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梦旖/文 仲春时节的深圳,万物生长。
3 月 11 日,有与会人士告知记者,深圳市政府的有关部门把乐聚机器人、逐际动力、优必选科技、众擎机器人、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具身智能领域的相关单位代表召集到一起,在南山区深圳湾科技生态园举办了一场座谈会。
上述与会人士称,深圳市政府期望借助调研以及座谈等形式,将精力集中于了解深圳机器人企业当下的实际需求这一方面,同时向企业给予相应的资源与帮助。
记者从深圳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处获悉,接下来,深圳国资国企会走访初创企业,这些企业涵盖人工智能领域等。走访的初创企业数量不少于 10000 家,推进至立项尽调阶段的企业不少于 1000 家,并且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领域的科创企业提供创投资金支持,资金不少于 100 亿元。
最近机器人非常火爆。各路人员都在踊跃地与相关企业进行联络。企业中负责对外事务的人员常常忙得抽不出时间来回复信息。以往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现在要是有重要的事情,我都会直接与职务更高的负责人进行沟通。一位深圳国资创投机构子基金直投项目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与机器人独角兽企业备受瞩目相比,大疆、比亚迪、腾讯等深圳的大厂在机器人研发方面的实力被大大低估了。然而实际上,这些大企业都拥有业内顶尖的机器人研发技术团队,它们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想象空间。
“大脑”
“春晚”的机器人扭秧歌使得杭州的宇树科技受到关注并变得火热。然而,深圳的机器人企业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构建起了供应链的“生态圈”。近期,优必选、智平方、星尘智能、戴盟机器人、帕西尼感知科技、乐聚机器人、数字华夏、众擎机器人、逐际动力、大象机器人、大族机器人、迈步机器人、肯綮科技这 13 家企业具有代表性,它们被业内称为深圳机器人圈的“十三太保”。春节过后,深圳的机器人企业陆续推出了最新产品并进行展示炫技。例如,众擎机器人做出了“完美前空翻”;逐际动力的双足机器人 P1 在深圳公园的野生石路、碎石斜坡、草坡、沟渠等多种复杂地形上完成了高动态的徒步测试等。
政策密集落地了,这给深圳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3 月 11 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联合相关部门制定并印发了《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 - 2026)》,目的是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且这些“耐心资本”主要投向人工智能等领域;3 月 10 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该措施表示会组织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旗舰项目和重大专项,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安排一批攻关任务,同时创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对于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财政会按规定分别给予最高 5000 万元、1000 万元的资金支持;3 月 8 日,深圳国资委宣布,要筹设规模不少于 500 亿元的国资基金,将其投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尖端科技领域,此国资基金是上述投资领域到目前为止公开披露的单支资金规模最大的地方国资基金;3 月 3 日,深圳政府发布了《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 - 2027 年)》,全面对深圳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路线图进行了部署。
热度在资本市场中传递。眼下,深圳的机器人独角兽正陆续公布最新一轮融资情况:3 月 6 日,逐际动力公布完成了 A+轮融资,半年时间累计完成 5 亿元 A 轮系列融资;智平方公布完成了新一轮超过亿元的 Pre A+轮融资,从 2025 年开年以来,智平方在两个月内已经迅速完成了两轮数亿元的融资。
3 月 12 日,深圳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的相关业务负责人称,作为逐际动力、智平方等的早期投资人,机器人产业是深圳“20 + 8”产业集群政策中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到目前为止,该基金已投资近 90 个机器人项目,业务包含本体以及上下游技术,像控制、导航、末端执行器等。
目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秀肌肉”的状况。要使具身智能真正达成 AGI(通用人工智能),“智慧大脑”起码还需要 5 年的时间去前行。一位美元基金合伙人向记者透露,现阶段,多数机器人产品的构造是以“本体+遥控器”为主。目前,不少机器人企业都聘请了专门的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每天在深圳工厂里“手把手”地重复训练机器人,让机器人模仿学习人类的行为,像倒水、穿线、抓握物品等动作。部分技术还停留在“演示级”,而没有达到“工业级”。
上述美元基金合伙人向记者表明,机器人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大脑”模型的不同。如今已有头部厂商着手自主研发“大脑+小脑”的融合模型,并且人形机器人的“本体”并不具有很高的价值。优必选、宇树科技最初的业务是进行机器人零部件的生产研发。当时市场处于早期阶段,企业几乎没有存量销售的空间。然而,当给这些零部件加装上“本体”后,机器人整机的销售效果变得更好。但目前市场的购买能力依然有限,真正实现商业化落地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目前,深圳南山区的银河通用机器人在做“大脑”大模型算法研发,腾讯也在做“大脑”大模型算法研发。大多数企业会选择代工的方式来满足机器人产品的“本体”需求。他同时认为,天淮科技研发的“大脑”模型比较有行业代表性,其自研的“星智 001 大脑”控制器已经与智元机器人的产品对接上了。
3 月 10 日,智元机器人发布了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即智元启元大模型。此模型能让机器人借助人类视频进行学习,从而完成小样本的快速泛化。并且,该模型已成功部署到智元的多款机器人本体上。3 月 11 日,智元的创始人彭志辉宣告。智元的最新款人形机器人“灵犀 X2”已经开始运行。它不但能够踩滑板车,能够玩平衡车,还能够骑自行车。并且它可以完成“针穿葡萄”等技能。其本体能够装配包含灵巧手在内的各种末端,同时具备精细操作的能力。
记者从深圳国资基金直投业务负责人那里得知,智元机器人有三大事业部,其中“灵犀”产品线在近日于深圳成立了。“灵犀”产品线将会为 C 端(消费)养老场景提供机器人产品。当下,在深圳的“灵犀”产品线,总裁一职由彭志辉暂时代理,一号位的人选还没有确定,正在进行招聘工作。
机器人公司若不做大模型,就不会有未来。倘若机器人缺乏智能化且没有作业能力,那它就只是一个硬件,能够做的事情也极为有限。3 月 10 日,智元合伙人姚卯青公开表明,在未来 1 至 2 年的时间里,人形机器人可以在局部的工业场景中实现应用落地。机器人走进家庭大概还需要 5 年左右的时间。而要让机器人具备像人一样的通用能力(AGI),则需要 5 至 10 年的时间。
“灵巧手”
为了降低成本、提升质量,越来越多的本体厂商有自主研发“触手”“灵巧手”的意向。如今市面上的灵巧手价格已经降低了不少,通常每只在 3 万元左右,然而与本体适配之后的使用效果并不一定都能让人满意。上述直投业务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机器人的本体厂商与“灵巧手”厂商有合作,同时也与触觉传感器厂商有合作。不过,部分本体厂商已经开始在企业内部自行研发“灵巧手”以及电机等零部件。
他认为,在深圳的相关机器人企业里,优必选和戴盟机器人选择自研“灵巧手”,以此达到本体机器人的最佳性能状态。同时,帕西尼感知科技和兆威机电在“灵巧手”领域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与竞争力,它们的业务模式是向机器人本体厂商提供代工或采购服务。
一是在产生数据之后进行学习,先分别建立多个用于不同操作的小模型,比如开盖有一个小模型,拧螺丝又有一个小模型等;二是依靠数据来驱动,如同人学习技能一样,类似于马斯克机器人所采用的“端到端”神经网络,并且甚至不一定需要完整的模型。3 月 12 日,戴盟机器人的相关业务负责人告知记者,在操作模型训练这一领域,戴盟机器人积累了一套经验。此经验表明,既要重视数据集的规模大小,又要着重关注怎样去收集高质量的数据,尤其是在触觉感知方面的数据。因为触觉感知数据对于机器人利用手去完成灵巧操作任务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当下,戴盟机器人正结合硬件本体来推动机器人灵巧操作的商业化落地进程。
3 月初,深圳地铁岗厦北枢纽站迎来了一位“硬核”的机器人安检员。它一出场,就引起了不少乘客的好奇与关注。实际上,它是深圳帕西尼感知科技自研的安检机器人。这款安检机器人搭载了近 2000 颗高精度多维触觉传感单元,并且结合了 800 万像素的 AI 手眼相机,在识别、抓取、旋转等手眼协同精细操作领域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3 月 12 日,帕西尼感知科技的相关业务负责人告知记者,在深圳地铁安检场景进行实际测试时,这款 TORA-ONE 机器人能够自动辨别出乘客是否携带有背包、行李物品以及液体。基于此,它可以实施安检分流工作,即对携带行李的乘客提示需过机安检,对携带液体的乘客提示需检测液体。
实际上,做好一只“灵巧手”所需要投入的资源以及成本,并不比研发一个本体少。在算法持续进行迭代的时候,像触觉传感器这样的硬件也需要同步进行调整。我得知,已经有处于领先地位的本体厂商改变了之前自行研发“灵巧手”的路线,重新回归到专注于本体的研发生产上。3 月 13 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客座教授郑磊告知记者,倘若厂商仅仅研发“灵巧手”,却不进行触觉与算法的自主研发,那么就很难达成整机各环节的协作统一。当下,腾讯以及大疆等大厂的机器人团队在研发“灵巧手”的过程中,一般会采用三人一组或者多人合作的紧密协作方式,以此来保证整机各部分能够协同优化。
兴业证券最新进行了测算,在中性假设的情况下,到 2035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市场容量能够达到 743.8 万只,与之对应的市场规模大约是 967 亿元。
“能工作”
智平方的创始人是从鹏行(小鹏汽车旗下机器人团队鹏行智能)出来的,众擎的创始人也是从鹏行出来的。这位直投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从产品商业落地的角度来讲,现阶段的整机厂商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摸索过程。同时,炒菜机器人和大模型智慧解决方案等“落地场景”,虽然概念不是很“性感”,但已经率先实现了高利润收益。
3 月 12 日,智平方的相关业务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智平方的核心产品为 Alpha Bot 系列机器人。该机器人搭载了自研的 AI2R Brain 大模型,凭借轮式底盘以及折叠机械臂等模块化设计,在部分场景具备操作任意对象的能力。比如,它能够在汽车产线中完成预装配、精密零部件分拣等难度较高的任务,从而展现出对非结构化场景的强大适应性。
任何国家的科学家若要进行具身智能方面的研究,就必须前往中国,不然其技术很难从实验室中走出。人形机器人一定要从“能跑能跳”这一状态转变为“能工作”,具备泛化的智能操作能力,这才是下一代机器人竞争的核心所在。智平方的创始人郭彦东近期公开表明,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正成为行业的一个重要分界点。他还预测,人形机器人进入消费端的“iPhone 时刻”,还需要经过 5 到 7 年的时间来进行沉淀。
机器人的“工作能力”与核心零部件的水平存在关联。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关节属于核心零部件。在整机硬件成本方面,关节占比超过六成至七成。目前,人形机器人领域存在行星方案、谐波方案和行星直线推杆这三种技术路线。众擎的创始人赵同阳近期公开表明,该公司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两三家拥有上述三大类型关节知识产权的企业。众擎机器人能够完成奔跑等具有爆发力或者显得优雅的动作,这都与该公司在关节构造方面的核心积累有着紧密的关联。
事实上,“不够酷”听起来虽如此,但炒菜机器人这类定位明确的应用场景机器人已率先获得较高盈利。例如,在深圳有一家专门为连锁品牌提供标准化餐饮出品的炒菜机器人企业“不停科技”,去年一年其净利润相当可观,并且湘菜、粤菜等全国连锁餐饮企业也是它的客户。上述直投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明,炒菜机器人已成为连锁餐饮品牌愿意接受的一种场景落地形式。
3 月 12 日,不停科技的创始人陈锐向记者透露,规模化始终是让餐饮企业感到困扰的难题。不停科技研发的生成式 AI 算法,一方面能够生成菜谱和烹饪程序;另一方面,还可以凭借多维传感技术,实现全自动且精准地调控温度与调味。同时,它还搭配了自动清洗、出菜以及智能语音等 6A 自动化功能,以此来确保食材能够得到精准的加热和调味。过去四年,不停科技的数字厨房技术已经落地。它在全球 24 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成功。此技术覆盖了多元场景,包括连锁餐厅、超市、酒店和航空餐饮等。
机器人要在复杂且多变的环境里做出自主决策并执行任务。当下国内机器人的算法模型在泛化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很难同时去适应各种各样的场景。部分企业为了去追求政策补贴,会优先开发“展示性”的功能,而不是去解决实际的工业痛点。郑磊觉得,具身智能机器人在 B 端的应用场景,像是工业和医疗等领域,已经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然而,在 C 端的应用场景,例如家庭服务等方面,其商业化落地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4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