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府的嫡女察觉到自己竟然是小说里注定有着悲惨命运的女配,接着她利用“命书”来重新书写自己的人生;女主呈现出白切黑的特质,能够在柔弱的小白兔形象和腹黑的大灰狼形象之间进行来回的转换;顶流女星从原本的温柔姐姐转变为黑莲花的形象,财阀继承人也从孤独的犬少年蜕变成了偏执的霸总……
霸总娇妻这类题材,总裁甜宠这种类型,穿越战神等,它们曾在短剧市场占据主流,可最近似乎越来越少见了。更细分、更垂直题材的爆款短剧不断涌现,从题材方面来看,年代题材的作品、悬疑题材的作品、民生题材的作品、科幻题材的作品等逐渐崭露头角,这些作品开始将目光投向当下用户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和情怀,努力尝试突破短剧的题材壁垒。
平台有分账这种方式,达人可以被孵化,还有冠名以及品牌定制等。短剧行业的变现方式在不断增多,开始不再仅仅依赖单一的投流付费模式。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表明,中国微短剧的市场规模达到了 504.4 亿元。同时,用户规模为 6.62 亿人,人均单日的使用时长是 101 分钟,这一时长追平了即时通讯类应用。这些数据证实了短剧正在崛起,成为“国民级内容消费”。
这是否意味着,2025 年的短剧行业已经不再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这是否意味着,2025 年的短剧行业已经步入了精耕细作的阶段?
本文想要探讨下面三个问题:
当下短剧带来了哪些新的题材与形式?
题材的增加是否意味着短剧受众的扩容?
霸总与反转为什么是短剧永恒的“套路”?
多元化短剧题材的集中涌现
过去两年里,“古风”这类短剧占据市场主流,它通过高频反转来吸引用户关注;“霸总”这类短剧也占据市场主流,它通过高频反转来吸引用户关注;“甜宠”这类短剧同样占据市场主流,它通过高频反转来吸引用户关注。这些强情绪刺激类短剧通过套路化叙事也吸引着用户的关注。
广电总局“分类分层审核”等政策落地了,同时用户对内容审美的要求也在不断迭代升级。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投流+爽感”的野蛮增长模式已经开始显出疲态,行业的转向也呈现出了三个结构性的变化。
其一,短剧开始朝着严肃文学改编的方向转变,同时也开始探讨社会议题。现实主义题材凭借爆款作品验证了其在市场上的价值。
第三方数据表明,2025 年含社会议题的短剧用户留存率比传统类型提升了 40%。爆款作品的出现反映出当下的社会现状和生活压力。前段时间爆火的《家里家外》,以家庭温情和职场困境作为切入点,开创了“温暖现实主义”新赛道,使得同类型作品的播放量急剧增加了 120%。
《家里家外》把镜头聚焦在 1980 年代洪灾过后的重组家庭上。这个家庭由单亲工程师陈海清和墨水厂女工蔡晓艳组成。他们各自带着子女,在救灾过程中相互了解、彼此相爱。凭借着闪电般的勇气,他们组建起了一个特殊的四口之家。
剧中,蔡晓艳展现出“高坪区第一歪婆娘”的泼辣果敢。她与陈海清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陈海清是“耙耳朵”式的温和包容。两人在应对家族矛盾时,默契配合,能掀桌就不惯着。这种默契配合将传统婆媳剧的压抑叙事转化为痛快淋漓的智斗博弈。
其二,短剧的创作维度发生了跃迁,从“情绪宣泄”转变为“情感共鸣”。并且,针对不同人群的特定化题材开始出现了。
针对中老年群体的短剧,利用催婚、婆媳关系、父子关系等话题,让老年群体产生感同身受。其中,男频向和女频向的内容都有所涉及。女频的主流内容主要是围绕慈母和苦情,甚至还出现了部分老年甜宠内容;男频多是有隐藏家世的反转戏码以及苦情的慈父生活。
中老年短剧的本质在于通过镜头来构建虚拟的情感代偿。它能够满足引发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缺失的情绪需求。比如,希望自己能够像开挂一样满足晚辈们的生活需要,又或者希望现实中的子女能够体会自己的良苦用心等。这些问题既贴近生活,又是对现实结果的改写与想象。
此外,有一批限定短剧开始涌现,这些短剧服务于文旅产业。它们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像《我的归途有风》《我们之间的秘密》《一梦枕星河》《那个重逢的夜晚》等等。这类短剧通常走文艺治愈路线,能巧妙地将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俗融入其中,起到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作用。
短剧与文旅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为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广与宣传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以小博大,对正能量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创造性挖掘,从而放大短剧,乃至整个内容行业的社会价值。
其三,从剧本到拍摄,制作成本较高的题材开始获得更高的关注。
最近,有一部根据马伯庸小说改编的短剧叫《大冲运》,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观看的体验方面来说,整部作品中特效镜头所占的比例超过了 50%。从火星到地球,从飞船到中转站,这些复杂的景别设计,明显可以看出投入了大量的制作成本。
科幻类题材存在制作门槛高、世界观复杂以及需要技术支撑等难点,所以很少以短剧形式呈现。如今,制作技术得到升级,商业化方式逐渐清晰起来,许多制作方愿意投入更高成本去尝试,并且呈现出的效果也符合短剧精品化的发展趋势。
此外,悬疑题材的短剧对剧本有更高要求。悬疑类内容的受众对逻辑要求高,对剧本要求也高,如今短剧团队的创作平均水平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对于制作方而言,难免会出现费力不讨好的情况。
悬疑题材与短剧的适配度比较高。通过对信息差进行“制造-释放-再制造”这样的循环,就能够形成独特的神经刺激。每一集所设置的“钩子”能够激发皮质醇的分泌,从而制造出焦虑感。而在谜底揭晓的时候,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会瞬间刺激用户释放出多巴胺。
题材变了,但形式和内核没变
题材增加了,这给用户带来了更多选择。然而,短剧依然没有脱离爽与反转的那种固有套路。
以《家里家外》为例子,剧中的男主是国营厂的副主任,女主是车间组长。男主是当时难得一见的大学生,所以他的职场之路很顺利,在收入和职级方面,在当时都算得上是人生赢家。而女主的文化水平不高,她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在家中相夫教子。男主对女主一见钟情的情节,依然是霸道总裁与低位女主的套路。
这样的内容未跳出短剧的基本框架,只是把传统霸总剧里的五星酒店、私人飞机场景换成了火锅店、筒子楼等平民符号,然而核心冲突依然遵循着阶级跨越的逻辑。剧中下岗女工与商业巨子邂逅的情节,实际上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市井化版本,借助菜市场砍价、街边撸串等贴近生活的行为,实现了对精英形象的祛魅。
我们再来看看面向中老年群体的短剧。
婆婆们在短剧中总是会从儿媳妇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些父亲有着隐藏的身份,而有些父亲能够逆天改命,为孩子构建出一个完美的人生。这样做的本质,就是通过运用戏剧化的手段来填补现实家庭关系中存在的结构性缺失。
这些短剧很了解中老年用户内心的“爽点”,所打造的人设都是现实中难以碰到的好婆婆、好父亲。这些被过度美化的角色,把代际冲突中的婆媳矛盾、育儿分歧、养老压力等痛点,转化成了“一键解决”的幻想方案,甚至有不少年轻人会在评论区留言说“现实中找不到这样的婆婆”“我也希望这是我的父亲”等。
为什么短剧需要爽感和反转?
从用户心理方面来看,清洁工瞬间变成首富夫人这样的设定,以及外卖员穿越成为大佬等设定,能够让观众把现实中未能实现的愿望投射到那些较为扁平化的角色身上。这实际上是从社会心理需求的角度去考虑,从而构建出了一个可以让人们逃脱现实困境的幻想出口。
在这方面,短剧与曾经极为火爆的爽文颇为相似。爽文的主角有着逆袭的历程,短剧的主角也有这样的经历。它们让平凡的我们能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主角的成功仿佛就是我们自己的。当观众看到剧中人物冲破阶级的阻碍,重新构建自己的命运轨迹时,观众的心理会得到一种象征性的释放。本质上,这是通过戏剧化的身份重构,来实现对结构性社会压力的自我拯救。
从商业化角度来看,目前短剧主流的变现方式包含付费解锁、品牌植入、品牌定制等。付费解锁需在用户兴趣达到最高时设置一个付费的“钩子”,以此让用户对后续剧情充满无限期待,进而心甘情愿地付费。短剧与品牌合作时,要让品牌在用户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进行曝光与展示,甚至可以让产品本身成为主角逆袭的关键道具。
未来的短剧制作,要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如今短剧行业已度过野蛮生长阶段,内容创作和商业模式渐趋稳定。随着入局者增多,过度依赖套路化叙事可能致使创作力耗尽,会让用户逐渐感到同质化。用户看过太多爽与反转后,这种内容的情绪价值会逐渐减弱,进而影响行业的长效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赵晖教授曾说:“短剧的未来,一方面需要‘快’来抢占先机,另一方面需要‘慢’去沉淀价值。”未来,短剧或许不只是娱乐消费品,而是能够连接各个行业的内容媒介。像文旅、AI、实体经济等,如今的短剧已经开始与各个行业有了交集。聚焦情怀的是现实主义题材,以文旅建设为目标的是正能量作品,以 AI 驱动的是制作方式,短剧的最终目标是用小体量来承载社会需要。
从商业化视角来看,传统的付费解锁模式渐渐难以满足盈利方面的需求,去探寻更为多样的商业方式才能够让行业的“钱景”活跃起来。就如同麦芽传媒短剧运营总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讲的,“付费剧在初期的流量红利已经不复存在了,然而长期的内容红利才刚刚开启。”
短剧的生产方认为,内容创作与商业价值始终是最为重要的。他们需要具备将用户情感转化为“心智货币”的能力。短剧在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其眼光开始聚焦在商业变现方面。这既顺应了当下内容消费的趋势,也是基于短剧领域能够实现长效发展的根本考虑。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