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英伟达CEO黄仁勋修正量子计算机商业化预测,承认之前言论失当

3 月 21 日有消息称,英伟达的 CEO 黄仁勋在美国时间周四对其 1 月所发表的言论进行了修正。他 1 月时曾质疑实用级量子计算机能否在未来 15 年内实现商业化落地。

英伟达年度 GTC 开发者大会期间举办了“量子日”活动。在这个活动上,黄仁勋坦言,他 1 月的相关言论存在表述不当的情况。

黄仁勋说:“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有公司的 CEO 邀请所有参加会议的人来一同论证他犯错的原因。”

今年 1 月,黄仁勋称量子计算技术要达到实用化,15 年的时间已是“相对乐观的预估”。他认为更符合业界预期的周期应该是 20 年。这番言论曾导致量子计算行业的股价大幅下跌。

黄仁勋在周四的开场白里,把量子初创企业和英伟达早期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对比。他表示,英伟达构建起软硬件生态花费了 20 多年的时间。

他惊讶于自己的言论竟然能够撼动市场。他还调侃说,之前不知道某些量子计算公司已经公开募股了,并且发出疑问:“量子计算公司也能公开交易?”

此前黄仁勋的言论遭遇了量子界高管的集体反对。然而,周四的论坛聚集了来自微软、亚马逊 AWS 以及 12 家量子公司和初创公司的代表,这标志着主要生产传统计算机芯片的英伟达与量子计算行业之间开始打破僵局。在第三小组讨论中,有来自微软和亚马逊 AWS 的代表,这两家公司在投资量子技术,并且它们是英伟达最重要的客户之一。

英伟达有另一个支持量子计算的理由。当下,量子计算机都在处于开发的状态。关于量子计算领域的大部分研究的完成,还需要依靠传统超级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而英伟达正在销售这种高性能的计算机。

此外,量子计算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或许还需要借助传统计算机来开展操作。英伟达正在努力提供相关技术以及软件,以实现 GPU 与量子芯片的整合。

量子计算具备颠覆潜力,我们都期望它能带来非凡影响。黄仁勋在周四表明了这一点。同时他还指出,这项技术的复杂度超乎想象。

英伟达本周表明,要在波士顿创建一个研究中心。此中心能让量子公司与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展开合作,同时也能让量子公司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并且,该中心会安置一批英伟达的Blackwell架构人工智能服务器。

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是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在 1980 年代首次提出了量子计算机的构想。从那之后,实现量子计算就一直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的梦想。

传统计算机使用非 0 即 1 的二进制比特。量子计算机的量子比特(qubit)的最终状态是基于概率而呈现叠加态的。专家做出预测,此技术能够解决那些存在大量可能解决方案的问题,例如进行解密,对物流路径进行优化,或者进行化学和天气模拟等。

目前,没有量子计算机能够在解决实用问题时超越传统计算机。谷歌在去年年底宣称在量子纠错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

论坛的问题焦点在于量子计算能否对像英伟达这样依靠传统晶体管技术来制造计算机的公司构成威胁。

很久以前,有人向我询问,“加速计算有什么用?”黄仁勋在小组讨论里这样说道。他所提及的这种加速计算,指的是英伟达所制造的 GPU 计算机。

他说多年前曾断言,后来证明他错了,即加速计算将全面取代传统计算机,成为普适的计算方式,让一切都变得更好。但事实证明他错了。

量子计算是真的吗__量子计算骗局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08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