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31 日,华为发布了 2024 年的年度报告。报告表明,华为的经营结果与预期相符。华为在 2024 年实现了全球销售收入 8621 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 626 亿元人民币。2024 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达到 1797 亿元人民币,大约占全年收入的 20.8%。近十年来,华为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 12490 亿元人民币。
从各项数据方面来看,华为在 2024 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了 22.4%。这一涨幅是在遭受美国制裁之后的单年最大涨幅。并且,2024 年的营收距离 2020 年的 8913 亿(历史最高)营收规模也并不遥远。这些情况说明,华为的经营能力已经开始恢复。
值得关注的是利润情况。营业利润为 793 亿元,从表面来看,它比去年的 1044 亿元下降了不少。然而实际上,2023 年的利润中计入了出售荣耀的部分收入,这部分收入在当年为 559 亿元。如果抛开这部分因素,2023 年的营业利润是 485 亿元。按照这样的计算方式,华为的营业利润与去年相比大幅上涨了 63%。
2024 年的研发费用是 1797 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有 9.1%的增长。研发支出的绝对值增加了,不过因为营收在增长,所以研发费用的占比从去年的 23.4%下降到了 20.8%。另外,2024 年全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为 884 亿元人民币,比 2023 年增长了 26.7%。
从区域角度来看,华为在中国区域的营收增长了 144 亿元。其他区域呈现出略微增长的态势。在各种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形下,海外市场能够保持营收是很不容易的。
从产业角度来看,华为的业务主要被划分为五大产业。其中,ICT 基础设施业务呈现出同比增长 4.9%的态势;终端业务增长幅度较大,达到了 38.3%;云计算业务增长了 8.5%;数字能源业务增长了 24.4%;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由于基数较小,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增长幅度为 474.4%。
轮值董事长孟晚舟用寥寥数语总结了华为各项业务的境况:
联接产业成功克服了行业投资周期的低谷,其经营结果一直保持稳健;计算产业凭借提前十年的布局,抓住了 AI 机会,从而取得了较大的增长;终端重新回到了增长的快车道,鸿蒙生态正在取得具有历史性的突破;华为云持续对业务结构进行优化;数字能源始终坚持以质量为优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首次实现了当年盈利。
ICT基础设施:运营商资本开支暂缓,计算受AI驱动
华为的 ICT 基础设施业务受到大客户即运营商的影响。从三大运营商所披露的年度数据来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 2025 年的资本开支预算总计为 2898 亿元,而 2024 年的资本开支预算为 3189 亿元,2025 年较 2024 年下降了 9.12%。
近年来,三大运营商的资本开支规模一直在持续缩减。然而,其结构调整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围绕网络的投资占比在不断下降,而 AI 以及算力投资的占比则在持续提升。例如,中国移动在 2025 年的算力预算达到 373 亿元,占总资本开支的 25%。该公司计划将智算规模(FP16)提升至 34EFLOPS,并且强调对推理资源的投资没有上限。
三大运营商是产业的风向标。华为帮助运营商巩固网络投资,同时推进 5G - A 技术验证,并且部署商用网络,还探索创新应用场景。
华为提及,到 2024 年底之时,5G 网络已覆盖 126 个国家和地区。全球 5G 用户数量超过 21 亿。与此同时,5G - A 步入了商用的快速通道。全球有 30 家运营商完成了商用技术的验证。其中 8 家运营商已经发布了 5G - A 商用。这些举措推动了无线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发展。
华为打造计算生态。它聚焦于鲲鹏和昇腾的根技术以及架构创新。并且携手伙伴与开发者一起打造了坚实的算力底座。
鲲鹏产品先从主板开放,接着到模组开放,推出了能适配不同业务场景的板卡。到 2024 年底的时候,有 400 多家伙伴依据鲲鹏完成了应用开发,17000 多个解决方案通过了鲲鹏兼容性测试认证,这些解决方案覆盖了金融、电信、电力、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核心系统。
昇腾方面,从“硬件、算子、加速库、模型、应用”这 5 大方向着手。联合伙伴进行开发,开发出了 160 多个高性能算子。同时还孵化了 38 个大模型以及 380 多个大模型应用。
华为云:海外公有云增长超50%,昇腾AI云6倍增长
AI 产业以大模型为代表而爆发,云计算是其中受益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无论是训练过程还是推理过程,都需要极为大量的算力,并且有相当一部分的算力是通过云计算的方式被加以采用的。
华为云的销售收入为 688 亿元,且同比增长了 24.4%。海外公有云的收入实现了增长,增长幅度超过 50%。昇腾 AI 云服务的增长速度达到了 6 倍。
年报表明,2024 年期间,华为云在埃及、菲律宾、山东青岛以及安徽芜湖这四个地方开启了服务。到 12 月底的时候,华为云已经将服务覆盖到了全球的 33 个地理区域以及 96 个可用区,并且为 170 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了相应的服务。
华为云在 AI 领域发布了 AI-Native 云基础设施架构 CloudMatrix,它能为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提供高效、长稳且可靠的澎湃 AI 算力。盘古大模型在政务、工业、金融这 3 个市场的份额处于首位,同时在医疗、药物、气象以及汽车这 4 个领域处于领导者象限,在中国行业大模型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超 90%的 TOP30 中国车企选择了华为云。
终端业务:重回增长快车道,全球化仍受限
终端业务在被美国商务部列入所谓制裁名单之前,是华为的营收增长重点。它一度成为华为最大的单一业务,然而在受到制裁之后,它也是受影响最大的业务。
2024 年华为的整体营收有了增长,增长的金额为 1579 亿元人民币。其中终端的增长贡献了 939 亿元。这 939 亿元占整体营收增长的比例接近六成。年初,华为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曾表示,在历经连续五年的外部制裁之后,华为终端业务已经重新开始步入增长的快车道。
华为手机在中国市场于供应链严重受限的情形下重新夺得领先地位,Pura70 系列的销量再度突破千万大关。MatePad 在国内市场的销量保持持续领先态势,创出了历史新高。华为的穿戴设备连续三个季度累计发货量在全球范围内位居首位,全屋智能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鸿蒙智行全年的交付量超过了 43 万辆,并且成功地实现了扭亏为盈。海外市场上,华为穿戴音频产业在众多国家的市场份额达到了最高位置。并且,其整体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增长。
2024 年,华为发布了 HarmonyOS 5。这是鸿蒙操作系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升级。鸿蒙应用和元服务的上架数量达到了两万多。注册的开发者超过了 720 万。鸿蒙生态设备的数量超过了 10 亿台。
开源鸿蒙(OpenHarmony)项目已开源四年多。有 390 多家生态伙伴参与其中,8100 多名共建者贡献了 1.2 亿多行代码。960 多款软硬件产品通过了社区兼容性测评。它成为了发展速度最快的开源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根社区。目前,该项目已在交通、医疗、电力、金融、教育、消费电子等行业得以落地。
智能汽车:进入高速增长期,超15款合作车型上市
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未来的重要方面。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单月渗透率最高达到了 52%。20 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其 L2+配置率已经超过 70%。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本年度的最大亮点在于首次达成当年盈利。2024 年初,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推出了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的乾崑品牌。华为称,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已步入高速增长阶段。2024 年,智能部件的发货量超过 2300 万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近乎 7 倍。
乾崑智驾与鸿蒙座舱相互搭配,在汽车产业中获得了众多合作伙伴的认可。乾崑车控得以快速发展,乾崑车载光也取得了快速发展,乾崑车云同样快速发展。华为携手 600 多家产业链伙伴,一同为车企交付高质量且高品质的汽车部件产品。
问界 M9 在 50 万元以上车型中成为销量冠军;享界 S9 连续 5 个月成为 40 万元以上的豪华纯电轿车的销售冠军;智界 R7 上市后,就成为 25 万元以上纯电 SUV 的热销车型;阿维塔 07 上市 17 天,大定数量突破 25000 台。
到 2024 年底时,已有 15 款合作车型上市了。这些车型涵盖了增程、纯电以及混动等所有畅销的动力类型,同时还包含了轿车、SUV、MPV 和硬派越野等多种品类。
数字能源:稳健增长,布局未来
大模型很火热,这让大家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尽头是能源”。实际上,不只是 AI,能源是多数产业的基础。
华为数字能源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新能源,二是交通电动化,三是数字化转型。通过这些方面,构建起了“三新能源基础设施”,包括新型电力系统、新型电动出行以及新型数字产业能源基础设施。到 2024 年底,华为数字能源已经帮助客户累计生产了约 14113 亿度的绿电,同时节约了约 818 亿度的电,并且减少了超过 7.1 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这相当于种植了约 9.7 亿棵树。
华为智能光储解决方案在新型电力系统方面,包含了大型地面业务场景、构网型储能业务场景、微网业务场景、工商业业务场景以及户用业务场景,能够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能源基础设施。2024 年,华为的光伏逆变器在全球的发货量约为 176 吉瓦。
在新型电动出行领域,到 2024 年底的时候,华为与客户以及伙伴一起,在全国的 31 个省级行政区、200 多个城市以及海外的 10 多个地区,部署了 5 万多根全液冷超快充充电桩。未来,华为会在城市的充电场景、城际的充电场景、物流的充电场景以及园区的充电场景等,加快对超快充网络的布局。
在新型数字产业能源基础设施领域,海量的智算需求给数据中心产业带来了极为巨大的机会。华为数字能源构建了针对智算数据中心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其中,FusionDC 超融合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能够在半年的时间内建成上千个机柜。而智能微模块 FusionModule 系列则有助于数据中心实现快速交付、高密部署、高效制冷以及智能运维。本文在钛媒体 APP 首发,作者是张帅,编辑为盖虹达。
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可获取更多精彩内容;下载钛媒体 App ,也能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