了困境,科技大厂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字节跳动的豆包在花钱投流买量方面毫不手软。经记者统计 AppGrowing 数据可知,在 2024 年 6 月和 2024 年 8 月,豆包的投放力度比 Kimi 大,仅这两个月的投放总额预计达到 3 亿元。

事实上,在各家的投放渠道里,基本都有字节的巨量引擎的参与。字节跳动旗下的广告投放平台涵盖了今日头条、抖音、西瓜视频等营销资源。而豆包背靠字节,更是把流量池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在 DeepSeek 变得极为火爆之前,豆包曾经是在中国活跃用户数量方面处于最高水平的生成式 AI 应用。不过,DeepSeek 仅仅用了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就使得豆包凭借上亿元成本堆积起来的领先地位不再存在。更让人受打击的是,DeepSeek 几乎在营销方面没有花费任何一分钱。

1 月 22 日,DeepSeek 和月之暗面推出各自的推理模型之后,字节跳动正式发布了豆包大模型 1.5Pro 版本,并且声称该模型在 AIME 测试中的表现比 OpenAI 的 o1 模型更好。

模型版本进行了更新,然而却没能让豆包迅速“圈粉”一波。在模型更新的那一周(1 月 20 日至 1 月 26 日),豆包的周下载用户数只是相比之前环比增长了 4%。更为不利的是,豆包周日均月活用户规模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下降,环比降低了 4%。

免责声明:本文的内容以及数据仅仅是供参考的,不能够构成投资方面的建议,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核实。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操作,风险需要由自己承担。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3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