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人性
大多数人实际上讨厌创新。
尽管层出不穷的导师会反复劝告我们:“走出舒适区,你会迎来更大的成功。”然而,内卷化的一代人早已听不进这种夸张的叙述。我们都努力工作,只是为了早日出人头地。进入舒适区,为什么一进入舒适区就催促我继续赴汤蹈火?
陈词滥调的心灵鸡汤往往提供过于简单和乐观的解决方案,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而忽视现实的复杂性和挑战。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普遍的人性。除非好处是确定的,否则大多数人不会主动创新,甚至本能地抵制创新。
说到跳出舒适区,普通人都会有三个共同的心理特征:舒适区效应、害怕失败、从众心理,这使得人们把创新视为一条艰巨的道路。
舒适区效应与心理学中的“焦虑”和“压力”概念密切相关。人们在舒适区感到安全和放松,但离开舒适区后可能会感到焦虑和压力。大多数人通常更喜欢呆在自己的舒适区,避免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并没有什么错,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所以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回避。许多人更愿意在工作中遵循既定流程,而不是尝试可能带来失败风险的新方法。然而,心理学中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提出了焦虑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表明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绩效,但过度的焦虑会降低绩效。还有一个由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衍生出来的笑话:当程序员的血液酒精含量在0.0129%-0.0138%范围内时,他们在写代码时就会达到头脑清醒、智商超群的状态。
对失败的恐惧是阻碍人们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人们普遍害怕失败和受到批评(甚至评判),这会抑制他们尝试新事物的意愿。创新涉及失败的可能性,所以很多人选择不冒险。因此,职场上很多人都不愿意提出新的想法,因为害怕受到批评或惩罚。这一特点在东亚社会尤为明显,大家力求求同存异,不轻易表达不同意见。
害怕被评价、回避评价他人几乎成为儒家文化圈中某种不言而喻的社会规则,从众成为世间最安全的行为方式。这也是阻碍人们求新求异的重要社会心理文化因素。从众心理使人们倾向于追随大多数人的行动和意见,而不是独立思考和创新。创新需要打破陈规,这违背了从众心理。最常见的是,在团队讨论中,许多人可能会选择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不是提供自己独特的见解。
简单地说,心理舒适区效应和对失败的恐惧、社会规范和从众心理、经济机会成本和激励机制、组织行为文化和领导风格等都是抑制人们创新主动性的主要原因。创新就像山里的松茸一样稀有且神秘,原因很复杂。如果创新很容易,那么今天我们就不会那么担心我们个人的未来,我们的老板就不会那么担心下一个热门产品在哪里,国家也不会那么担心下一个新兴产品在哪里工业即将超越我们。
难以定义
创新本身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它就像许多大词。这是很多人都能说上几句话,却很难说清楚的事情。这里我们不妨将创新定义为一个跨学科的概念。 。
自然科学家将创新定义为范式转变。托马斯·库恩在其《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范式转变”的概念。他认为科学进步不是线性积累的过程,而是通过范式的革命性转变来实现的。这种范式转变可以被视为一种创新,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当然,库恩所说的是一种难得的突破性创新。
哲学家要浪漫得多。亨利·柏格森在其《创造性进化》一书中强调了“创造性进化”的概念。他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创造力,创新是生命自我实现的一部分。他有一句名言可以安慰一切无所事事的众生:“生命的本质是创造性的,它不断超越自身,创造新的形式和可能性。”是的,我们作为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创新,尤其是那些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很难定义,因为它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才能被理解。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阿兰·图灵,他在去世近半个世纪后被视为人工智能之父。 2019年,英格兰银行宣布艾伦·图灵将成为50英镑纸币的新面孔。又比如,一些促进创新的非科学因素也需要时间沉淀。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在研究中探讨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认为新教伦理中的勤劳、节俭和创新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创新理论的鼻祖约瑟夫·熊彼特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并将破坏与创新联系起来。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造性破坏”的概念,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不断的创造性破坏,用新的、更高效的经济结构取代旧的经济结构。
“创新是创业的核心,通过创造性破坏,经济不断发展。” - 熊彼特的见解后来被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实践和发展。乔布斯认为,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对用户体验和需求的深刻理解。他强调了设计和用户体验在创新中的重要性。史蒂夫·乔布斯对于创新也有他的金言:“创新是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区别。”
虽然创新很难定义,但我会利用人工智能的博学,尝试给出一个非常教科书式的定义:“创新是指通过引入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或新产品。改变。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还包括商业模式、管理方法、服务流程等方面的改进。”
伪创新更可怕
如果创新很难定义,那么识别“伪创新”可能会更容易。毕竟,时间会瓦解一切骗局。
一些企业搞“伪创新”通常是出于市场压力、短期利益、内部管理问题、品牌形象、技术限制等多种原因。然而,这种做法往往会带来负面后果,包括市场份额下降、品牌声誉受损、资源浪费以及消费者信任度降低等。
简单的改进并不是创新。创新不同于简单的改进或优化。伪创新通常是对现有产品或服务的表面改变,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进或价值。例如,如果一个新版本的软件只是改变了界面颜色,而在功能和性能上没有任何改进,我们就很难称之为创新。
伪创新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营销和炒作,通常只能带来短期的市场效应,无法长期保持其竞争力。真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是,伪创新往往忽视用户的实际需求,为了创新而创新。由于无法了解真实的用户需求并追求新颖性,伪创新可能需要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但带来的效益和价值却很低。
此外,创新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资源和持续的投资,以及一点无法解释的运气。期望一次尝试就能实现重大创新是不现实的。苹果在2007年推出了第一款iPhone,但直到四年后iPhone 4的推出,苹果才真正催生了智能手机市场,并将用户带入了移动互联网世界; OpenAI在2018年推出了基于谷歌Transformer模型的ChatGPT1.0,此后几乎每年都会更新一个大版本,到2023年,终于迎来了人工智能的爆发。
伟大的产品是难得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伪创新”产品就像鲫鱼过河一样。 Juicero智能榨汁机几乎满足了上述“伪创新”的所有要求。 2013年,Doug Evans多轮融资筹集1.2亿美元成立Juicero,推出包括榨汁机、果蔬袋、应用程序在内的完整冷榨果汁生成计划。 Juicero专攻冷榨(即采用螺旋柱状结构压榨出果汁,与将水果完全压碎的传统榨汁方式相比,据说冷榨果汁营养更丰富,口感也更好)。这是一个单一的榨汁机。售价为 699 美元(大约是普通榨汁机价格的十几倍),其产品文案上写着:“喝我们在完美的时间从地球上最好的植物中提取的果汁,你会被它震撼。” 2017年4月,彭博网站上的一段测试视频显示,直接用手挤压Juicero果蔬袋,只需90秒即可榨出220克果汁,而使用Juicero榨汁机只需2分钟即可榨出更多果汁。满分10克。一时间舆论哗然后,Juicero 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最终于 2017 年 9 月宣布放弃该项目并停止运营。
大企业也因“伪创新”而深受其害。 20世纪80年代初,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被百事可乐追赶,因此可口可乐决定开发一种新配方来应对。 1985年4月23日,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伯托·戈伊苏埃塔在纽约林肯中心向全世界推出了可口可乐新可乐的新配方。他宣称新配方“更顺滑、更湿润、更大胆”。然而,新款可口可乐上架后,可口可乐公司开始每天接到1500个投诉电话,是之前的四倍,而且愈演愈烈。在西雅图,愤怒的人们组成了美国老可乐爱好者组织,并将新可乐倒入下水道。为了及时止损,1985年7月11日下午,可口可乐公司按照可口可乐原来的配方重新生产了可口可乐,并更名为“经典可乐”。时至今日,可口可乐仍会在4月23日纪念这款失败的新品,提醒顾客可口可乐不可动摇的地位。
“大”不是问题
大多数企业都会口头上说创新的必要性,但由于缺乏企业文化、战略和激励机制,真正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企业很少。
创新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组织文化是极其罕见的,尤其是在大公司中。由于层级复杂、部门壁垒深厚,创新文化大多停留在PPT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范跃安教授2021年进行的一项创新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组织比大型企业/组织更有利于创新。原因在于,那些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对市场压力反应灵敏,迅速推出灵活的业务形态和运营管理重点;机制惯性低、固化度低,求变创新的链条在管理思维和具体实施过程中简单明了;运营经理亲自实践,会向员工清晰地呈现你的工作重点:我关注什么,我把时间花在哪里,我在会议上强调什么……
柯达的案例是大公司创新失败的典型例子。 1975年,柯达工程师史蒂夫·沙逊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这项发明可能会彻底改变摄影行业,并为柯达开辟新市场。柯达有很多像沙宣这样才华横溢的工程师和开发人员,他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数码摄影的创新想法和项目。然而,尽管数码相机潜力巨大,但柯达管理层担心数码摄影会蚕食公司利润丰厚的胶片业务,因此选择搁置该技术。柯达高管认为,数码摄影技术尚未成熟,市场需求不大,继续投资胶片业务更为稳妥。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除了文化之外,很多企业缺乏明确的创新战略和目标,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创新活动缺乏方向和重点。微软过去20年经历的风风雨雨,证明了创新作为战略的重要价值。
史蒂夫·鲍尔默担任微软CEO期间,虽然在财务业绩和企业级市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移动市场的失败和缺乏创新被广泛认为是他最大的缺点。 《纽约时报》在鲍尔默宣布退休时发表文章,称他是一位“充满激情的领导者”,但也指出他在移动市场的失败和缺乏创新是他任职期间的主要问题。随后,萨蒂亚·纳德拉在2014年接任微软CEO后,推出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他首先在微软提倡成长心态的理念,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并强调失败是学习和失败的一部分。创新。推进云计算、人工智能、混合现实技术在业务层面的部署,同时推动打造开放的开发者社区。他还鼓励员工提出创新项目,并通过内部创业机制提供资源和支持,帮助员工将想法转化为实际产品。 ,最终帮助微软迎来了第二条增长曲线。美国《财富》杂志将纳德拉列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领导者”之一,并称他为“微软的创新驱动者”。
灵感来自松茸、竹子和蜜蜂
创新离不开一把手的高瞻远瞩,也离不开管理层培育适宜的创新环境。抛开学术讨论,我们也可以从身边自然中熟悉的事物中得到很多启发。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松茸上市的季节。这种蘑菇有一种特殊的矿物质气味。对于我这种味蕾尚未打开的人来说,吃起来还不是很习惯。但由于松茸产量稀少,难以人工栽培且营养丰富,近年来作为美味受到追捧。
创新其实有点像松茸,它稀缺且难以发现。它需要你强烈的探索欲望、好奇心和足够的耐心。你需要深入森林,穿上铁鞋才能找到它。采摘时需避免用力拉扯,以免破坏菌丝体及周围生态环境。正如心理学家卡尔·维克提出的“感知-行动”理论所强调的那样,创新者需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通过行动和反思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策略。
比松茸更常见的竹子,让我们对创新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竹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迅速生长,表现出很强的适应性。其材质坚韧,用途广泛。
创新还要求人们像竹子一样具有快速反应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创新困境》一书的作者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研究表明,成功的企业往往忽视市场变化和新兴技术带来的威胁,因为它们过于依赖现有的成功模式。创新要求企业具备快速反应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以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竞争压力。另外,竹子的韧性和弹性很强,能在风吹雨打中屹立不倒。韧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创新者需要有长期坚持、克服困难的能力。
与人类类似,蜜蜂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物种,通过复杂的协作来采集花蜜并酿造蜂蜜。蜜蜂的勤奋、专注、协作精神,也是创新者同样具备的优势。
蜜蜂勤劳,专注于采集花蜜,表现出高度的专注和勤奋。创新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专注。 《创新的艺术》一书作者汤姆·凯利认为,创新不仅仅是灵感的爆发,更是持续努力和专注的结果。创新者需要不断实验、迭代和改进,才能取得突破性成果。创新还需要团队协作、共同努力。 《创新的DNA》一书的作者杰夫·戴尔(Jeff Dale)、哈尔·格雷格森(Hal Gregson)和克莱顿·克里斯滕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研究,为我们像蜜蜂一样酿造出创新蜂蜜的秘密:创新者需要具备五项关键技能:联想、质疑、观察、实验和联网。这些技能的培养和应用往往需要团队协作和共同努力。团队成员可以更有效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并通过互补的观点和技能促进创新。实现。
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来总结一下。如果你希望成为一名创新者,不妨在采集松茸或玩密室逃脱游戏时尽可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像竹子一样,训练快速反应、适应变化、抗压的能力;虽然协作会增加很多工作量,但与团队一起做出非凡的事情可能比单独工作、互相激励更容易。
*本文选自《互联网前沿》第67期。本期杂志封面主题为:回归创新常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周正华,经36氪授权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0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