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教育报AI教育系列报道探讨未来趋势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下,二者进行深度融合,既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AI 将会怎样改变教育呢?又该怎样用好 AI,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赋予力量呢?

中国教育报聚焦一系列人们关注的问题,推出了“人工智能教育大家谈”系列报道。在该系列报道里,记者对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等关注相关问题的人士进行了采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学期开始了。江苏省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的科学教师魏娟娟,已经借助 AI(人工智能)把课程准备工作做好了。传统的备课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经验,然而 AI 技术能够准确地锁定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核心。所以,魏娟娟经常使用 AI 工具来辅助备课以及完善课件,并且还会带领学生们利用 AI 技术完成富有创意的作业。

安徽省合肥市南门小学恒盛皇家花园校区的学生正在观看机器人编队表演。这是赵明拍摄的画面。

如今,“AI+教育”的景象并不少见。记者向 DeepSeek(深度求索)提出疑问: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教师?DeepSeek 作出回答:人工智能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然而它会对教师的角色和教育生态产生深刻的重塑作用,讲台上始终需要那个在夕阳下讲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充满生机的灵魂。

为何无法被替代?为何能深刻重塑?人工智能将传统教育教学的边界进行了拓展,教师的角色或许变得越来越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怎样与 AI 一同前行成为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7 年年底,英国广播公司(BBC)依据剑桥大学研究者的数据体系,对 365 种职业未来的“被淘汰概率”进行了分析。在这些职业中,教师的“被淘汰概率”为 0.4%,且被列为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之一。如今,这一概率又被重新进行了探讨。

AI 不会将人类取代,然而,只有那些懂得如何驾驭 AI 的人,才能够在智能时代成为弄潮儿。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晓东如是说道。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持有这样的观点:人工智能是用来辅助教师的一种工具。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因为 AI 始终没有办法取代教师向学生传递价值观,也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教师要关注除“知识传递”之外的“知识生产”能力,也要关注除“讲授”之外的“探究”能力,并且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袁雯表示,教师不会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而是需要主动去改变。

党的二十大代表周荣方是全国最美教师,也是郑州大学思政课教师,最近他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对思政课的影响。人工智能能够提供思考思辨的素材。然而,人工智能所欠缺的真心、人生经历以及复杂情感,恰恰是真正的思政教育所必需的要素,只有真人真事所蕴含的真情感,才能够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

不容忽视的是,人工智能已经全面融入到了教育领域,并且必然会加快它在各个细分赛道的应用扩散速度。人工智能将会怎样重塑教师的角色呢?它又会从哪些方面给教师赋予力量呢?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认为,人工智能正在对教师角色的坐标系进行重塑。通过智能批阅以及资源生成等技术手段,教师能够从作业处理和素材整理等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其教学重心也在加快向学习导航、思维培育以及精准育人方面转移。这种转变促使教师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转变为“成长设计师”。这样一来,教师能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上。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认为,人工智能能够给教师的精准教学以及减负增效提供助力。在教师进行备课的时候,大模型能够依据课时、单元以及学情等方面,辅助教师生成教学设计,同时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在课中和课后的阶段,它可以在测练场景中帮助减轻批改的负担,提升讲练的质量。通过日常作业数据的采集,能够助力全方位学情洞察;利用随堂测验数据的采集,有助于辅助精准教学;凭借考试数据等过程性学情数据的采集,可提升教学质量。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春晖小学的科创空间实验室里,学生正在练习操控智能机器人。这是谢尚国拍摄的场景。

2024 年 8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此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促使教师能够积极地去应对新技术的变革,并且将目光聚焦在未来培养人才上。

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赋能教师,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的教授杨俊锋提出,要提高人工智能教育的师资水平,学校就应当重视教育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要提升教师的智能素养水平,还需遵循规律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且要建立起教师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

在许多地区,技术正使教育变得轻盈且丰富。北京丰台二中教育集团的党委书记、校长支梅介绍道,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抗美援朝精神,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利用生成式 AI 工具的“文生视频”功能,依据杨根思烈士的事迹生成了一段杨根思给当代孩子们的寄语,同时再现了英雄壮烈牺牲的场景。支梅表示:“这段内容很有意义,感染力很强,教学效果特别好。”

在“人工智能+教育”的这个环境里,教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情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工作者自身需要首先掌握 AI 工具,防止出现‘数字代际鸿沟’,以便能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在智能时代健康成长。”李晓东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观点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表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AI 始终没办法取代教师向学生传递价值观,也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对教师角色的坐标系进行重塑。”

郑州大学思政课教师周荣方表示:“只有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情以及真实的情感,才能够触及到学生灵魂的深处。”

案例

深圳中学南山创新学校:强化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

深圳中学南山创新学校将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组建了“三环形”科创教练队伍。其一,内环由学校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专业教师构成;其二,中环吸纳了部分创新意识较强且教学水平较高的其他学科教师加入,以开展项目式学习;其三,外环引进了校外科创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具有科技特长的家长义工,逐步构建起了一支跨学科且热爱创新的人工智能教练团队。

学校组建了“AI+项目化学习研究小组”,成员是各学科教师,目的是提升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专业能力。他们共同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在学科教学、个性化学习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场景,还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详细解读,以使教师清楚知晓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有效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同时,为不同阶段的教师制定分层目标:一部分老教师的培训目标是掌握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见教学工具的使用;年轻教师的目标是能够把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评价等环节,去探索数字赋能的学习模式。

人工智能教育大家谈

本文的来源是中国教育报 2025 年 3 月 3 日的 03 版,原标题为《教师如何与人工智能同行》

本文作者 | 中国教育报记者郑翅 欧媚 林焕新 梁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71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