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迎接新一轮洗牌。
2 月交付数据表明,头部的新势力像小鹏、理想、零跑以及小米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它们的交付量在同行业中处于断层式的领先状态。与此同时,蔚来、问界等曾经的“顶流”品牌却陷入了增长方面的瓶颈。
这一格局背后存在着产品定位的竞争升级、技术路线的竞争升级以及生态协同的竞争升级等多维度的情况。资本市场的反应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小米的市值曾经一度突破 1.4 万亿,创造了历史新高;而蔚来的市值跌到了 730 亿元,与四年前的千亿美元巅峰相比,蒸发了近 90%。
如今,新能源汽车行业正从“百花齐放”的状态转变为“赢家通吃”。这场洗牌将会对市场格局产生怎样的重塑作用呢?
头部玩家“赢者通吃”,尾部选手“断崖式滑坡”
连续两个月的交付成绩单中,当属小鹏最惹人注意。
1 月,小鹏交付量为 30,350 辆,险胜理想,比理想多 423 辆;2 月,小鹏交付量提升至 30,453 辆,在新势力中排名第一,领先理想 4,190 辆,差距相比 1 月扩大近 10 倍。
小鹏实现了转变,从“追赶者”变为了“领跑者”。不过,这两家车企实际上并未展开直接竞争。原因在于理想不涉足 25 万元以下的市场,其 L 系列主要将目标锁定在家庭用户的定位以及增程式技术上,而小鹏则以 10 - 20 万市场的性价比和智驾下沉为重点,近年来主推的产品也明显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
图源来自小鹏汽车微博
理想的销量暂居第二,为 26,263 辆。1 月和 2 月因为春节假期的缘故,销量难免达不到预期。而从 3 月开始步入正轨后,对于理想而言,3 月将是证明自身的关键之战。
同样跨过 2 万辆门槛,被并称为“黑马兄弟”的有小米和零跑。零跑的品牌存在感不如其他三位,然而它却低调地完成了关键布局,凭借 25287 辆的销量稳稳地坐在新势力第三位。
小米出道就达到巅峰。从车型销量方面来看,小米 SU7 能够充分支撑市场对它的想象。它的销量连续 5 个月都保持在 2 万辆以上。其总销量在新势力车型销量中处于绝对的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小鹏 MONA M03。
蔚小理三杰之一的蔚来,1 至 2 月总共交付 27055 辆。2 月交付了 13192 辆。它同比增长 62.2%。但实际交付量已与前三名拉开明显差距。其中,蔚来品牌在 2 月交付了 9143 台,同比增长 12.4%。乐道品牌交付了 4049 台新车。
问界曾一度惊艳市场,然而近两个月它选择了保持沉默。单就问界 M7 而言,1 月的销量相较于上月出现了环比 40%的下滑,2 月环比下滑幅度为 38%。并且问界全系在 1 月的销量处于 2 万档,与 2024 年 12 月的 3 万辆相比,环比跌幅约为 27%。
问界系列当前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鸿蒙智行联盟内部的车型定位出现了重叠,这使得用户被分流了。并且问界在很长时间内都缺乏爆款车型进行迭代,正因如此,理想等车企便采用了高性价比或者差异化的定位,从而抢夺了市场份额。
今年新能源交付排行榜情况如下:智己汽车 1 至 2 月累计销量为 7013 辆;岚图同比增长 152%,不过 2 月交付量为 8013 辆;在智能化军备竞赛里,它们逐渐处于边缘化状态。
开年的新能源车圈已经在为这场“冰火两重天”的大戏做预热。断层差距逐渐变得更大,头部的玩家能够“赢家通吃”,而尾部的选手则在艰难地谋求生存,中间几乎不存在过渡的地带。
从“蔚小理”到“小理与零米”,头部玩家开始“滚雪球”
2025 年,新势力的头部阵营发生了变化,过去是“蔚小理”,现在变为“小鹏、理想、小米、零跑”。并且,“小理”与“零米”开始采取错位竞争的策略。
小鹏一跃登顶,它能够成功逆袭,主要归因于产品定义、营销以及渠道优化这三重突破。春节前提前对供应链进行了优化,像电池采购协议等方面,从而完成了产能冲刺。接着在 2 月推出了“五年 0 利息 0 首付”的购车政策,强有力的降价幅度进一步把市场给激活了。
最重要的是,小鹏抓住了一个黄金窗口期,这个窗口期是 20 万元以下车型没有高端智驾。小鹏重新进行了产品定义。由此,“年轻人第一款车”的 MONA M03 应运而生,还有由 P7 衍生而来的 P7+也随之出现,它们精准地触及了用户的痛点。
理想曾连续 28 个月领先小鹏,凭借过硬的增程技术以及精准的家庭定位,稳固了自身的基本盘。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新能源市场面前,理想最终选择亲自投身其中,其纯电车型 i8 即将亮相。这个节点或许意味着新能源车即将跨越混动这个“过渡阶段”。
零跑经历了一年的挣扎到现在,从“艰难突破一万销量”到成功闯入销量前三。低价且配置高的路线使得零跑实现了精准的市场卡位。并且,在与欧洲汽车制造巨头 Stellantis 合作从而进军欧洲市场之后,零跑的出海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到目前为止,已经铺设了 400 多家海外门店。
如果 2025 年能够顺利实现冲 50 万台的目标,那么零跑很有可能会一直稳稳地占据前三的座位。品牌建设以及智驾方面的口碑将会成为零跑接下来重点关注的方向之一。
小米一直占据热搜前排,其主打用爆款车型来拉高“生态估值”。相关数据表明,在预订小米 SU7 的用户里,有 72%是小米手机用户,并且 58%的用户表示看重智能家居联动功能。
图源来自雷军微博
基于此,小米具备了冲击 30 万年销的资本。然而,仅凭借 SU7 一款车型是不够的。近期上市的 SU7 Ultra 虽然首发就突破了一万辆,但作为高端车型,很难成为销量攀升的关键动力。今年 6 - 7 月上市的 YU7 SUV 是否能够重现辉煌,将是检验小米从“硬件公司”跃升为“科技生态公司”的重要时刻。
蔚来掉队了,它是唯一一家孵化有子品牌的“新势力”,然而乐道没能扛起大梁。4 月即将上市的萤火虫主打 15 万元级的小车,其定位年轻化,可在有比亚迪海豚坐镇的竞品市场中杀进,挑战之大显而易见。面对即将上市的理想纯电车型 i8,蔚来也会受到直接冲击。
2025 年,新势力头部阵营的格局发生了重塑。这一重塑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市场呈现出差异化竞争的态势,同时也进行着生态整合。
2025年,新能源淘汰赛的终局预判
未来,技术迭代的速度会加快。在这种情况下,高阶智驾有可能成为标配。同时,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模式以及零跑与一汽/Stellantis 的合作,都在逐渐展现出生态协同的效应,并且正在对行业的价值链进行重构。
高阶智驾从“高端专属”走向“全民普及”
2025 年,高阶智驾技术会迎来快速增长。成本逐渐降低,功能逐渐向更低价位车型延伸,这成为了核心趋势。比亚迪凭借“天神之眼 C”系统,把高阶智驾拓展到了 10 万元级的车型上。吉利推出了行业里首个 L3 级的智驾方案“千里浩瀚 H9”。
图源来自比亚迪微博
特斯拉 FSD 已经在中国成功落地;华为和小鹏等企业也通过大模型优化了算力需求。技术的迭代速度比预期的要快很多,2025 年或许会成为高阶智驾规模化落地的元年,那些没有实现技术突破的车企将会面临“智驾平权”所带来的压力。
生态协同:从“单点突破”到“全链路整合”
生态协同效应成为了竞争的核心。小米通过差异化路径构建了壁垒,零跑也通过差异化路径构建了壁垒。
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模式:通过澎湃 OS 操作系统将 200 多种品类的智能设备打通,达成跨场景的无缝协同。比如,小米汽车能够借助小米 IoT 技术对家里的空调、扫地机器人进行远程操控,并且小米手机的 AI 语音助手还可以直接调用车辆的导航等功能。同时,供应链的优势与用户的粘性构筑了双重护城河。
零跑的“技术输出 + 产能共享”模式如下:与一汽、Stellantis 展开合作。如果陆续把自研的 CTC 电池技术以及中央集成电子架构等向传统车企开放,就能够通过规模化来摊薄成本,比如 CTC 技术每年能够节省数亿元的制造成本。而零跑在未来如果将电驱、电池等业务拆分出来独立运营,那么这种模式或许会成为零跑迈向 Tier1 供应商的起点。
在这个趋势当中,那些生态整合能力不够的车企,将会变成“功能组装厂”;而那些具备全链路协同能力的企业,能够主导价值链的分配。
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之下,国内的车企有可能会从“产品出海”转变为“生态出海”。零跑借助 Stellantis 的渠道,能够迅速进入欧洲等海外市场,并且计划在 2025 年将业务拓展至亚太和非洲地区;比亚迪在中亚地区建设工厂,例如在乌兹别克斯坦,通过实现本地化生产并与当地政策相协同,从而抢占先机。
传统车企像比亚迪和吉利,通过在海外建厂(例如在泰国、匈牙利)以及进行技术输出(像混动技术、纯电平台等)来构建起自身的护城河。然而,那些未能建立起全球化生态的车企,就面临着可能被边缘化的处境。
照这个趋势,在这场“滚雪球”式的竞争当中,最终会形成一种新的竞争格局,这个格局是以技术壁垒、生态规模与全球化能力为核心的。而那些没能实现技术突破或者生态协同的车企,将会被迅速地淘汰出局。
2025年的新能源行业注定会是两极分化的生死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港股研究社,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