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擎朗智能李通谈人形机器人发展:从市场冷遇到商业闭环的突破历程

采访李通的那一天,《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擎朗智能的展示厅中看到,有一台轮式人形机器人,它搭载着双臂,正在灵活地完成托盘递送的动作。

李通谈及最新发布人形机器人的原因时表示,对于对应岗位的规范化流程来说,具身服务机器人的工作内容能够被精确地进行描述,其结果也能够被标准化地进行评估,这样做将更有利于在商业环境中形成机器人能力的闭环。

李通称:十几年前他们决定开展服务机器人的工作时,在全球范畴内都找不到可参照的事例。2013 年,李通团队决定着手进行服务机器人的研发,那时市场反馈极为冷淡。他回忆说,餐厅老板看到样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东西?”2016 年首台配送机器人样机诞生,这种困境得以持续。之后又经历了三年的迭代。到 2019 年,与海底捞的合作成为了一个转折点。

选定服务机器人赛道之后,擎朗智能着手去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在缺乏行业经验可作为参考的情形下,一次不经意的就餐经历使得团队察觉到了商机。

李通称,在餐厅当中,他留意到服务员频繁跑动的工作情形。他意识到能够借助机器人来减轻这种重复性的劳动。于是,专门针对餐厅配送场景而设计的机器人便随之产生了。这不但开启了国内服务机器人在餐饮领域应用的先例,在全球市场也是首次出现。

2019 年,擎朗智能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这个契机就是与海底捞达成了合作。当时,海底捞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持续高涨的问题。其员工的薪酬在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并且对服务标准的要求极为严格。怎样在确保服务水平不降低的情况下降低人力成本,成为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需求。

擎朗智能的机器人解决方案契合了这一痛点。它把机械性工作交给机器人,让人力集中投入到更能提升顾客体验的服务环节。这样就实现了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平衡。这一合作成为行业标杆,使更多人认识到服务机器人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价值,推动了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

李通解释说,海底捞尝试了多种方案,其中包括后厨自动化等。最终,他们选择用机器人来协同完成“隐形服务环节”。擎朗的配送机器人承担传菜工作,这样就把人力从传菜工作中释放出来,让人力可以投入到与顾客直接交互的环节。这样做既降低了成本,又不会影响顾客的体验。

这种成本差在欧美市场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推动了擎朗海外订单在近两年来快速上升。据了解,它所采用的“以租赁为主”的模式(而国内是以销售为主)更契合海外客户的习惯,即商家按月进行支付,这样就不需要承担设备折旧所带来的风险。

擎朗智能的服务机器人在海外市场引起了关注。日韩地区以及欧美等劳动力成本较高的地方成为了主要的目标市场。与当地的劳动力成本相比较而言,擎朗智能机器人的成本仅仅是当地劳动力成本的 1/3 到 1/2 。

到 2024 年底时,擎朗智能机器人产品覆盖了全球 600 多个城市及地区。累计有超过 10 万台机器人投入到工作当中。其客户包含海底捞、外婆家、广州酒家、全聚德、索菲特酒店、威斯汀酒店、希尔顿酒店等诸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合作伙伴。

IDC 预测,具身服务机器人从 2025 年起逐步落地。到 2030 年,全球具身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接近 1247 亿美元。其将实现 86.2%的高速复合增长。在餐饮、酒店、商超、文娱等场景,以及医疗、金融、康养等场景,各细分领域都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擎朗首先从餐厅开始切入,接着逐渐打开了酒店的市场,也打开了商场的市场,还打开了医院的市场,从清洁这个场景拓展到了配送等更多场景,从而加速了自身的扩张。

大模型时代的数据攻坚战

GPT 掀起了 AI 浪潮,服务机器人迎来了新一轮的技术迭代。然而,李通指出,物理世界存在着数据匮乏的问题,这是最大的瓶颈。他说:“互联网抓取的数据属于虚拟世界,而机器人需要在真实环境中获取动作数据。”

李通指出,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和 AI 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 AI 技术没有取得突破的时候,服务机器人难以大规模地落地。而现在,大模型带来了新的技术革命。

机器人行业面临着数据量不足的挑战,其中物理世界的数据尤为突出。虚拟世界能从互联网抓取数据,然而物理世界此前缺乏机械应用,导致数据积累匮乏。因为没有足够的数据,所以机器人的训练和迭代受到了限制,而这也成为制约服务机器人发展的关键因素。

擎朗智能为解决数据问题,与酒店、餐厅、商场等行业的头部公司保持长期合作,从而积累了大量服务场景的环境数据,这些数据为机器人性能的优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进行规模化的机器人量产,以此来收集更多的数据,进而对机器人的训练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李通觉得,只有积攒到足够多的数据,才能够训练出更为智能的机器人,这样就能更好地去适应复杂且多变的服务场景。

机器人发展过程中,移动和操作是其两个核心要素。擎朗智能把自身定位为服务机器人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既对移动功能予以关注,又对操作功能的拓展加以注重。

推出的轮式人形机器人,在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双臂操作功能,这样它就更能满足服务场景的需求。这种产品优化不是随意跟风,而是基于对服务场景有深刻的理解以及对自身技术发展方向的把握。

具身需要进行泛化,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只有有变化才会有泛化。机器人在商业场景的应用与非开放性场景不同,它需要面对动态非结构化的复杂环境,需要与人进行高频交互博弈,还需要实现全流程闭环,这就要求具身智能机器人更加聪明并且更懂得人。李通说道。

长周期赛道与资本耐心的博弈

李通对行业泡沫保持警惕,尽管商业化已经初见成效。有些创业者宣称明年能够量产 10 万台人形机器人,然而这距离商业化普及还存在一段距离,任何产品都必须遵循产业规律。

他用自身经历来举例说明:擎朗从开始研发到获得首单并实现规模化,经历了数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擎朗进行了多方向的探索,包括教育机器人、扫地机等领域。并且在 2015 年之前,擎朗主要是依靠定制化项目来维持生存的。

这种长周期的特性和 VC(风险投资)的短期回报需求存在矛盾。金沙江创投的合伙人近期公开对人形机器人的投资价值提出了质疑,李通觉得双方的立场都是可以理解的:“LP(有限合伙人)要求在短期内见到成效是没有错的,然而硬科技的突破需要持久的投入和耐心。创业者需要做的是在实现商业化和进行研发投入之间找到平衡。”

在李通看来,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和大众都需要保持理性。

创业者一方面要坚定信念,持续投入研发和市场拓展,以此确保公司能在行业中生存并发展,直至商业化大规模落地。另一方面,大众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不应过度乐观,因为短期内人形机器人难以像某些创业者宣称的那样实现大规模应用;同时,也不应过度悲观,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人形机器人必定会取得巨大成就。

李通觉得,在往后的时间里,机器人在劳动力市场所占的比例会持续上升。尽管无法确切知晓具体的比例数值,但机器人的数量超过人类劳动力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可能的。

面对“何时进入家庭”的这个提问,李通清楚地表明,至少还得要五年的时间。他还透露说,具身服务机器人肯定会重复 PC(个人计算机)的那种进化路径,也就是先在商用领域应用,然后再推广到民用领域。并且,擎朗智能正在对商场清洁、仓储物流等新的场景进行拓展,最近新发布的商用清洁机器人已经进入了多家大型物业。

采访即将结束时,李通用手指着展厅里的初代机器人模型说道:“在 2015 年,国内有上百家服务机器人公司。而如今,当年的那些同行,很多已经离开了这个舞台。这个行业既残酷又最公平,只有活下来,才能够看到未来。”

每日经济新闻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54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