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河南团餐产业大而不强:人口红利下的碎片化困局与转型升级路径

在中国团餐产业的版图当中,河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着矛盾且蕴含张力的存在。

河南是人口大省且是交通枢纽,其团餐市场规模常年处于全国前五的位置。然而,该行业存在集中度低以及头部企业缺失的状况,这使得河南团餐市场长期被一层“神秘面纱”所笼罩。

这片土地孕育了千年的豫菜文化。这片土地为何在团餐这一细分赛道中陷入了困局呢?且是“大而不强”的困局。

它背后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可能的突围路径,或许恰恰是中国团餐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人口红利下的“碎片化”困局

2020 年的相关数据表明,河南的总人口达到了 9940 万。河南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百万级人口县城。

理论上来说,庞大的人口基数能够成为团餐企业生长的一个因素。同时,密集的县域经济也应该成为团餐企业生长的一片沃土。

万亿市场养不胖河南团餐:我们拆解了153所高校食堂的生存密码_万亿市场养不胖河南团餐:我们拆解了153所高校食堂的生存密码_

全省团餐企业数量超过千家,然而头部 30 强的总营收仅占市场规模的 15%,小微企业的占比在 70%以上。这种市场格局就如同“蚂蚁雄兵”一般,从中可以折射出河南团餐产业的核心矛盾,即人口规模与市场集中度呈现出倒挂的现象。

河南不像长三角和珠三角那样有千人工厂集群,并且高净值消费场景也很稀缺。一位在本地从事团餐工作长达二十年的负责人直接说道。

河南的团餐市场被迫进行了分散下沉的动作。

郑州育贤斋的董事长杜龙刚表明:我们的客户大多处在地级市以及县城这个范围。学校分布较为分散,并且客单价比较低。基于此,企业不得不进行分裂变化,从而形成了仅仅服务两三家客户的微型单位。这种以碎片化形式进行生存的模式,虽然使得河南团餐的总量能够跻身到全国的前列,然而,也使得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陷入到了低水平的竞争当中。

高校“内卷”与营养餐“真空”的双重挤压

河南团餐企业在缺乏规模化企业客户时,将目光投向了高校市场。

全省 153 所高等院校引发了激烈的“食堂争夺战”,同时也意外地推动了行业创新。郑州财经政法大学有“致青春餐厅”,它以工业风设计而成为网红打卡地。河南科技大学乾园餐厅引入了智慧餐线,实现了 30 秒极速取餐。

_万亿市场养不胖河南团餐:我们拆解了153所高校食堂的生存密码_万亿市场养不胖河南团餐:我们拆解了153所高校食堂的生存密码

这些经过数百万资金改造的“空间餐厅”,把高校食堂带入了“硬件军备竞赛”的高峰。 这些花费数百万进行改造的“空间餐厅”,促使高校食堂展开了“硬件军备竞赛”。 这些投入数百万改造的“空间餐厅”,让高校食堂走向了“硬件军备竞赛”的极致。

但光鲜背后暗藏隐忧。

某头部企业进行过这样一笔账的计算:改造一个面积为 3000 平方米的高校食堂需要投入 500 万元。如果按照 8 年的合同期来计算,那么日均成本会超过 1700 元。因为装修会折旧,设备需要维护,人力成本也在不断叠加,所以净利润率常常会被压缩到 5%以下。

这种模式属于重资产类型,它使得企业难以迅速地将成功经验进行复制,同时也让企业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开拓新的市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学营养餐市场的“系统性塌方”。

2021 年发生了封丘县学生集体呕吐事件,2018 年有商水县“半碗素面”造假丑闻。这两件事暴露出河南营养餐市场存在深层痼疾,具体表现为县级招投标机制不透明,每餐 4 元的补贴标准难以覆盖成本,监管链条存在漏洞。

河南省团餐专委会主席郭明安透露,全省有 50 余家央厨,其中 90%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正规企业不愿意进入这些央厨,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

破局之路:从“地域性生存”到“结构性创新”

面对困局,河南团餐企业正尝试多维度突围:

1.跨省扩张的战略突围

头部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河南之外的更广阔地域。某企业把“县域营养餐标准化体系”向外输出,在陕西、甘肃等地顺利地复制了自身的模式,并且使得跨区域的营收增长了 40%。

郑州某食品集团与南方供应链龙头展开合作,通过借助预制菜这一赛道,成功打开了全国市场。当下在河南团餐 30 强当中,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实现了跨省布局。

万亿市场养不胖河南团餐:我们拆解了153所高校食堂的生存密码_万亿市场养不胖河南团餐:我们拆解了153所高校食堂的生存密码_

2.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

在许昌,某央厨引入了 AI 分菜系统,能够把 5000 份餐品的分装时间从 3 小时压缩到 45 分钟;洛阳的企业开发出了“智慧食安云平台”,可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溯源。

这些创新不仅提升运营效率,更重构了县域市场的成本模型。

3.生态化协同创新

在疫情与水灾双重考验的面前,河南团餐企业摸索出了“供应链联盟”这一新模式。在 2022 年的郑州暴雨期间,12 家企业通过共同使用仓储以及联合进行采购,把应急供餐的成本降低了 30%。

这种非零和博弈的协作思维,正在改变行业传统竞争逻辑。

资本入局与政策重构下的未来图景

随着团餐行业进入资本视野,河南企业的价值正在被重新评估。

2023 年,某本土的头部企业完成了 B 轮融资。该企业计划在 3 年内建成中原地区最大的预制菜产业园。与此同时,在政府层面,开始推动“县域营养餐改革 2.0”。通过提高补贴标准,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引入第三方检测等举措,来重塑市场秩序。

在笔者看来,根本性的突破需要解决两个大的命题。其一,怎样把分散的县域市场转化为规模优势;其二,怎样把分散的县域市场转化为规模优势。

某创新者的实践可能指明了方向。通过“中央厨房+卫星厨房”这种模式,能够在县域建立小型预处理中心。这样做既可以保证食材实现统一配送,又能够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将单县的运营成本降低了 18%。

万亿市场养不胖河南团餐:我们拆解了153所高校食堂的生存密码_万亿市场养不胖河南团餐:我们拆解了153所高校食堂的生存密码_

而河南团餐的突围历程,揭示了中国团餐产业转型的深层逻辑:

人口红利消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从“规模扩张”转变为“价值深耕”,精细化运营能力比市场占有率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从“场景竞争”到“生态构建”:单一场景存在过度竞争,这种过度竞争必然会引发内卷。而跨场景、跨区域的生态协同,才是打破当前局面的关键所在。

在民生属性与商业逻辑保持平衡的过程中,从“政策依赖”转变为“创新驱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共同构成了新的护城河。

郑州航空港区的无人配送车在高校食堂中穿梭。洛阳某央厨的预制菜登上了长三角白领的餐桌。河南团餐正在摆脱“大而不强”的标签。

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或许最终会证明:在产业变革的浪潮里,不存在永恒的困局,只有还未到来的破局时刻。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团餐界”,其作者为团餐第一新媒体,36 氪获得授权后进行了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52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