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银行代销业务有了快速的发展与扩张,其产品的范围也延伸到了收藏品领域。像退市钞“人民币大全套”这类产品是以“投资收藏”作为其主要的卖点,然而,这类产品的流通性并不是很好。在 2025 年 3 月 21 日这一天,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并且该办法将于 10 月 1 日开始正式施行。新的规定从准入以及销售等多个方面加强了约束,促使整个行业从“规模的扩张”转变为“质量的深耕”。专家称,银行在金融营销宣传这个环节上,应当保护好消费者的知情权,要回归到“买方顾问”的角色当中。
“我是觉得很有意义才买的。”
近年来,收藏品市场在钱币领域一直很火热。退出流通领域的人民币以及一些古钱币受到了热烈追捧。日前,有不少收藏爱好者在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收藏。这些收藏有的是从银行购买的,有的则是从其他渠道获得的。
有投资人向记者提及,今年年初在一家大型银行购买了第三套人民币全套,并且表示是“觉得很有收藏意义”。
不过,在一些网络投诉平台上,有不少投资人提到,与之相对的是,类似的收藏品通常会遭遇流动性问题。那些希望通过购买此类产品来实现资产保值升值的投资者,更应该做好长期持有该产品的准备,或者在购买时更加谨慎。
从理财到收藏品 银行货架“跨界扩张”
近年来,银行的代销业务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其产品的范围得以拓展,从理财和保险延伸到了私募基金、贵金属制品以及收藏品。
记者进行线下探访得知,多数银行并未直接代销该产品。不过,有机构工作人员提及,倘若有客户想要该产品,那么可以由第三方公司进行驻点讲解。
钞票套装中包含连号的钞票,并且还有一张镀金钞票。这类商品主要是被喜欢收藏的客户所购买。对于这类特殊商品的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有客户想要购买,相应发行公司的人员会专门进行讲解。某国有大行人士向记者透露了这些情况。同时,他还表示,这类产品的营销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西部地区某城商行人士对记者表示,关于金钞、钞王、退市钞“人民币大全套”这类产品的定位。他认为,这应该不属于货币了,因为它已经被包装成了商品。并且,电商、行业协会、拍卖公司都有对其进行经营。
记者注意到,“人民币大全套”实际上是那些已退出流通的旧版货币与贵金属以及纪念章等工艺品的组合。在法律层面上,它已不属于货币的范畴,而是以“投资收藏”作为卖点,甚至还会附赠“金钞”“连号钞票”等物品。例如,在某社交平台上,就有消费者展示出“传世珍藏·第四套人民币吉祥钞王”。
每经记者进行搜索后发现,在各个电商平台上,都有“人民币大全套”在进行售卖,其价格有的是数百元,有的是数万元,价格各不相同。并且,售卖这类收藏品的直播间数量也不少。
收藏市场呈现火热态势,然而这类产品在市场中的实际流通性以及升值状况却并不令人满意。在某一社交平台上,有买家将通过银行代销渠道购买“人民币大全套”产品的经历进行了分享,并且指出银行直接不会对其进行回收。
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也多有此类产品的相关投诉。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进行投诉。该消费者称某银行在推销第四套人民币大全套纪念币时,故意夸大和强调了纪念币的现金价值与收藏价值。同时,还推销某“全世界限量发行”的生肖公斤币祝福套装,并宣称随时可在邮币卡交易平台出手。然而,当消费者在邮卡币交易平台进行咨询时,却被告知该套人民币纪念钞“东西不值钱,仅值几百元”。
因此,那些期待通过购买此类产品来实现保值升值的消费者,在进行购买时必须要留意到这类产品的性质属于收藏品。同时,应当做好长期持有该产品的准备,或者在购买的时候更加谨慎一些。
记者注意到,2019 年时央行曾发布风险提示。提示载明:人民币类收藏品的买卖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人民币类收藏品之际,应当谨慎地选择购买渠道,仔细甄别真伪,切不可误信虚假宣传,以防自身利益受损。人民币(纪念币)发行信息以人民银行网站发布为准。
专家:银行应保护好消费者知情权
针对银行代销业务,监管部门也在今年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
2025 年 3 月 21 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此办法简称《办法》。该办法将于 10 月 1 日开始施行,其目的是对代销业务的全流程进行规范。
银行需对合作机构进行名单制管理,以此从源头避免“无照驾驶”;禁止进行捆绑销售,也禁止承诺保本收益;要持续对产品风险进行跟踪,督促合作机构尽到职责,而不能“一卖了之”。
具体而言,《办法》在多方面进行了强化约束。其一,在准入方面实施严控:商业银行总行必须对合作机构采取名单制管理方式,明确规定合作机构资质的审查标准,清晰界定准入的条件和程序,并且要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对合作机构的尽职调查、评估以及审批制度,并且要确保这些制度能够有效实施。其二,在销售方面做到规范:商业银行应当以非常显著的方式提醒客户留意代销产品的发行机构、产品所具有的属性、主要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评级等情况。
新规实施之后,中小银行代销标准化产品的占比有希望上升。这会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的状态转变为“质量深耕”的状态。虽然新规的指向是乱象,然而在前述城商行人士的观点中,银行的代销业务依然存在着三个顽固的弊病。
一是考核机制出现了扭曲的情况。保险以及金钞等的代销任务与绩效紧密地绑定在一起,这使得“误导销售”的现象一直都无法得到有效的禁止。存在一些银行的保险销售指标是存款指标的数倍之多,如果无法完成这些任务,就会扣除绩效。
一是产品定位模糊。像“人民币大全套”这类商品化金融产品,它既不是货币,也不是标准化的投资品,并且监管的归属并不清晰。
此外,有业内人士存在担忧。代销收入是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果严格执行准入标准,那么短期业绩出现滑坡是难以避免的。
某国有大行的一位人士指出:“像‘人民币大全套’这样的产品,银行在其中的角色更像是‘商品搬运工’,而不是风险管理者。”新规着重强调了银行需要履行“适当性义务”,也就是要依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来推荐产品。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部分银行依然是以“任务完成度”来替代专业的判断。
代销业务的本质是银行以信用为媒介连接资产端与客户端。
某资深的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应当回归到“买方顾问”的角色当中。同时,银行不能仅仅只是充当发行方的销售渠道。
这类代销产品在哪些方面容易损害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呢?它对银行会有哪些负面影响呢?又该如何去规范银行的代销业务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针对这些问题采访了素喜智研的高级研究员苏筱芮。
苏筱芮称,纪念币和纪念钞是商业银行代销的常见品类。它们常常被放置在银行网点的显眼之处。民众因为收藏爱好以及增值等需求而购买这类纪念币(钞)。这些产品比较混杂。银行推介时,销售人员常常只强调“升值潜力”,却忽略了对发行方以及回购等途径的介绍。民众购买后发现与宣传内容有差异,这会损害银行机构的信誉。此外,还可能引发一些连带反应,比如民众会把之前持有的银行存款、理财取出或赎回,这对银行留住客户会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