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小米2024年财报分析:股价上涨347%,但汽车业务亏损62亿元

分化到各项业务上,摘取几项关键数据可供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财报发布之前,小米在当日的股价收于 57.65 元。与去年年报发布日(2024 年 3 月 19 日)相比,股价上涨了大约 347%。

眼下,小米的估值逻辑,或许真的需要被重构。

多点开花

对于 2024 年的年报,很多人所关心的问题是,小米汽车是否为雷军赚到了钱?

在现阶段,答案是否定的。从财报来看,2024 年,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经调整后净亏损 62 亿元。全年交付量为 136854 台,由此可知,小米去年每辆 SU7 亏损约 4.53 万元。

考虑到小米 SU7 是首代车型,需要承担高额技术预研费用。同时,小米汽车的自建工厂,在成本核算中要加入厂房设备的折旧与摊销。所以,这个亏损是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的。

而在智能汽车业务中,有两处细节很值得注意:

小米汽车的亏损呈现出收窄的态势。从各季度进行拆分可以看出,其亏损由第二季度的 18 亿元降低到了第四季度的 7 亿元。在这期间,毛利率从 14.7%提升到了 20.4%。笔者认为,在理想状况下,小米的智能汽车业务在今年下半年有实现盈利的可能。

其次,汽车业务季度亏损 7 亿元。小米集团第四季度的净利润为 83.16 亿元。该净利润同比增长 69.4%。此净利润远高于此前预估的 52.2 亿元。

图片

在智能汽车业务处于必定亏损的阶段时,小米的传统业务给前者构筑了一条坚固的护城河。财报表明,2024 年四季度小米集团的“手机×AIoT”分部收入达到 923 亿元,并且同比增长了 26.1%。

同时,其毛利率环比提升了 0.3 个百分点,达到了 12%。智能手机的毛利率表现相较于其他业务仍在承压。在三季度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卢伟冰曾指出,三季度的毛利率为 11.7%且已触底。随着上游元器件价格逐渐平稳,未来小米的手机业务在毛利率方面有望逐步好转。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小米手机在“高端化”方面的布局得以兑现。财报表明,2024 年全年,小米手机的平均销售单价为 1138.2 元,并且同比增长了 5.2%。

小米 15 系列在第四季度发布。在这一期间,智能手机的 ASP 达到了 1202.4 元。这一数值创下了小米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图片

小米 15 Ultra 发布后,今年一季度这个数字可能会继续上升。据小米所公布的信息,3 月 3 日中国市场正式开售当日,小米 15 Ultra 的销量相较于上一代同期增长了 50%以上,在海外市场预售阶段,其销量比上一代同期增长超过了 100%。

在 IoT 及生活消费品业务领域,大家电的表现令人惊喜。从财报中可以看出,2024 年小米空调产品的出货量超过了 680 万台,其同比增速超过了 50%。小米冰箱产品的出货量超过了 270 万台,同比增速超过了 30%。小米洗衣机产品的出货量超过了 190 万台,同比增速超过了 45%。

这些产品关注度相对较低。在第四季度,它们的总收入占比为 22.5%。并且,它们贡献的毛利润超过了智能手机。

另外,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里,卢伟冰有提及。他说 2025 年小米大家电迈入“出海元年”。并且,还要花费 5 年时间开设 1 万家小米之家。同时,他希望能用 3 至 4 年时间把小米国际收入再次翻倍。

“人间清醒”

在各类公开场合里,雷军不会回避去谈论有关“顺势而为”的商业哲学。并且,对于大众而言,更直接些的说法或许是“追赶潮流”。

雷军和高管团队与一般互联网大厂不同,他们在身处风口时展现出了很强的战略定力,特别是在 2024 年自家业务全线传来捷报的时候。

比如小米在“每年提高1个点”上的判断。

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里,卢伟冰提及在 2024 年,智能手机(中国)市场的品牌间,市占率差距较为接近。它们各自处于 14%到 18%这个范围,彼此之间的差距并非特别大。

这不是一个正常且成熟的数字。理论层面而言,行业的前三名能够占据整个市场 70%以上的份额。当下,整个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处于不稳定状态。预计到 2025 年,将会是手机品牌走向分化的一年。卢伟冰如此说道。

回顾智能手机行业的历史,“三强吃下七成市场”这一情况的确是行业的常态。例如在最为动荡的 2019 年和 2020 年这两年。当时正处于 4G 到 5G 的交替时期,各厂商之间的竞争有胜有负,但都维持着“三七法则”的局面。

小米根据市场格局的变化,提出了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每年将市占率提高 1 个点”。

2023 年第四季度起,小米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 5 个季度呈上升态势。在这种上升的势头之下,小米依然决定稳扎稳打。

小米在汽车业务方面的布局较为克制。从财报可知,2024 年小米集团的研发支出为 241 亿元,且同比增长了 25.9%。预计 2025 年其研发投入将达到 300 亿元。

2021 年宣布造车后,小米的研发费用从那时起基本都在逐年提升,且涨幅约为 25%,这使得运营费用一直能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小米在整体资本开支方面,秉持着“该省省、该花花”的原则。

小米或许是在智能汽车和手机领域尝到了自营工厂的甜头,其智能家电工厂也在加紧建设。据悉,这座位于武汉新城的工厂将会在今年下半年完成交付,并且一期项目会将重点放在空调品类上。

图片

注:博主为小米集团大家电部总经理

这意味着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即将完成从下游到上游的生态闭环。

各品类自营工厂能够为“人车家”提供底层硬件的深度适配,这是一方面。仅规模化降本这一项优势,就能够让行业内的竞对们感到头痛。

在靠代工厂生产的那个时代,小米仅仅是通过供应链整合这一方式,就把众多“友商”给劝退了。

小米的拐点在何处?

走过 2024 年,若要用一句话来概述雷军的心情,那大概是这样的:他甚至都不知道该以何种方式去输掉。

从去年二季度起,“小米史上最强财报”的这个头衔逐季被刷新了。智能汽车业务突然有了惊人的发展。各项传统业务都在稳定地成长。“人车家全生态”的战略布局渐渐形成了。

以此推论,未来的小米集团将长期处于上升期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小米的增长曲线是否会出现拐点呢?又或者说,当前的小米是否存在隐忧呢?

目前而言,小米还不能够“躺平”。其中一个当下的挑战在于,AI 能力尚未被完全兑现。

OPPO、vivo、荣耀等厂商在今年都不约而同地将 AI 战略提升到“最高优先级”。而小米在这方面相对被动,澎湃 OS 2.0 正式版能够支撑系统级功能调度,它在去年年底才刚刚上线。

实际上,小米是国内最早倡导 AIoT 概念的厂商,并且是第一批参与大模型研发的手机厂商,其在 AI 方面的技术储备并不弱。2023 年 8 月时,小米 AI 实验室已分别使 13 亿和 60 亿参数的模型运行成功,去年 11 月完成了 MiLM2 的升级迭代。

现阶段,小米在智能手机方面,其 AI 能力多展现在高频场景下的功能类应用;在 IoT 产品方面,其 AI 能力也多展现在高频场景下的功能类应用。不过,基于 AI 的生态联动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当然,行业内的其他厂商们也普遍存在这一问题。

小米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智能手机×AIoT”基本盘在消费电子厂商中几乎是最强的,且没有与之相比的。这一基本盘一方面体现在家庭产品能实现全种类覆盖,另一方面体现在其拥有强大的用户基础。

财报表明,在 2024 年 12 月 31 日这个时间点,小米的 AIoT 平台所连接的 IoT 设备数量(其中不包含智能手机、平板以及笔记本电脑)达到了 9.04 亿;拥有 5 件及更多设备连接至 AIoT 平台的数量是 1830 万,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26.1%。

在这样的体量之下,如果小米能够拿出一个切实横跨“人车家”的系统级 AI 方案,那么对于友商而言会是一种降维式的打击。

卢伟冰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表示,今年小米有 300 亿研发费用,其中至少四分之一会投入到 AI 领域,这是一个值得振奋的消息。

小米的高增长是否会出现拐点,或许得看小米除了“成长性”之外,还能不能给 AI 带来更多的“确定性”。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01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