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DeepSeek大模型火爆全网被开发多种功能,却也学会糊弄学

图片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人工智能‍‍‍‍

国产人工智能(AI)大模型 DeepSeek 在全网引起轰动,网友开发出了诸多神奇功能,包括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还能进行算命算风水;可以帮忙找对象、求姻缘;能够用于看病;充当赛博判官,评判哪个明星最美……

年轻人每天睁开眼就会求助 DeepSeek,这是一代人的搜索引擎。然而,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AI 已经掌握了糊弄学,并且精准学会了胡编乱造的技能。

有大学生企图让 AI 撰写论文,而 AI 直接能够条理清晰且有依据地编造出并不存在的参考文献……

有人问 AI:“倘若我将手机丢进水里,你能否帮我把它烘干呢?”它能够一本正经地罗列 N 种操作方案……

最恐怖的并非搜索有误以及一本正经地胡说。AI 有时为使回答显得可信,会堆积专业词汇,像量子纠缠、熵增、熵减等,一下子就能把人唬住,让人难以分辨真假……

如果被发现回答有误,AI 能够面不改色且心不跳地做出滑跪的动作,说:“对不起,我的回答确实有误。”接着继续胡乱言说,坚决不进行修改……

或者,直接就是一个“服务器繁忙,请稍后再试”。

图片

人们愿意相信人工智能的判断。因为 AI 能够在极短时间内检索到海量信息。“兼听则明”,而掌握信息比任何一个人类都多的 AI,肯定也比任何一个人类更明智吧?

实际使用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并非如此。

有网友进行调侃,小说中的 AI 存在一个弱点,那就是不会撒谎。然而在现实当中,AI 却非常爱撒谎。

图片

甚至已经有AI造谣引发舆论风波的社会事件。

图片

AI 使信息获取变得更为容易,然而人们辨别信息真伪的难度却提升了。在这个信息大量涌现的时代,知识看上去是免费的且能够轻易触及,实际上却处处隐藏着陷阱。

面对相互矛盾的医疗建议,该听谁的?

任何行业都有可能被取代,该怎么进行职业规划?

如何与那些对信息的理解或价值观与我们相左的人合作?

……

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时刻,容错率突然急剧下降,就如同在狭路相逢。我们都不敢去设想,如果在这时候走错一步,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想要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保持平稳,走向成功,我们需要具备思考重大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具备做出有效决策的能力。

这项能力可以习得吗?答案是肯定的。

你若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便能选修由三位著名教授联合授课的思维课《理智、情感与科学》。这三位教授分别是 2011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索尔·珀尔马特、哲学教授约翰·坎贝尔以及法学教授、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麦考恩。通过这门课,你可以学到科学家们用以理解世界的各种思想、工具和方法,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在这门课里,索尔·珀尔马特把科学家们的真实想法讲述了出来,同时也讲述了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科学研究。这样一来,非科学领域的人能够在其中找到共鸣。

约翰·坎贝尔从哲学的角度去追溯根源,并且提供了来自不同人士的很多观点。

罗伯特·麦考恩具备公共政策和法律方面的诸多经验。他能够从社会心理学家的视角去分析人们的行为方式。

图片

“理智、情感与科学”课程班早期有一张合影。在这张合影的第一排中间,正是三位教授。其中左五是罗伯特·麦考恩,右四是索尔·珀尔马特,右三坐着的那位是约翰·坎贝尔。

他们的课程很受欢迎,一直连续开设了十几年,还出现了各种改编和效仿的情况。许多学生借助这项课程找到了重新思考世界的途径,并且学会了以新的方式去做出个人层面的决策以及解决社会问题。三位教授深受鼓舞,希望能让它更好地惠及课堂之外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和大众。

如今你不必远赴海外去就读名校了,就能学到这门很有口碑的课程。三位教授把这门课程出版成书,书名叫《第三个千年思维》。

图片

《第三个千年思维》凝聚了三方的力量,横跨了四个学科,它能够以轻松有趣的方式,借助启迪思维的思想实验,引用来自世界各地且贴近生活的诸多案例,向读者介绍和展示科学思维的要素。

如今已经过去十余年,这堂课程才首次开设。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范围的局限性加剧了,进而形成了所谓的“信息茧房”。整个社会的裂痕变得更加深刻,每个人在个人、职业和生活方面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正因如此,这本书所提供的科学思维框架,便有了更深的现实意义。

重新理解世界

面对庞大且嘈杂的信息洪流,普通人该怎样保持清醒呢?又该怎样分辨真伪呢?以及怎样做出明智的决策呢?

《第三个千年思维》运用几十个生动的现实案例,教导你怎样借助科学方法和工具,去评估信息的可靠性与合理性。

决策高效与否取决于三个要素:其一,要有来自靠谱专家的准确信息;其二,要对价值观因素进行谨慎考虑;其三,要有将决策权交到利益相关者手中的机制。

3. 对信息和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

‍第一步,理解现实。

当出现一些有争议的社会事件时,人人都觉得自己所持的观点是客观的。然而,实际上人的想法难免会被价值观和身份认同所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借助科学的工具来帮助人们了解现实情况。

理解因果关系对于解决问题很关键。因果关系就像一个杠杆,只有借助它,我们才能预测所采取的行动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不能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在实际决策中就很难发挥作用。

但是因为不能随意操控自己的输出并且接收不到来自现实世界的反馈,在复杂且难以分辨的情形下,我们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几乎一直都是有欠缺的。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办法来阐释这种不确定性,从而保证我们可以在合适的时刻采取恰当的行动。

第二步,理解不确定性。

人类求生的本能使我们对未知感到恐惧,总是希望在一件事百分百确定之后才去做。然而,科学是反直觉的,我们需要摆脱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构建“概率思维”。当面对不确定性和不完整信息时,概率思维能够帮助人们量化置信度,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通过对不同选项的概率进行评估,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风险。

概率思维能让我们顺利地运用不完整的信息。科学家掌握了几种表达不确定性的方式,其中一种是尽量给预测赋予一个数值(概率),以此来量化预测的确定程度。比如科学家会讲,“在五一假期,北京有 35.3%的概率会降水”。这种从 0%到 100%的置信范围是科学研究的工具之一,并且人人都可利用它来理解这个世界。

阐明和分享对自己陈述的置信度,能让你在必要时更灵活处事。很多事情上,我们无法达到 99.9999%的把握。当说“我有 95%的把握选 C”时,置信度留下了 5%改变主意的空间。它保留了出现偏差的可能,能让你充分重视所有可能,在动态发展的事物中更有效地开展讨论,进而持续深入了解这个世界。

以上这两步看似容易,然而做起来或许很难。因为人类对新鲜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可其懒惰的本性却有可能阻碍好奇心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步,养成“敢做能为”的科学观。

人类有 3 分钟热度的天性,为了应对这种天性,一种科学工具有了用武之地。这种科学工具是科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技巧,也就是所谓的“科学乐观主义”。

它不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普通乐观主义。它更像是一种“敢做能为”的精神。这种精神意味着认定眼前的问题必将得到解决的期望。

也就是说,无论眼前的问题是多么的复杂且棘手,只要你坚信总有一天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那么你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去解决它。

科学乐观主义如同一剂良方,它能够缓和焦虑,还能提供信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以及出发点,让我们能够做出从长远来看更有利的决策。

日常能用的思维工具

思想准备已完成,在具体使用时,《第三个千年思维》给出了一系列的科学思维工具,这些工具能帮助你应对各种大小难题。

图片

|重要的思维工具

你身为一个对前景感到焦虑的职场人,“概率思维”能给你带来益处:科学家不会一味地去寻找那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会理性地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对利弊加以权衡,持续地进行迭代优化。

职业规划也是这样,我们不用一下子就找到“终极答案”。我们不要被困在追求“万全之策”里,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到可以执行的下一步上,通过不断地提升和积累,给未来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当我们的焦点从“一定要找到完美方案”转移到“尝试更好的选项”上时,焦虑就能够得到缓解。

对于正忙于职业转型的人们来说,这种思维方式有所裨益;对于正帮助子女规划学业的人们来说,这种思维方式有所裨益;对于正筹备企业并购的人们来说,这种思维方式也有所裨益。与其惧怕不确定性,不如将目标进行拆解,制订阶段性的计划,并且用行动来降低未知所带来的风险。

另一个在生活中运用概率思维的方法,就是考察是否给出置信度。

术业有专攻,在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往往需要参考专家的意见。那么怎样的专家更靠谱呢?可以仔细听听他们对自己置信度的描述。专家在其论断中是否提供了置信度声明,这是区分真专家和伪专家的重要信息来源。他们是表达了绝对的肯定,还是使用了“有可能”“存在……的风险”或“有一种观点认为……”等较为委婉的表述呢?

大众通常更倾向于自信满满的专家。然而,在一个不确定性已成为常态的世界里,那些对自我进行了校准的专家才是更为严谨的专家。

科学思维方式对日常生活很有帮助。比如在人际交往出现摩擦的时候,我们以往常用的办法是“一报还一报”,即我诚信且你也诚信,那就很好;我诚信但你不诚信,那我就会报复你。

博弈论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式,测算出收益最高的策略是“两报还一报”。即我给你一次并非故意的机会,只有当出现两次故意的情况时,我才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也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人存在基本归因错误,即我们往往认为他人的恶行源于人性本恶,而自己的过失则是无心之失。正因如此,我们对待别人更为严苛,对自己却更加宽容。两报还一报的策略较为宽容,这种博弈方式所带来的总体收获会更大。

此外,在梳理难以检验的因果关系时,能够运用一致性、时效性和合理性原则来进行评判;当听闻一个耸人听闻的数据时,可以运用费米估算来进行验证;还可以使用盲法分析,以此减少决策时的主观偏见……

这些科学思维工具其实早已存在。我们一直缺少的是一个好的诠释,同时也缺少一份简明扼要的指南。这份指南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且要指明这些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方法。

图片

|三位作者正在讨论他们的新书《第三个千年思维》

《第三个千年思维》能够满足这份需求。这本书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工具,而是构建起了一个完备的思想体系。它通过跨领域的生动案例来阐明原理,对其进行细致入微的拆解,并且一步一步地教你如何运用它。

三位教授是真的想教会我们啊!

第三千年,更大挑战

人类纪元的第三个千年已经过去了四十分之一(2.5%),我们还需要面对 975 年。这是一个社会两极分化愈发严重的世界,每个人都不得不应对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偏见以及刻板印象所带来的误导和挑战。

人们越来越难以判断自己所看到或听到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这些信息到底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呢,还是某些人出于经济利益、政治动机或其他目的而刻意伪造的呢?

现实对话被新闻和社交媒体的信息茧房效应所切割,变得支离破碎。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呈病毒式传播,限制了大众的视野。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虚假现实表象,让人难以分辨真假。

这一切的祸端在于我们缺少能理解当前海量信息的有效工具,这些海量信息既庞大又驳杂,有时还会自相矛盾。

图片

少数精英群体通过书信、广播和报刊等传统联络网来消化世界上稀缺的数据资源,为普罗大众提供决策所需答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或许人类历史上第三个千年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游戏的玩家”,无论你是否愿意,在互联网的作用下,我们彼此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再有任何人是一座孤岛。

人人都能在浩瀚的数据海洋中遨游。对于做出决策应基于哪些事实,何时应自主展开研究,何时需寻求专家帮助,哪些专家值得信赖,以及何时需要在价值观整合方面寻求明智指引,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

图片

《第三个千年思维》并非仅仅是决策指南,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对世界进行看待的思维模式。

我们通过科学思维,能够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去寻找可行的突破点。我们以事实和逻辑作为依据,从而远离那些盲目的恐惧以及不必要的偏见。

它引导我们在与他人合作时要包容,要务实。这样,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就能开拓出一条更清晰、更稳健的发展路径。

它是一本关于思维方法的书,同时也是一本关乎人类未来发展的指南。这本书适用于各个领域的读者,也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读者。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士,还是学生,亦或是普通大众,都能够从这本书中学到宝贵的思维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决策能力。

当下生活充满变数,社会竞争也很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这些科学思维,让它们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帮助我们拨开眼前的迷雾,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

《第三个千年思维》能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让你保持头脑清醒,促使你做出明智决策,使你成为更理性且富有洞察力的思考者。

让我们一起拥抱第三个千年思维,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33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