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分享

BC技术引领光伏行业新趋势:高效率与高性价比的未来选择

图片

新的技术浪潮即将到来。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讨论,这几年BC技术是否是晶硅电池的必备技术?”三年或者三年之内,或许没有哪个主流企业会说,‘我不使用BC技术。’”在最近召开的以“双面BC”为核心主题的第12届bifi PV Workshop 2024珠海国际峰会上”,爱旭控股(600732.SH)董事长陈刚表示。

国内BC科技公司负责人表示:“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果一项技术在效率和成本上都没有缺陷,那么这项技术就必须选择,唯一的问题是什么时候选择。”它。”

目前,BC技术凭借其高发电效率和高性价比,成为光伏行业发展最快的技术。与此同时,爱旭、隆基等BC路线先行者实现了技术突破,扩大了产能,发电效率不断刷新历史记录。

业界普遍认为BC技术已经到了大发展、大爆发的前夜。此时此刻,国内BC两大巨头走到了一起,向外界释放了“联手”的强烈信号。

经济观察报获悉,12月3日,爱旭股份董事长陈刚、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共同亮相一场名为“走向新,BC”的大会以“共生”为主题的现场对话活动,探讨了BC行业的未来发展。

这向外界发出了双方“联手”的强烈信号。业内人士透露,两家领先公司之间的BC技术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发展。

BC技术是必然选择

BC技术诞生于半个多世纪前,被誉为光伏技术“皇冠上的明珠”。这是因为,虽然它具有转换效率高、外形美观、衰减低、安全可靠等特点,但由于技术难度、门槛较高等限制,此前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讨论BC技术是否是晶硅电池的必要技术?今天,我们得出了答案:BC技术是实现晶硅电池终极效率的必要技术。”陈刚说道。

为什么说BC技术是晶硅电池的“必选”?

陈刚解释说,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BC从硅片、电池和组件的角度来看,具有其他非BC技术无法替代的几个重要优势。在硅片方面,29.56%极限技术需要硅片的掺杂浓度极低。也就是说,只有极低浓度或无掺杂的硅片才能达到29.56%的效率。 BC所需的硅片都在这个浓度范围内,必须掺杂其他技术路线。这意味着其他非BC技术注定与硅片端的最终效率有0.6%-1.5%的差距。

在电池方面,BC技术可以实现全光接收和100%正面光接收。另外,就双面钝化技术而言,其他技术的钝化效率都会有所降低,而BC技术理论上可以达到100%。在性能开发方面,爱旭对所有电极和图形的背面设计都实现了BC技术。

沈文忠还表示,电池的电性能需要在正反两面都进行优化,以实现高效率和高双面比。 BC技术的优点是可以分别处理前后端的优化。在其他结构中,正面的优化可能会受到背面优化要求的影响。所以BC将正反面分开,是一个非常好的接近极限效率的结构体系。此外,在光学优化方面,BC正面无遮挡物,可有效提升发电效率,为电池效率提升带来更大空间。

沈文忠表示,“在光学和电学两方面都优化之后,(BC)可以说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技术,我们相信晶硅电池的最终效率来自于BC技术。”

图片

陈刚表示,从元件来看,BC因为是一侧焊接的,所以可以填满整个屏幕。这种设计使得BC组件的屏占比比目前常见的组件技术大了7.2%。其他技术需要正反面焊接,硅片容易出现裂纹。但BC只焊接一侧,不焊接另一侧,可靠性更高。

此外,陈刚提到,此前理论界不少人认为BC技术不可能双面。去年年底,爱旭率先推出双面率70%、适合集中式场景的BC组件。就在近期,爱旭将该系列组件的双面率提升至75%。陈刚表示,未来两到三年,爱旭将通过创新开发出双面率达到85%的ABC电池。

陈刚表示,根据原理和各种实验室数据,BC组件的长期发电量肯定远高于其他类型组件。

BC成为跨越行业周期的“解药”

国内光伏市场在经历了产能快速扩张期后,目前正出现暂时的供需失衡。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一线企业凭借品牌、渠道、成本等优势维持市场份额,而后端企业则可能面临产能出清、退出市场的风险。

利用技术优势跨越行业周期,是几乎所有光伏厂商的共识。但只有迭代新技术才能算是光伏新生产力的代表。

沈文忠表示,BC技术符合新质量生产力的发展。就技术本身而言,追求提高电池效率无非是优化光学性能和优化电性能。光学性能的优化是充分利用太阳光,BC正面没有网格线,充分利用光照射的能量。优化电性能就是尽量减少复合损失,BC电池的钝化接触已经达到了非常好的水平。

图片

钟宝申认为,对于晶硅技术来说,无论是PERC、TOPCon还是HJT,这些钝化技术都必须依靠BC结构来实现更高的效率。

BC作为一项迭代的新技术,成为光伏行业渡过周期的“良药”。

从产品性能来看,以爱旭N型ABC组件产品为例,今年11月,采用爱旭N型ABC组件的山东海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光伏发电项目并网成功并网发电,组件转换效率达到24.6%。刷新全球组件量产效率记录。根据中国国家质检中心发布的山东烟台漂浮示范项目发电数据,爱旭ABC组件平均每千瓦发电量比TOPCon组件高6.8%,最大日发电量每千瓦发电量为13.54%。发电优势尤为明显。

基于ABC组件的优异性能,将为下游电站客户创造更多价值。经测算,在地面电站场景下,双面ABC组件综合功率比同口径TOPCON高30-40W。根据实证对比测试数据,ABC组件的LCOE低于传统组件,帮助客户提高IRR。

在光伏行业“受牵连”的当下,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过去的“产能过剩”是产品和技术同质化竞争造成的。目前,TOPCon产能陷入无序竞争,今年以来扩张几乎停滞;同时,BC新技术高于平均水平的发电性能,使BC技术受到市场青睐,成为下游客户的自主选择。沈文忠说,“过去的一年,我们看到BC技术在国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现在,大家都认识到BC技术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从产能来看,ABC正在快速扩张。据爱旭股份公告,公司目前规划三大ABC产品生产基地,分别位于珠海、义乌、济南,产能高达100GW。

BC阵营持续拓展良性生态,推动产业发展

作为第一家量产GW级N型BC的制造商,爱旭积累了丰富的量产技术。目前,爱旭ABC已申请专利600余项。

陈刚表示,“大家都认为BC技术研发很难,很多企业都没有去做。对此,我们和隆基一样,都想到了用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来服务客户、为市场、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我们在2016年和2017年同时启动了BC技术的研发。”

基于前期的深厚积累、技术优势和信任关系,爱旭科技携手隆基绿能等领先厂商,共建相关产业生态系统。

图片

陈刚表示:“BC技术属于光伏产业,也属于人类。因此,开放发展、共同发展是我们整个行业的主旋律。但是,我们应该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开放发展、共同发展。” ”。

在本次对话中,两家龙头企业的领导人强调最多的是,希望行业能够建立清晰、公开、透明的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不仅仅是单个企业之间,而是在各个领域。形成更加有序、合理、互利的合作联盟。

陈刚表示,基于行业规则、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爱旭愿意与业界共同发展BC技术,与产业链各端,包括客户端、投资端、EPC端、项目开发结束。 、组件端、电池端、硅片端、硅材料端,希望给每一个环节带来价值。

在此基础上,BC阵营不断扩大。

11月29日,爱旭太阳能宣布与高晶太阳能达成战略合作。双方表示,将共同构建BC生态系统的深度合作,在硅片、电池、组件三大领域开展合作,实现BC组件规模化生产;

绿色能源方面,隆基股份于11月与英发德耀、宜宾高新区达成年产16GW HPBC电池项目战略合作; 9月,与金阳新能源(01121.HK)间接全资子公司泉州金阳达成战略合作。与福建聚能电力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生产HBC电池。

可以说,BC联盟的成立有望在相互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在技术、产能、渠道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良性合作。

在爱旭股份披露的最新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中,该公司进一步表示,BC生态系统的建立可以借鉴其他成熟行业在技术专利方面的合作经验,实现更开放、更完整的生态、更清晰的规则和更清晰的规则。知识产权的认可导致合作更加合理。这种合作模式比授权、OEM等方式更有利于行业发展。首先,把蛋糕做大,然后制定更合理的切蛋糕规则。

此外,由于BC技术是平台技术,随着产能的扩大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BC电池的成本降低空间也将扩大。

“高精度要求被认为是BC技术的一大特点。虽然目前BC的成本仍相对高于TOPCon技术,但从整个产业链来看,BC技术已经是现有晶硅技术中性价比最高的。 ”钟宝申表示,“面向未来,当大家贡献、更多的人参与、大家一起讨论,这将是更快降低工业成本、更快提高效率、让客户更方便的有力途径。使用。”

据悉,目前爱旭ABC电池模组每瓦综合成本略高于TOPCon。但通过技术进步、效率动力提升、开工率提升、设备成本优化、辅助材料成本降低、节水节电、自动化水平提升等措施,艾旭ABC电池模组每瓦综合成本有望更低比 TOPCon.尤其是爱旭作为业内第一家量产无银金属化的公司,相比现有的银浆丝网印刷可以节省一半的金属化成本。

沈文忠指出,中国光伏产业目前已经认识到BC技术的优势和潜力。包括辅助材料、设备等全产业链企业发展空间巨大。他认为,未来三到五年,随着BC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将比想象更快地发生。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31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13588888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