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谭伦 北京报道
在汹涌奔涌的 AI 浪潮之下,2025 年全球科技产业的走向将会是怎样的呢?通信业率先给出了答案。
3 月 3 日,2025 年的全球移动通信大会(即“MW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按计划举办了。这一大会是观察全球通信业趋势走向的主要风向标。本届 MWC 的主题是“融合、连接、创造”,它已经暗示出了当前的风潮所在。大模型以 GPT 为代表诞生后的第三年,“AI 与通信业融合”已成为业内的共同认识。电信运营商在积极布局 AI,网络设备商也在积极布局 AI,下游终端厂商同样在积极布局 AI。他们有的与 AI 企业合作开发应用,有的则通过其他方式,目的都是尽快找到新的盈利模式。
同时,通信业的主要使命是“连接”,其演进之路一直在持续。全球 5G 以中国为代表进入商用部署成熟期,5G - A 正在深化,6G 技术的前瞻预研也已临近,成为各国争抢布局的热点。近两年,在卫星互联网与 AI 能力的加持下,这一趋势正在加速,有望大幅拓展全球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能力边界。
融合与连接,并且创造新的应用生态,这样就打通了全球通信业在获取商业回报方面的最后一个闭环。在本届 MWC 上体现出来的是,在传导的末梢即终端产品上,无论是 PC、智能手机还是智能眼镜,都在提供更强的算力,都在搭载生成式 AI 大模型,都在支持如影像算法、语音和图片识别、人机交互等在内的更多 AI 使用场景,这些都正在成为终端产业的新形态。
IDC 中国助理研究总监崔凯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指出,本届 MWC 向全球展现了通信行业“连接即智能”的繁荣景象。网络架构实现了 AI 化,通信能力得到了延伸,应用生态更是百花齐放。通信业正在经历一场从未有过的范式转变。面向未来,技术融合的深度在不断拓展,技术融合的广度也在不断拓展。在这场变革里,既有技术的竞争,也有生态的协同。通信行业的从业者应当积极地去拥抱这种变革,提前布局 AI 赛道、5G - A 赛道以及 6G 赛道,进一步深化跨界之间的合作,一起去打造万物都能智能互联的智能未来。
5G+AI重构通信边界
移动通信业关注的核心议题是通信网络,它仍是每届 MWC 的“主菜”。在本届大会上,主办方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发布了《2025 年移动经济报告》。该报告指出,到 2024 年年底,全球 5G 连接数将突破 20 亿。预计在 2028 年,5G 将超越 4G 成为主流技术。并且到 2030 年,5G 将占移动连接总数的 57%。
此前几届的情况有所不同。如今,随着成本更低的 AI 大模型投入商用,5G 网络正在与 AI 加速融合。这一趋势在本届大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全球运营商在承建基础网络方面,记者注意到,这类企业普遍会运用 AI 来优化网络运维以及提升用户体验。例如,中国移动提供了全球算力网络资源以及企业级的解决方案;韩国 SK 海力士着重展示了 AI 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沃达丰和西班牙电信与高通展开合作,展示了支持智能流量管理和边缘计算应用的开放式 RAN 技术。
IDC 在此次 MWC 的观察研报里提到,网络正在逐步地演进成为“AI 原生”的系统。智能不再仅仅是外置的工具,而是深深地根植于网络内部的一种能力。未来的通信网络将会拥有意图识别的能力,也会具备实时推理的能力,还会实现自主进化的能力,从而达成从“人适应网络”到“网络适应人”的这种范式的转变。Omdia 电信战略首席分析师杨光向记者表达,AI 具有赋能作用,这使得通信网络正从传统的“管道”功能进行升级,进而能够承担更多的角色。
在此背景之下,全产业链的跟进在此次 MWC 中展现得较为明显。运营商的主要供应方是设备商,设备商向来是 MWC 的主角,并且融合 AI 也是其今年展示的重点。例如,华为发布了以 AI 为核心的 5G - A 网络解决方案,从而大幅提升了网络管理的效率;爱立信推出了 130 种能够支持灵活组网的无线产品,以此加速了电信网络向云原生架构的转型。
终端厂商的 AI 趋势较为明朗。智能手机在通过端侧 AI 与网络融合,意图成为无处不在的智能体;汽车也在通过端侧 AI 与网络融合,意图成为无处不在的智能体;可穿戴设备同样在通过端侧 AI 与网络融合,意图成为无处不在的智能体。例如小米带来的 SU7 Ultra 智能汽车亮相,展现出“人车家一体”的全智能化趋势;荣耀展示了搭载 AI 大模型的 Magic 7 系列手机。
中国移动联合产业方发布的《AI+通信业务白皮书》针对此指出,AI 对通信业务进行了重塑,并且赋予了音视频通话、短信、彩铃等传统业务升级的能力。在这同时,AI 正在促使终端朝着形态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让终端的功能实现智能化升级,还使终端的服务达到个性化提升的效果。
IDC 全球及中国副总裁王吉平面对这一融合发展大势表示,今年的 MWC 把全球各科技厂商汇聚在了一起。在 AI 浪潮的带动作用下,传统终端设备以及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自动驾驶都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AI 正在加速终端设备的进化,这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新趋势。GSMA 会长葛瑞德在本届 MWC 上也发出呼吁,行业应当充分运用 AI 的潜力,以此来促进创新和发展。
中国企业凸显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依然是本届MWC上出彩的“头牌”。记者进行了不完全统计,本次大会上有企业参展。这些企业约有 2700 家来自全球,其中 344 家是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包括三大运营商、华为、中兴通讯、联想、小米、科大讯飞等。这些中国企业带来了最新的产品解决方案,还有最新旗舰手机以及 AR 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可穿戴终端产品。
三大运营商作为产业链的领军者,是中国通信业的头部力量。在本次 MWC 上,它们依然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全球运营商聚焦于 AI 场景化落地,而三大运营商则更多地聚焦于以 AI 与 5G - A 融合为核心,以此来推动算力网络和行业的智能化。
中国移动提出了“AI+”行动计划,将自身定位为“AI+基础设施提供者”“AI+场景应用汇聚者”“AI+技术算法驱动者”“AI+智能生态构建者”,重点展示了全球算力网络资源以及企业级解决方案;中国电信展示了业界首个基于 800G 的广域智算中心互联网络,促使 AI 与无线接入网络实现了深度融合,同时,中国电信推出了“息壤”和“天衍”两大平台,其中“天衍”被升级为全球首个超量融合云平台,能够支持更高效的 AI 部署和算力调度;中国联通发布了首款自研的 AI 文创终端“通通 AI”智慧终端。
中国的设备及终端厂商更为注重技术融合所带来的乘数效应,他们把 5G - A 与 AI 的协同当作核心变量,并且从单一的产品输出转变为构建生态。例如,华为首次将 5G - A 与 AI 进行全栈结合,借助数字孪生站点来实现网络资源的智能调度。华为高级副总裁李鹏在大会上指出,AI 使得运营商的排障效率提升了 30%。同时,AI 还将推动运营商的商业模式从“流量经营”转变为“体验经营”。
中兴通讯在本届 MWC 上宣布,将整合 Google Gemini 以及字节的豆包等全球大模型,以此来构建多模态 AI 交互体系;浩鲸科技宣布与 Alipay+展开联合,推动拉美和东南亚的数字化转型,该转型覆盖了超过 18 亿的终端用户。
中国终端厂商与 C 端用户的接触更为直接,在 AI 生态化战略方面也更为坚决。小米借着 SU7 Ultra 的发布及展示,意在冲击豪华汽车市场,在本届 MWC 上强化了“人车家”生态品牌价值;星纪魅族携 Flyme AIOS 生态出海,据悉,其智能眼镜 StarV Air2 的全球市占率达到了 41.5%。其背后反映出中国市场具有庞大的潜力。IDC 研究表明,预计在 2025 年,中国市场的智能眼镜出货量将会达到大约 270 万台,并且同比增长约 100%。
此外,本届 MWC 的最大亮点是中国人形机器人厂商。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 G1 首次出现在会场中,四足机器人 Go2 也在会场亮相。中兴与天链合作的“Tina”凭借 71 个自由度,能够实现自然对话、主动邀约拍照等拟人化交互。这背后依靠的是 5G 网络的低时延保障以及边缘算力的实时调度。
6G主导权成竞争焦点
AI推动了网络连接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使后 5G 时代竞争与合作的必要性更加明显。在本届 MWC 中,这种态势在对 6G 议题的探讨方面得以展现。
本届 MWC 上,众多国际厂商展示了早期 6G 原型。爱立信带来了 6G 太赫兹原型机。诺基亚发布了时延比 5G 低 10 倍的 6G 子网设备。高通推出了为 6G 终端侧 AI 提供基础的 X85 5G 调制解调器。英伟达推出了全球首款融合 AI 与 6G 通信技术的终端芯片组 Rubin G100,实测峰值速率较 5G 芯片提升 200 倍。
中国企业方面,中国移动推出了“6G 天地一体泛在连接”的沙盘,此沙盘受到了关注;中信科移动首次展出了二代“基于全息超表面的新型天线阵列”,这推动了 6G 高频段通信的实用化进程。
IDC 指出了这一点,这表明行业正在加快步伐迈入 6G 的“标准前竞赛”阶段。当前,中美欧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分别组建了 6G 推进组织,他们都期望在标准制定过程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可以看出,6G 不单单是技术方面的竞赛,更是产业生态以及标准主导权的一场争夺。
杨光认为,由于官方政策导向以及产业自身的努力,中国在 6G 方面的投入起步较早。并且,5G - A 实现了规模化部署。由此可以说,产业基础是十分扎实的。从整体情况来看,在 2020 年到 2024 年 6 月这段时间里,中国 6G 专利申请的数量一直保持着全球第一的位置。同时,中国 6G 专利申请中发明申请所占的比例达到了 89.9%,在 6G 发明创新方面具备明显的优势。
2024 年 9 月,在关键的标准化领域。中国移动代表担任了主报告人。3GPP 首个 6G 标准项目获得通过。这直接提升了中国企业在 6G 领域的产业话语权。本届 MWC 期间,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对外进行了公布最新进展的动作。他称,当下,中国移动已经在低轨卫星以及太赫兹通信等 6G 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了 135 项专利的布局。并且,在 2025 年,将会启动原型系统的外场测试。
更为利好的是,202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同时,要培育 6G 等未来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我国此前将 6G 技术列为前瞻布局的重点领域。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前瞻布局 6G 网络技术储备。在《“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大 6G 研发支持力度。
电信分析师周桂军称,在本届 MWC 中,6G 从技术预研迈向了标准化与生态构建的关键阶段。全球厂商纷纷展示高频段通信、AI 融合、网络自治等核心技术。中国厂商凭借全栈创新以及专利积累,正在从“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IDC 研报表明,在朝着 6G 前进的过程里,标准以及技术的主导权会成为竞争的重点所在。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超宽带太赫兹通信、智能反射表面(RIS)、AI 原生空口等处于前沿的技术取得突破,就会对各个参与方在 6G 标准里的话语权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预见,各国的科研机构将会在 ITU 和 3GPP 的框架之下展开合作,以此推动统一的标准。另外,不能排除会出现区域性的技术联盟,这些联盟会优先发展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技术标准。在地缘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联盟之间的合作来确保标准能够协同统一,防止通信产业生态出现碎片化的情况。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