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诺思微系统张浩被捕事件:九年跨国科技博弈与国产射频滤波器发展困境

图片

2015 年,诺思微系统的联合创始人是张浩。他在这一年因“经济间谍罪”在美国被逮捕。此次逮捕事件揭开了一场持续长达九年的跨国科技方面的博弈。

这场争斗一直持续到 2024 年才实现和解。诺思微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代价,包括技术方面做出了让步,以及团队出现了流失的情况。

九年的波折展现出了国产射频滤波器存在的共性难题,其中包括技术追赶方面的问题以及专利陷阱的存在,还有 IDM 模式所具有的高门槛以及产业链协同方面的难题。

和解给行业带来了喘息的机会。然而,国际巨头已经将赌注押在了下一代技术上。国产替代仍然需要突破“后发者困境”。

以下为正文:

2015 年 5 月的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有一位身着深色夹克的中国学者。这位学者刚下飞机,就被拦下了。接着,几名便衣探员出示了证件,然后以“涉嫌经济间谍罪”为理由,将他带走了。

一个名字出现了,号称“男版孟晚舟”,他叫张浩,是天津大学教授,还是诺思微系统的联合创始人,同时也是全球射频滤波器领域的技术先锋。

[id_1801819890]

此后的诺思微,曾有客户终止合作的情况,国际市场份额也出现了暴跌;同时,它还经历了重振产线以及反诉专利的博弈过程。

2024 年 7 月,诺思微系统宣布与博通达成全面和解。外界看到的,一方面是双方撤回诉讼,另一方面是交叉许可专利。这不仅是一个结局,更是一段中国芯片企业的完整叙事,从技术突围到司法反制。

这份叙事背后包含着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射频厂商,能否从“被动挨打”的状态走入“正面抗衡”的状态?以及如何实现这样的转变?

01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孤勇者”

2011 年,在天津大学的一间普通实验室里。两位科学家张浩和庞慰刚刚回国不久,他们正在调试设备。

彼时,全球 90%的射频滤波器市场被美日的巨头所垄断。这两位所瞄准的 FBAR(薄膜体声波谐振器)滤波器技术,是 5G 通信的核心部位,就如同“咽喉”一般重要,同时也正是当时中国半导体产业最为致命的欠缺之处之一。

2012 年的某一天很快到来,张浩满怀兴奋地向来访的美国安华高(博通前身)的高管展示了团队研发的 FBAR 滤波器芯片。对方给予了一个带有深意的称赞,说其与安华高的技术极为相似。并且还提出了“合作意向”。

[id_636350469]

其一,自己苦心研究的方向是对的,成果也很不错。

其二,这场学术交流看似寻常。多年后,它将被证明为后续精心策划的“技术取证”做了铺垫。然而,彼时正在兴头上的张浩,可能并未注意到风险正在来临。

诺思微初期在正确的方向上进展很快。世界 FBAR 市场刚起步时,天津诺思微于 2014 年建成了自己的工厂,且开始批量生产。

2015 年,该公司的首款 5G n41 频段 BAW 滤波器实现了量产。这一举措打破了国产手机依赖进口的困境。同年,公司的累计出货量成功突破了 5 亿颗。其客户涵盖了华为、小米等头部厂商。

诺思微在产能方面,从天津首条 6 英寸 BAW 产线起步,其年产能为 3 亿颗。接着南昌工厂进行扩产,达到年产能 12 亿颗。之后在绵阳投资 128 亿元建设全球最大的 FBAR 基地,规划年产能为 110 亿颗。可以说,诺思微基本上用了十年时间构建起了亚洲最完整的 IDM(垂直整合制造)体系。

2023 年,诺思微获得了 IATF 16949 认证和 AEC-Q200 车规认证。它成为了国内首家进入汽车电子赛道的 BAW 厂商。其生产的车规级滤波器已经被比亚迪、蔚来等车企所使用。

到 2024 年的时候,诺思微总共申请了 652 项全球范围的专利。这里面包含 316 项国内的专利,还有 146 项 PCT 国际专利。这些专利覆盖了滤波器的设计、材料以及工艺等全链条。

到目前这个阶段,关于诺思微的这个故事,乍一看开头和中场的表现似乎都还不错。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同纸面成绩那般温和。从 2014 年开始量产一直到 2024 年这段时间里,诺思微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并且这些时间和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都曾因为一场跨国风波而被大量消耗掉。

02

九年诉讼:与博通的“蚂蚁对大象”之战

诺思微量产之际,或许未曾料到,一场跨越太平洋的司法绞杀即将降临。2015 年,张浩在前往美国参加会议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以“经济间谍罪”予以逮捕,技术突围所带来的荣光刹那间被阴影笼罩。

从当今的视角来看,这场商业纠纷看似普通。然而,实际上它是中美科技博弈的微观战场。一方是估值仅为 17 亿人民币的中国初创企业,另一方是市值达 6 万亿的全球半导体巨头。即便如此,后者依然不遗余力地参与其中。

美方的指控主要是:张浩曾参与安华高的 FBAR 研发工作,之后回到了中国,并且“复制”了安华高的相关技术。

根据判决,张浩被判处 18 个月的监禁。同时,他还需赔偿 47.7 万美元。这场司法事件曾使得诺思微的客户大量流失,其生产线也几乎处于停摆状态。

面对重击,此后几年更加艰难求存是必然的。

2016 年值得一提,诺思微工程师拆解苹果 iPhone 后发现,博通供应的 BAW 滤波器涉嫌侵犯诺思微的两项核心专利。随后,诺思微在天津法院起诉苹果侵权,要求索赔 1.29 亿元人民币,同时申请了禁售令。

须知,这是中国半导体企业首次对苹果发起专利战。

博通和苹果在中国迅速发起针对诺思微专利的无效诉讼。它们甚至把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告到了法庭,要求撤销诺思的专利。双方在中国和美国两地展开了十多起诉讼,形成了平行的战场。

2018 年这场博弈的荒诞性达到了顶点。苹果律师在法庭上承认了中国法院有权对案件进行管辖,然而却又坚持要求将案件移至美国进行审理,最终其请求被中国法院驳回。

历史往往具有相似性。今天有许多打响的半导体专利诉讼,其中不少都带有相似的“手段”的意味。这些案件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迅速从一场商业竞争升级为政治指控。

2024 年,这场持续了九年的激烈争斗出现了转折。双方正式对外宣布达成了全面和解的协议,其中包括撤回各自之前提起的所有诉讼,并且相互许可部分中国的专利。

值得一提的是,从表面来看,诺思微宣称是“打成平手”的。然而,它所付出的代价,绝不是仅仅一张声明就能够概括得了的。

其一,交叉许可的范围仅涵盖中国专利,诺思微在海外市场依然受到博通专利壁垒的限制。业内人士进行推测,诺思或许向博通开放了一部分工艺细节,目的是为了换取生存的空间。

其二,在诉讼期间,创始人张浩从股东行列中退出。另外,另一核心人物庞慰离职去创业了。并且,研发团队也流失了很多。要知道,从 2016 年到 2023 年这段时间都可以被看作是国产手机崛起的黄金窗口期,然而市场份额却被卓胜微等后来者获取了很多。

对于一众国产替代厂商来说,在之前的数年时间里,因为担心会卷入专利战,所以很多企业以及资本实际上一直都对 BAW 技术避而远之。到了 2024 年达成和解,这就像是给各家吃了一颗定心丸,各类企业这才刚刚开始加快布局。

从滤波器首次产品化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超过 25 年。国际专利的有效期是 20 年。由此可见,国际专利已经逐渐失去效力。然而,失效后的专利大家都可以使用。对于后发者而言,这既是参与竞争的机会,又好像与同辈间多了更多的竞争,可谓是既有喜悦又有忧愁。

03

国产射频滤波器的“未竟之路”

2024 年的和解给诺思微按下了重启键。然而,它能否重铸高光时刻存在疑问。在诺思微的波折背后,实际上折射出了国产射频企业的共性难题。

当前,全球射频滤波器市场呈现出寡头垄断的格局。在这个市场中,美日企业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在 SAW 滤波器领域,Murata、TDK、Taiyo Yuden 等企业处于主导地位。而在 BAW 滤波器领域,Broadcom 和 Qorvo 处于领先地位。

Yole 进行了统计,从 1970 年一直到现在,全球范围内与滤波器相关的发明专利数量超过了 8000 项。在这些专利当中,SAW 滤波器的专利超过了 6500 个,BAW 滤波器的专利约为 1700 个,并且几乎都被海外的巨头所垄断。

目前,BAW 滤波器的核心专利有效期截止年份处于 2029 年到 2034 年这个期间。这表明,普通 SAW 的核心专利多数已经到期。然而,即便如此,若要继续追求性能提升,依然有可能会面临侵犯国外专利的风险。

射频滤波器有其特殊性,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定制化工艺。

以 BAW 滤波器作为例子,需要对“薄膜沉积”“光刻”“晶圆键合”等 18 道核心工序进行掌握,并且各个环节的工艺参数需要与设计进行深度耦合。

这迫使企业去选择 IDM(垂直整合制造)模式,然而代价极为沉重。一条 BAW 产线的建设成本很高,并且还需要持续投入研发。即便像国内龙头卓胜微这样的企业,在 2024 年实现的净利润也只有 3.8 - 4.9 亿元。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企业是没办法承担这种重资产模式的。

滤波器工艺工程师的培养周期比较长,需要数年的时间。目前在国内,具备 BAW 量产经验的工艺工程师数量并不多,行业对于这类工程师的需求存在较大的缺口。

这使得行业处于一种困境之中,一方面不做 IDM 就难以突破技术,另一方面做了 IDM 又难以存活。就连先行者诺思微,也因为资金压力而受到了限制,无法避免这种情况。

更重要的是,国产滤波器行业的发展并非仅依赖于技术本身,同时也需要一个“合纵”的产业链协同模式。 国产滤波器行业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技术本身,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个“合纵”的产业链协同模式。 国产滤波器行业的发展,除了依赖于技术本身之外,还需要一个“合纵”的产业链协同模式。 国产滤波器行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依赖技术本身,而且还需要一个“合纵”的产业链协同模式。 国产滤波器行业的发展,不但依赖于技术本身,也需要一个“合纵”的产业链协同模式。

SAW 射频器件和 BAW 射频器件,其制造工艺都很复杂,对材料科学的要求精度极高,并且都依赖高端设备和高纯度材料,这些都是最为重要的方面。

实现这些射频器件的国产化,需要材料研发、设备制造和技术积累这三个方面都有所作为。仅靠一类企业单方面进行投入,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是远远不够的。

九鼎投资此前的数据显示,与国产滤波器厂商进行对比。目前,SAW 滤波器方面,除了少数头部企业能够获得正利润之外,大部分企业都处于负毛利的状态;而对于 BAW 滤波器厂商来说,普遍存在着亏本出货的情况。

这意味着这场战役不存在速胜的途径。博通与诺思微达成和解,这只是给那“马拉松式”的产业竞争留出了一个短暂的能够喘息的机会。

04

尾声

诺思微与博通的争夺结束之时,天津大学实验室里的那台设备还在运转着。

今日的国产射频滤波器战场,不再是诺思微独自在战斗。有一条生存法则变得更加明晰:依靠自主专利来构筑防线,凭借失效专利来开辟道路,在巨头的技术霸权被打破后所留下的废墟之上重新建立起秩序。

但战争的最终结局还远远没有到来。博通以及 Qorvo 等大型企业已经对下一代技术进行了押注。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核心专利壁垒仍然要到 2030 年才会有所改变。今天的和解并不意味着不会有新一轮的压制。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05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