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流泪之时,人家已经开始流汗。确实,这便是高盛,他们的一份报告既能让人深深着迷,又能让人泪流不止。2025 年的 A 股在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的推动下,情绪激昂,融资余额成功突破 1.9 万亿,这是 2015 年以来首次回到历史高位,然而高盛的一份报告,瞬间导致人形机器人板块出现超过千亿市值的恐慌性抛售。高盛到底想干什么?
2 月 20 日左右,高盛撰写了一份报告,名为《人形机器人系列 III:核心供应链》。报告指出,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态势迅猛。从当前的进展情况来看,该行业或许会在 2025 年从研发阶段跨入量产阶段。众多供应链上市公司在亚洲已公开披露进军或进一步推进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的计划,所以高盛认为一个全方位的生态系统正在形成。在高盛的基本蓝图假设下,迅速增长的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到 2035 年有可能释放 380 亿至 12050 亿美元的潜在市场规模。
高盛的报告内容显示,其研究部门针对人形机器人展开了专题研究。在核心供应链报告之前,高盛已出具过两份研究报告。从核心供应链报告来看,高盛对人形机器人持积极看多的态度,并且在报告中多次提及中国人形机器人供应链,尤其强调了核心零部件的产业化,高盛认为未来的市场空间十分巨大。高盛在华尔街处于排名第一的投行地位,所以国内投资者自然会踊跃买入人形机器人。
2 月 28 日,高盛的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盛对宇树科技进行了调研,原因是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在春晚上的表演,让整个人形机器人概念都变得极为火爆。高盛调研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人形机器人进入家门还需要等待五年。A 的产业链上市公司仿佛遭受了重重一击,由于报告是在凌晨发布的,所以在 2 月 28 日开盘时就直接被压在了跌停板上。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出现了集体暴跌的情况,其千亿市值也消失不见了。
高盛 2 月 28 日的 26 页报告内容并无新鲜之语。主要在于当下运动控制的数量较少,关键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机器人的成本一直处于高位,难以在实际场景中落地。其中最为关键的是“2035 年全球渗透率仅 4%”这句话。之前所提及的万亿美金的潜在市场规模,瞬间从具有颠覆时代意义的硅基高科技转变为了只是慰藉众生的东西,就如同硅胶娃娃一般。高盛的报告犹如坦克碾过,人形机器人的资本梦立即碎成了渣。
一周时间,两份结论截然不同的报告。高盛想干什么?
资本市场没有硝烟。高盛的报告就像一把刀,它割断的不仅仅是资本对人形机器人的激情。这把刀更像是一支标枪,扎进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后背。高盛既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又扮演着运动员的角色。高盛给资本市场带来了希望,然而在一个星期后却扎破了梦想。9 万亿融资余额在不断快速增长,高盛又进行了精准的行动。如今正处于国内产业资本加快对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进行布局的重要时刻。当市场参与者还在为那些突破性的数据而高兴时,这份来自华尔街的东西,所谓的清醒剂,在试图改变资本流向的情节。
人形机器人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创业公司需要融资,产业链的上市公司为了攻克困难、突破难关,也需要通过融资来进行研发和生产。现在情况变了,高盛的报告发布后,股价大幅下跌,梦想仿佛被所谓的清醒剂彻底浇灭。想要再进行融资?那简直是在开玩笑。是要让股价砸下来更符合大资金的预期吗?还是又有高盛的阴谋?股价砸下来能融到多少钱呢?当然,高盛类似的把戏耍过很多次,从未停止过。
李锂曾是中国首富,如今有多少人还能记得呢?海普瑞的主要业务是原料药,其原料药主要从猪肠子中提取。此前,海普瑞其实是一家小公司,在获得高盛投资后,高盛的那些客户迅速成为了海普瑞的客户,于是海普瑞的营收和利润开始大幅增长。在高盛的助力下,海普瑞在 A 股上市,在最辉煌的时候,马云和马化腾都比不上,李锂成为了中国首富。高盛套现之后,海普瑞的国际客户便溜走了。之后,海普瑞没有办法,直接亲自下场去收购了几家国际合作伙伴。如今,谁还能记得首富李锂呢?
高盛 1994 年就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代表处,所以对中国相当熟悉。2004 年,正值中国国有银行进行改制的关键时期,高盛开始跳出来发表唱空言论,称中国银行业的贷款不良率高达 40%。在巴塞尔协议的监管框架下,其言外之意是中国的银行是亚洲最糟糕的,让大家离它们远一点。高盛自身并未远离。他们参与挤进了工商银行的改制过程。工商银行上市之后,高盛获得了 120 亿美金的收益。
在中国,对高盛怀有强烈不满情绪的人当中,陈九霖恐怕是最为突出的。2003 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了,当时中航油进行了做多操作并小赚了几百万美金。到了 2004 年,中航油开始做空,而高盛却开始唱多,还预测石油价格将会达到 200 美元。高盛的大宗交易部门里的杰瑞,是中航油最大的对手盘之一。最终,中航油遭受了惨重的损失。高盛开始与日本三井联手,对中航油施加压力,要求其还钱。中航油亏损了 5.5 亿美元,最终不得不退出市场。陈九霖也因此锒铛入狱。
高盛热衷于与中国企业进行对赌。深南电、太子奶以及中国远洋等企业都曾与高盛有过交锋。结果无一例外,都是高盛获利后离去。到了 2023 年 7 月,高盛再度看空中国的银行业,发布了《测试不可能三角》这一系列报告,称在被其覆盖的 12 家银行中,有 61%的资产与地方债相关,对中国国有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派息水平之间的平衡能力提出了质疑。工行、建行等跌幅超过3%,千亿市值蒸发。
2025 年已至,DeepSeek 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形机器人迅速崛起,成为带动中国产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力量,中国开始进入高科技崛起的新时代。在大家齐心协力之时,高盛又使出了惯用的手段。这一次他们迫不及待,在一周时间内进行诱多和杀空的操作,使得整个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资本陷入迷茫和恐慌的境地。高盛的用心可谓是众所周知。如今在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竞争进程里,已然进入了中美竞赛的时期。在这中国高科技弯道超车崛起的关键节点上,它企图打击中国的资本和产业信心,拖延中国的发展速度,为美国争取时间。
白宫的贸易保护行为如同明牌般显眼。而高盛却像是在暗中射出杀人诛心的暗箭。它凭借着华尔街投行的那道光环,凭借着全球信誉的背书以及资产定价权体系,对资本市场的神经进行挑拨。外资通常以高盛为首,他们先发布报告,其交易部门会同时采取行动。在经过一段时间所谓的预言得到验证之后,他们开始反过来做对手盘,悄无声息地将对手消灭。而他们的报告被包装成了仿佛具有上帝之眼,成为了拯救他人的清醒剂。
高盛的把戏之所以能够持续上演,关键还是信息不对称。高盛的研究部门看似与交易部门构建了防火墙,实则这防火墙只是做给外人看的。尤其其核心交易部门设在中国之外,而研究部门报告是全球共享的。如此一来,它们的联动对中国投资者而言堪称降维打击,甚至还会带动其他外资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和产业链形成围猎之势。
高盛的阴谋持续多年,其反复玩弄导致资本市场形成情绪阴影。同时,监管对他们的跨境监管存在盲区,尤其是中国研究部门与高盛部署在中国之外的交易部门之间的监管鸿沟。在舆论和资本的双重发酵下,他们的行为使得中国资本市场难以走出多年共谋的阴影,以致中国本土研究的定价权难以形成,甚至让本土定价权变得极度不自信。
高盛的行为给中国资本市场敲响了警钟。在中国式现代化改革的进程里,中国资产的定价权不能被高盛为首的外资所掌控。中国投行已经经历了数年的全球化,那些通过并购获得的国际投行,不能仅仅成为中国投行在海外的办事机构,而应该共同发展,提升中国投行在资本市场的定价权,构建起中国的定价体系。老百姓面对高盛的阴谋,也许会说,高盛的心思就如同司马昭之心一样,是路人都能知晓的。 老百姓也许会说,面对高盛的阴谋,高盛的心思就像司马昭那样,是路人皆知的。 也许老百姓会说,面对高盛的阴谋,高盛的心思就跟司马昭之心一样,路人都能明白。 也许老百姓面对高盛的阴谋会说,高盛的心思就如同司马昭之心,大家都能看得出来。 也许老百姓在面对高盛的阴谋时会说,高盛的心思就像司马昭之心,路人都知晓。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