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7 日在重庆高新区,安意法半导体有限公司的 8 英寸碳化硅晶圆制造厂总投资 230 亿元。该制造厂正式通线,这意味着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迈入了高端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3 月 5 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表明,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的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升,集成电路领域、人工智能领域、量子科技领域等都取得了新的成果。今年把“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作重点任务,着重强调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
多位代表委员持有这样的观点:集成电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它已经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其技术创新正在促使各个行业加快向智能化转型的步伐。
制度创新:资本活水浇灌产业沃土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于 3 月 6 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进行了透露。2024 年,我国的集成电路产量相较于上一年同比增长了 28.7%。同时,我国集成电路的出口额创出了历史新高,达到了 1.1 万亿元。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产品都装上了“中国芯”。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表明,2024 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额达到了 5.3 万亿元。此销售额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 21.5%。并且,在全球市场中,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占比首次突破了 10%。
这一成就得益于政策创新与资本市场的双重赋能。
全国政协委员邓中翰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表示,国家政策给予了支持,特别是科创板得以设立,这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
2018 年 11 月,做出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决定。这一决定开启了资本市场重大制度改革的序幕,同时也为集成电路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本“活水”。
上海证券交易所披露,到 2025 年初时,有 116 家半导体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了。它们的 IPO 融资总额为 2989 亿元,在 A 股半导体企业 IPO 融资额中占比超过八成。这些上市企业涵盖了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IP 等全链条的各个环节。
芯原股份已经完成了登陆纳斯达克的路演,然而,由于看好 A 股资本市场的改革创新,最终我们做出了回归的选择。芯原股份董事长戴伟民表示,自 2020 年登陆科创板之后,公司获得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从而加速了技术研发和创新发展的步伐。
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产业生态日益完整,产品从低端逐渐迈向了高端。全国政协委员、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御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从产业链方面来看,中国集成电路实现了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测以及 EDA 软件的全生态链布局。
科创板展现出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新面貌。然而,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还远远没有结束,资本市场制度的创新也仍在持续推进。
科技制造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本,且回收周期较长。集成电路、半导体显示等领域目前的融资模式无法满足其需求。全国人大代表,TCL 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建议对融资环境进行优化,以便为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争取到更多的资本支持。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于 3 月 6 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明,证监会会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这一原则坚持下去,将目光聚焦在科技创新活跃且能体现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领域,把“绿色通道”以及未盈利企业上市等制度运用好,稳妥地推行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等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制度,从而更精准地对优质科技企业的发行上市给予支持。
主体创新:民企力量激活产业动能
上海张江汇聚了众多集成电路产业优势企业。这里的“中国硅谷”称号当之无愧。
戴伟民在这儿扎根了 24 年。他见证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民营企业,在政策东风的吹拂下蓬勃发展。民营企业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力量,它们凭借灵活的机制和创新活力,给集成电路行业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能。
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联盟的数据表明,在该区域内,民企在设计专利方面贡献了 78%,在封测产能方面贡献了 65%,并且形成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它在推动科技突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产业升级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这样说道。
统计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贡献出了 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激活数据要素,释放民营企业的活力,筑牢技术根基。”邓中翰提出建议,要优化人才评价体系,把在民营企业中做出科技贡献的人才纳入到院士评选的范围当中,以此来吸引顶尖人才投身到产业的一线。
民企积极进行锐意创新,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多个地方,集成电路产业的布局正在加速推进。北京提出要在 2025 年促使重点项目的产能提升 30%;广东计划投入 500 亿元来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的第三极;辽宁规划建设了规模达 2000 亿元的产业园……
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称,他是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也是南通大学教授。他将去年前往南通海门、苏锡通园区等地方开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专项调研所得的成果带到了大会。他建议聚焦封测延链补链这一方面,以打造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节点城市。
生态创新:与AI共创产业新图景
去年底开始后,科创板芯片设计公司泰凌微变得愈发忙碌起来。在其研发办公室里,有百余名研发人员在轮班工作,他们进行着各种参数的验证以及性能的测试。
AI 技术出现爆发态势,这为集成电路产业开辟了新的赛道。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表明,在 2030 年,全球 AI 芯片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 5800 亿美元,并且年复合增长率为 45%。
DeepSeek 大模型使得企业和社会数智化的门槛大幅降低。随着 AI 应用落地的速度加快,集成电路产业的周期性困境有希望被打破,并且能够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地增长。泰凌微董事长王维航认为,AI 大模型正在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其中一个最强劲的驱动力。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将会迎来一个原始创新的时期。
全国政协委员郭御风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爆发阶段,这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了机遇。国产 AI 大模型在训练和推理过程中,对算力的需求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态势。这种需求的增长,对国产通算处理器芯片以及智算处理器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芯片不但需要具备更强的算力,还需要更加了解产业,以便能够更好地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郭御风这样说道。
国内在 AI 相关领域已经涌现出一批集成电路公司。在算力核心 GPU 芯片领域,海光信息已经崭露头角。在算力核心 GPU 芯片领域,华为昇腾也已经崭露头角。
全国政协委员姚力军说,他正将目光聚焦在 AI 算法、芯片设计、先进封装等关键领域。他加大了对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构建了先进算力基础设施,以此助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发展。振兴国产集成电路行业,打造世界一流的“中国芯”,这是他的夙愿,并且也是他在全国两会上建言献策的重点。
邓中翰称,中星微会一直深入钻研人工智能芯片等国家的重要研发工作。中星微将推动 SVAC 国标迈向国际舞台,为智能感知、智慧城市等场景能够得以落地提供助力。同时,中星微也会为国家在高水平科技方面实现自立自强以及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张毅是全国政协委员,也是金杜律师事务所的高级合伙人。他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算法架构以及 AI 应用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动能。AI 给中国芯片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突破的空间,并且中国应当在量子芯片、新的计算架构等方面加强前瞻性的布局。
中国在高端芯片领域实际上存在着短板。邓中翰提出,应当将中国统一大市场以及工业门类齐全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新兴领域努力寻求芯片研发方面的突破,同时制定开源的标准化生态,以此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在这场关乎未来的产业变革里,制度创新、主体活力以及生态重构这三重奏,正在谱写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篇章。就如同邓中翰所说的那样,当资本的活水、民企的活力与技术的根基进行深度的交融之时,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必然会全力地运转起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