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减少或消除Cr12MoV钢中共晶碳化物分布不均匀对模具力学性能和变形的不利影响,需要对原材料进行锻造。 如果想避免锻造,只需通过热处理寻求改善碳化物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即可。 不利影响是极其困难的。
1、Cr12MoV钢的锻造工艺
Cr12MoV钢合理的锻造工艺如下:
预热温度:750~850℃;
加热温度:1080~1120℃;
始锻温度:1050~1100℃;
终锻温度:850~900℃;
冷却方式:缓冷(坑冷或砂冷)
Cr12MoV钢的导热性较差,因此在锻造过程中,加热和冷却速度不宜过快,以免模坯截面温差过大而产生裂纹。 必须严格控制锻造温度。 如果锻造停止温度过高,晶粒会长大、粗化,并可能发生碳化物聚集,从而降低钢的机械性能。 如果锻造停止温度太低,钢材的塑性就会变差。 应力增大很容易导致毛坯破裂而报废。
为了改善Cr12MoV钢碳化物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在锻造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方法。 一般采用多方向、多次反复镦拉,如三镦三拉或不少于三镦三拉的锻造方法,也有两轻一重的锻造经验,和两件制服。 两轻一重是指锻造开始时(1050℃以上)轻锤击,锤击力要小,在中间温度范围(950~1050℃)重锤击,以保证碳化物破碎,950℃以下再次轻锤击。 敲打以防止开裂。 所谓双重均匀,就是变形均匀、温度均匀。
对于不同性能的模具,锻后所允许的碳化物分布不均匀程度有时是不同的。 一般对冲击韧性和变形要求较高的模具应控制在3级以下。如果对硬度、强度、耐磨性、冲击韧性和变形要求较高,则应严格控制碳化物分布不均匀度等级。 一般要求控制在2级以下,冷挤压模具最好控制在1~1.5级。
2、Cr12MoV钢的锻造
锻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毛坯成形。 锻造是提高钢材内在质量、延长模具使用寿命的重要关键。 合理的锻造不仅可以提高锻坯的密度,焊补钢锭或型材中的气孔、气孔、缩孔和微裂纹,而且可以破碎、细化共晶碳化物,去除粗大的枝晶。 将共晶碳化物破碎成块,提高碳化物分布的均匀性,细化碳化物的颗粒尺寸。
1、Cr12MoV钢材料的锻造特性
(1)钢材塑性差
Cr12MoV钢是莱氏体钢。 含有大量碳化物,硬而脆,塑性极差。 特别是当共晶碳化物枝晶非常发达、碳化物块体很大时,最容易产生锻造裂纹。
(2)钢材具有较高的变形抗力
由于钢中碳及合金元素含量较高,奥氏体再结晶温度升高,其变形抗力比碳素工具钢高2~3倍。
(3)钢的导热性能差
由于钢材的导热性能较差,加热时必须分阶段预热,否则加热时会产生裂纹。
(4)加热时容易过烧
在未锻钢中,共晶碳化物多呈堆状和网状分布。 这里的熔点最低,很容易熔化。 因此,锻造加热温度不能太高。 另一方面,由于钢材的变形抗力较高,锻造加热温度不能太低,因此锻造温度范围相对较窄。
2、六面锻造
六面锻造是指三向镦锻和拉拔的联合工艺。 每次都需要一定的锻造比,使共晶碳化物逐渐变得随机分布,或接近均匀分布。 单向伸长是实际生产中常用的方法。 呈网状分布的碳化物被锻造成条状叠层,碳化物也呈碎片状。 这种锻造工艺对于长轴工件仍然可行,但不适用于模具。 一般来说,材料在一个方向拉伸时会出现明显的各向异性。 尽管有时可以合理锻造大型模坯,但仍难以显着改善中心结构。
碳化物呈网状堆积。 碳化物呈带状堆积。
碳化物分布均匀且不规则
锻件镦粗、拉深的次数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应少于三镦、三拉深。
(1)模锻件技术要求
一般精加工韧性要求较高的小型模具,要求碳化物不均匀度等级小于或等于2级。对于普通模具或大型模具可适当放宽要求。
(2)原材料碳化物含量不均匀
如果所供钢的碳化物不均匀程度较高,例如未经轧制的电渣钢锭,枝晶碳化物分布十分发达,碳化物不均匀程度较高,则必须反复锻造,即使在这样一来,用锻造的方法来彻底改变碳化物的分布还是很难的。 又如,大型模具所用的大规格钢材虽然已经轧制,但钢材中心的碳化物大部分仍保留着网状堆积分布。 对于如此大的模坯,必须进行合理的六面锻造。 即便如此,碳化物不均匀程度往往也很难降至3级以下。
即使模坯的六面锻造良好,碳化物仍或多或少会定向分布。 因此,冲裁时,首先要考虑模具的长边应与轧制方向一致,以充分利用其较高的纵向。 性能和碳化物分布比较均匀的金属外缘部分,以及孔形和磨损最大的部分,应尽量避开质量最差的坯料中心部分,因为碳化物同质化的可能性最小。
3.锻造余热淬火-双重细化工艺
锻造过程中有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方面,锻造的锤击作用,使碳化物分散破碎,奥氏体严重变形;另一方面,锻造时的锤击作用,使碳化物分散破碎,奥氏体严重变形; 另一方面,锻造温度高,变形最终奥氏体在锤击间隙立即恢复并再结晶,然后开始长大。 被击碎的碳化物也利用锤击间隙重新聚集生长,并逐渐变成角质。 温度的作用是连续的,锤击的精炼作用是间歇的。 若锻造比不够,停锻温度过高,火次数过多,则晶粒粗大,碳化物粗大且多棱角,工件断口晶粒粗大,容易碎裂和脆化。 这就是锻造过热的现象。
当停止锻造并缓慢冷却时,碳化物会长大,奥氏体中的碳会继续析出,碳化物逐渐变成棱角状。 也就是说,碳化物的成角大部分是在停锻缓冷过程中形成的。 锻造停止温度越高,锻后冷却速度越慢,奥氏体晶粒和碳化物的粗化和角化越严重。 碳化物的尖角是应力集中的焦点,也是工模具早期脆性破坏的断裂源。 改变碳化物的分布和形状可以延长工具和模具的使用寿命。
假设如果在停止锻造后暂停一段时间,让奥氏体恢复并开始再结晶,然后立即淬火,不仅可以抑制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而且可以抑制碳化物的再聚集和角化。 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碳化物颗粒尺寸和形状,这是锻造余热淬火工艺的理论基础。 如果结合适当的火次和锻造比,可以探索出最佳的锻造余热淬火工艺,以获得碳化物和奥氏体晶粒双重细化的效果。 锻造余热淬火后,毛坯立即进行750℃左右高温回火2小时,然后无需球化退火即可进行机械加工。 锻造余热淬火工艺实际上是一种高温变形热处理。 在提高工件内在质量的同时,缩短了常规退火时间,代之以短时间高温回火,从而节约能源,缩短生产周期。
国内有关部门对锻造余热淬火与常规锻造工艺进行了对比试验,采用的方法是:将Cr12MoV钢分成四份,分别进行不同的锻造方法,然后进行最终热处理。 其中,常规处理后的试样在常规锻造后进行球化退火,即在850-870℃加热保温2-3小时,冷却至720-750℃,等温4小时左右,然后进行球化退火。冷却至500℃并排出。
利用锻造余热对试样进行淬火,然后在750℃高温下回火2小时。
最终热处理工艺相同,即980℃加热油冷淬火,200℃回火。
对比测试结果如下:
1、直接取样,不锻造材料,最终热处理后检测,碳化物分布不均匀,网系6级,晶粒度8.5级。
2、常规锻造,二火成形(拉拔),试样截面积由20cm2→12cm2→5.3cm2变化,锻后空冷,常规等温球化退火,最终热处理后检验。 碳化物分布不均匀,呈带状系统。 4级,比未锻造低2级。 晶粒尺寸为10级,比未经锻造的细1.5级。
常规锻造热处理,硬质合金带系4级常规锻造热处理,晶粒度10
3、锻造余热淬火、二火成形、单向拉拔。 样品的截面积由20cm2→12cm2→7cm2变化。 锻造后进行油冷淬火、高温回火,最终热处理后进行检验。 碳化物不均匀度为带系统2级,比常规锻造低2级,比非锻造低4级。 晶粒尺寸为11级,比常规锻件细1级,比非锻件细2.5级。
碳化物分布区为2级,晶粒度为11级。 4、锻造余热淬火,增加最后变形,二火成形,单向延伸率。 截面积由20cm2→12cm2→5.3cm2变化,油冷淬火,高温回火,最终热处理进行检测。 碳化物分布不均匀程度降低至1.5级,接近均匀分布,晶粒尺寸为12级。
碳化物分布不均匀 1.5级 晶粒尺寸 12级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常规锻造一般可将原材料中碳化物分布不均匀程度降低2级左右。 一般大、中型工件毛坯经常规锻造后,碳化物分布不均匀程度最多可改善1~1.5。 水平左右。 然而,锻造余热淬火工艺可以大大降低碳化物分布不均匀的程度。 特别是增加最后变形后,锻造余热淬火工艺可以使小试样的碳化物分布基本均匀。 锻造余热淬火后,碳化物晶粒变细,棱角变圆,奥氏体晶粒达到超细尺寸。 这种双重细化作用可同时增加工件的塑性和韧性,工模具的使用寿命可成倍提高。 它还可以节省能源,缩短生产周期。
日升模具钢厂——十几年专业生产厂家,专业生产热作模具钢H13、冷作模具钢、塑料模具钢。
我们的网站
日升产品推荐:
H13模具钢、D2模具钢、1.2367模具钢、1.2379模具钢、H11模具钢、1.2085模具钢、1.2714模具钢
1.2344模具钢、SKD61模具钢、Cr12Mo1V1模具钢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mjg/3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