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财联社、科创板日报记者深度调研张江,揭示独特气质及新质生产力生长轨迹

《科创板日报》4 月 6 日讯,记者张洋洋报道。在 9 个月的时间里,有 30 家企业和 30 余位创业者。在过去 200 多天中,围绕张江这一科技创新策源地,财联社以及《科创板日报》的 12 位记者进行了深度的一线调研走访。

当采访笔记累积到第 137 页的时候,我开始逐渐感受到张江的独特气质。这里有着科学家的理想主义,同时也有着企业家的务实精神。它既承载着国家战略的宏大叙事,又包容着无数创业者在未知领域进行的孤勇探索。

在张江,新质生产力的生长轨迹并非仅仅是技术的叠加。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边界消融”。学科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了,产业链条也被重新构建了,创新要素能够在全球坐标系中自由地流动。

与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的许彬进行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许彬及其团队之前一直待在北京,此次从北京来到上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二次创业”。像他这样的很多员工,为此不得不割舍家庭,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然而,许彬却对此乐在其中,他形容道,这里有产业链的集聚效应,有政策的支持,“张江是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

图片

国地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调试人形机器人

创业起步时,君实生物走访了全国多个城市。之后,它在上海接触到了张江药谷,并在此落地生根。如今,经过 12 年的发展,君实生物已从创立之初仅拥有一间不超过 300 平方米实验室的小企业,蜕变为中国知名的创新药龙头。

这里对于创新企业展现出的热情以及提供的支持力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君实生物的核心创始成员张卓兵如此回忆。如今,君实生物早期参与创新药物研发的员工,由于享受到了张江的人才落户政策,许多人已经在张江科学城周边组建了家庭并立业,其中部分人的孩子正在当地读中学。

图片

君实生物生产基地

人类对未来的想象一直都在持续。在这里,更值得记录的是,创业者们正把对未来的幻想转变为实际。从人形机器人到低空飞行的器具,从合成生物到先进制程的半导体,张江的企业以“敢做别人未曾做的事”的态度,把实验室里的奇妙想法转化为产业变革的强大动力,为中国式科技创新写下了生动的诠释。

▍创新生态:从“要素聚合”到“范式输出”

张江离不开“高新科技”这个标签,这是我一直以来对张江的印象。然而,在这次专题调研之前,我从未深入地去思考过其中的原因。

深度走访持续了数月,这让我逐渐有了答案。这一科技创新策源地有着独特的基因,其在于构建了一个“自我进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里,它不仅是技术诞生的摇篮,而且还是规则重构的试验场。

在这里,实验室与工厂的物理距离通常仅有百米左右,然而更接近的是思维方面的距离。拿微创®机器人来说,它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图迈®”得以诞生,是因为临床医生和工程师进行了“没有距离的协作”。

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泌尿科的王忠教授回忆道:“从一代产品到二代产品,我们和研发团队的迭代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在手术台上,医生一旦发现问题,工程师当天就能够对代码进行优化。”这种“临床需求直接通往研发端口”的模式,使得国产手术机器人仅仅用了 3 年时间就追平了国际巨头十余年的技术积累。

图片

王忠教授操作图迈®机器人做手术

君实生物的崛起,印证了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其 PD - 1 单抗特瑞普利单抗能够从实验室走向全球,这离不开张江药谷的 MAH 制度试点以及科创板的资本支持。

君实生物的副总经理张卓兵有这样的感慨:张江不但提供了实验室,还搭建起了从研发到上市的完整的“高速公路”。12 年前他们仅有 300 平方米的实验室,而如今他们的产品已经覆盖了 15 个国家的临床研究。

半导体的龙头格科微与中芯国际有着“共生史”,这是产业链协同的一个经典样本。格科微的董秘郭修贇坦承:“我们和中芯国际的关系并非仅仅是订单方面的合作,而是技术需求促使产能进行升级,制造能力又反过来对设计创新起到了滋养作用。”这种“设计 - 制造 - 封测”的深度绑定,使得格科微突破了 5000 万像素 CIS 芯片的技术壁垒,打破了索尼和三星的堆叠架构垄断,还推动了国际市场价格体系的重构。

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瑶芯微的碳化硅器件展现了“成本革命”的辩证法。副总裁王曙称:“单颗器件的成本虽然高 2 至 3 倍,然而续航的提升以及散热的简化使得整车成本反而降低了 10%。”这种“技术 - 成本 - 市场”的正循环,正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储能领域加快渗透。

▍技术落地:从“痛点爆破”到“价值升维”

张江的创新哲学一直以“解决问题”作为起始点。这里的企业家深深明白:技术的最终价值并非在实验室的精密仪器里,而是在真实世界的痛点被解决的过程中。

木蚁机器人的创始人钱永强把物流自动化比作“卖铲人”。他指出,他们从德邦、京东的“最痛场景”开始切入,在传统仓库中晚班人力留存率还不足 10%,而无人叉车能够直接替代人工,还能降低成本 30%。这种通过“需求倒逼技术迭代”的策略,让他们的 L4 级无人叉车在欧美实现了“降维打击”,在 2024 年海外收入急剧增加了三倍。

低空经济的探路者御风未来,从“货运先行”的战略里找到了商业化的突破点。它的 2 吨级 eVTOL 飞行器 M1 运用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其核心部件实现了 100%的自主化。该飞行器设计航程为 250 公里,成本仅是传统直升机的 1/5。

图片

御风未来2吨级eVTOL M1系列首架机试飞

御风未来的副总裁岳婷婷明确表示:载人飞行是最终的目标。然而,货运场景能够让我们积攒数据,对标准进行验证,从而为未来城市的低空交通撰写说明书。

在张江,数据不仅充当着生产资料,还成为了生态进化的“基因库”。木蚁机器人凭借上千台无人叉车实时回传的数据,构建起了仓储动态数字孪生系统;君实生物借助 AI 加快了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的研发进程,把特瑞普利单抗的适应症拓展到了 12 项。当算法开始参与药物设计、叉车调度以及飞行路径优化时,生产力革命的范式已经发生了改变。

▍全球坐标:从“技术追随”到“规则定义”

过去几个月,因为要进行邀约采访,《科创板日报》的记者经常需要在市区和张江之间往返。走在张江时,我常常会有一种产业交错的感觉。医药自动化产线的机器运作声和无人叉车的运作声有时会同时响起,手术机器人的机械臂操作、人形机器人的试验运动以及 eVTOL 飞行器的螺旋桨旋转,有时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这种“无界感”是新质生产力的精髓。它并非属于某一个单一的学科,也不属于某一个单一的产业。它是在生态的碰撞过程中迸发出来的一种系统性的变革。

格科微拥有“单芯片高像素技术”,君实生物有首个获得 FDA 获批的 PD - 1 单抗,微创®机器人的手术机器人产品矩阵覆盖六大黄金赛道……这些案例表明张江企业正从“应用创新”迈向“标准制定”,这里的创业者们正凭借中国式创新的智慧,对全球科技竞争的规则进行重新定义。

如今,张江在布局创新要素方面有着更宏大的视野:220 平方公里的全域都覆盖着专项资金政策;第四轮“五个一批”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全球顶尖人才参与“揭榜挂帅”关键课题。就像步科股份见证了机器人产业三十年的变迁,派能科技引领了储能革命一样,张江的企业一直都坚信:只有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技术胜势,才能够在全球创新的版图中刻下中国的坐标。

最后一次采访结束后,我站在张江“科学之门”的模力社区。我俯瞰着这片创新热土,近处可见周边高楼林立,企业已经完成入驻,同时还有部分建筑在陆陆续续地施工,这些正在施工的建筑承载着更多未知的可能。远眺的话,可以看到祖冲之路与牛顿路的交汇,这里体现着东方智慧与全球视野的深度融合。

在这里,迸发着未来产业“唯快不破”的锐气。合成生物颠覆了传统农业范式,机器人替代人类去探索极端环境,张江的故事早已跨越地域界限。这昭示着,新质生产力并非某个技术的单点突破,而是创新生态的集体觉醒,是科学精神与产业变革产生共鸣,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科创诠释。

(科创板日报记者 张洋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33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