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505公里外太空,SDGSAT - 1为可持续发展目标量化评估提供海量且共享的数据

卫星共享_中国科学卫星系列_

太空在 505 公里外,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 1 号(SDGSAT-1)正以每轨 300 公里的幅宽和 30 米的空间分辨率进行观测,它能够精细地刻画人类活动的痕迹,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量化评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支撑。

SDGSAT-1 是全球首颗专门服务于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它已经进入了在太空工作的第四个年头。目前,SDGSAT-1 已经获取了数量超过 42 万景的全球覆盖数据。这些数据的量达到了 1.8PB。并且这些数据通过“SDGSAT-1 开放科学计划”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共享。已有 104 个国家的科学家利用这些数据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决策工作。

同时他还指出:SDGSAT - 1 能够提供宏观、动态且高精度的数据。我们会进一步拓展可持续发展卫星星座。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观测体系,这个观测体系能够覆盖“人类活动痕迹”的全要素。

_卫星共享_中国科学卫星系列

SDGSAT-1。SDG中心供图

使命独特的科学卫星

2024 年我国发布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 年)》。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该规划中发展路线图的第一阶段提及的任务方向包含“人类活动痕迹精细观测”。

郭华东指出,2030 年议程的实施遭遇诸多挑战,如数据缺失以及指标体系研究不够等。SDGSAT - 1 搭载了热红外、微光和多谱段成像仪这 3 种有效载荷。它通过全天候进行协同观测,能够精细地刻画人类活动的痕迹。并且,它为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指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目前,SDGSAT-1 数据在多个场景和领域都取得了应用成果。它在城市监测与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环境质量监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农业与生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应对自然灾害等诸多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卫星数据的研究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 125 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的内容涵盖了“消除贫困”“清洁能源”“气候行动”等 10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近 20 个具体目标的指标。

在城市精细化监测与管理能力方面,SDGSAT - 1 的彩色微光数据具备一些作用。它能提供夜间灯光的光谱特征,其照明类型提取精度超过 80%,照明道路数据产品精度高于 90%。利用这些数据可用于分析道路夜间照明率,以此保障夜间出行安全。还能填补部分开放街道地图路网的缺失数据,为交通规划、出行导航、城市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等提供数据支持。

在土地沙化监测领域,之前在轨运行的卫星所搭载的热红外传感器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效载荷数量较少、空间分辨率偏低以及覆盖能力较差等。而 SDGSAT - 1 搭载的多时相热红外载荷,凭借 30 米的空间分辨率以及 300 千米的幅宽优势,弥补了之前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实现对大尺度土地沙化程度的高精度监测。

以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为例,SDGSAT-1达成了大尺度土地沙化程度的监测。其总体精度超过 85%。构建的二氧化硅评估指数,为全球及区域的土地沙化监测提供了可借鉴的新办法。

SDGSAT - 1 多谱段载荷具有深蓝与红边特色波段的设计,并且具备高分辨率优势。凭借这些特点,实现了跨海域以及对多类型有害藻华的提取和识别。成功地识别出了中国黄海的浒苔绿潮、大西洋的马尾藻金潮、中国南海大亚湾的红色夜光藻赤潮、印度洋阿曼湾的绿色夜光藻赤潮和中国渤海的黑水等海洋典型有害藻华,其藻华范围的提取精度达到 85%以上。

打造全球合作“数据桥梁”

2022 年 9 月,SDGSAT - 1 数据开始面向全球进行开放共享。SDGSAT - 1 的各类成果在 SDGSAT - 1 开放科学计划官网集中上线,其各类产品也在该官网上线,各类报告同样在该官网上线。这些举措助力了各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决策。这颗卫星既是中国科技的“名片”,也是全球科技合作的“数据桥梁”。

郭华东指出,随着 DSP 的逐步推进,SDGSAT - 1 的数据共享机制与 DSP 的全球协作目标相契合。它已经支撑起金砖国家可持续发展数据产品,也支撑起非洲国家可持续发展数据产品,还支撑起伊比利亚半岛光污染数据产品等。

非洲通过卫星数据监测海岸线变化,提升了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小岛屿国家也通过卫星数据监测海岸线变化,提升了应对气候灾害的能力。这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责任担当。郭华东说。

与此同时,SDGSAT - 1 的热红外数据为 DSP 构建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数智平台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空间观测数据,微光数据也为其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空间观测数据,多光谱数据同样为其提供了高分辨率的空间观测数据。热红外影像被用于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与能源消耗的关联性,微光影像也被用于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与能源消耗的关联性,这些数据支撑着可持续城市的指标评估。

全球科研人员通过数据链接,能够详细知晓卫星数据的细节,知晓产品的细节,知晓 SDGs 评估应用的细节。同时,他们可以分析卫星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卫星数据的广泛适用性,分析卫星数据的重要科学意义。

构建星座持续推动可持续发展

2030 年议程的最终期限仅剩 5 年。国际社会需要采取行动,通过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和政策改革等方式,来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后半程进度。郭华东对此进行了强调。

SDG 中心以 SDGSAT-1 为起始点,计划在可持续发展卫星观测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卫星虚拟星座进行扩展,从而形成能够覆盖“人类活动痕迹”所有要素的观测体系。

郭华东介绍,可持续发展卫星星座初步规划包含 9 颗卫星。每颗卫星会针对不同的应用指标来设计相应的载荷和参数。这样就能实现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更加精细的监测,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评估,也能够更加全面地进行监测和评估。

郭华东强调,SDG 中心会持续推动可持续发展卫星星座的建设。同时,会借助卫星数据,为 SDGs 的达成给予坚实的科学支撑。并且,会为落实 2030 年议程以及全球发展倡议注入创新的动力。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2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