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抗衰老科研大战,将肽成分的竞争推向巅峰。
如此一来,其背后的“军火商”——肽原料及原料供应商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不久前,珀莱雅与尚美联合研发多肽原料的派肽生物迎来IPO,成为“美容肽第一股”。招股书显示,派肽生物2022年营收高达2.15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57.83%。
此前,中国肽生化母公司、作为全球第三大多肽CDMO(定制研发生产机构)的泰德药业向港交所递交申请,开启IPO之旅。 SK-II、雅诗兰黛、海蓝之谜等品牌肽原料供应商深圳健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被四川和谐双马股份有限公司高价收购92.17%股份15.96亿元。
存量市场时代,美容肽原料供给侧成为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稀缺热点,并进一步成为资本眼中的热点。
然而,这一切只是美容肽行业竞争的“热身”。
药企扰乱局面,美容肽成新趋势
在肽药品市场和肽化妆品市场双轨增长的基础上,美容肽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从销售收入来看,全球多肽药物销售额将从2018年的607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895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增长至2612亿美元。
普华优测2023年9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美容肽原料市场规模将以17.22%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从2017年的7.47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6.54亿元。预计——2029年,美容肽原料市场将以年复合增长率8.24%加速,预计2019年达到30.3亿元2029。
从近年来的备案情况来看,肽成分在美容行业的应用已进入加速期。其中,深圳市薇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薇琪科技”)近年来成为多肽化妆品新原料的重要推动者。 。
与此同时,处于上升轨道的多肽药企也开始大力扰乱美容肽市场。据统计,2023年药企跨界美容公司将接近400家,“美容肽”成为肽药企关注的焦点。
相对而言,不少传统多肽药企拥有较为成熟的多肽原料开发体系和生产体系,并专注于CDMO多肽原料定制业务。例如,普罗罗制药目前的CDMO项目中,处于研发阶段的项目占比为63.7%,商业化项目数量占比为36.3%。
同时,赛肽、吉尔生化等企业都是国内主流的美容肽供应商。华肽产品包括国内化妆品目录近80种美容肽和10余种出口美容肽,分为热门单肽、复合肽、包装肽/穿膜肽和新型单肽等。
吉尔生化专注于多肽抗皱,推出“吉美嘉尔”多肽抗皱系列护肤品,并在国内率先实现全套多肽合成试剂的国产化和产业化。 2023年,药明康德为全球350多家客户提供多肽发现服务,交付超过30,000个多肽。
《FB美丽未来踪迹》了解到,美容肽并不是大多数药企的主营业务,相关企业占比较小,是一项亟待发展的“新业务”。相对而言,更专业的美容原料企业在“美容肽”领域深耕细作,但总体而言,极快的增长和分散化是当前“美容肽”市场的主导特征。
图片来源:派派生物招股书/国泰君安
派肽生物招股书显示,目前美容肽市场并不集中,各公司市场占有率不高。 《FBeauty未来踪迹》还发现,瑞德林、慧康生物、薇薇科技、健源药业、吉肽生物等公司都是肽类成分科研领域的领军企业。
药企的进入以及国内专业原料科技公司的深入发展,使得肽成分的应用更加普及,加剧了美容肽上游产业链的竞争。但总体来看,在美容肽的“芯片”大战中,国内科技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摆脱“模仿者”标签,国内企业成为创新标杆
肽成分的流行绝非偶然。
在护肤领域,美容肽是一个结构多元化、功效多样化、生物相容性高、作用机制明确、功效强、温和安全的大家族。它们一直被科学界认为是功能性成分。历史上,肽成分的研究获得了数十项诺贝尔奖,这足以证明肽成分的硬核科技能力和功效。
另一方面,“没有功效就没有护肤”已成为当下的护肤趋势。在消费者护肤观念日趋理性的同时,成分竞争也从“大量、足控”时代进入“精准护肤”时代。消费者患者更容易接受肽成分。
聚朵引擎2023年科技护肤白皮书调查显示,超过86.5%的消费者认可科技护肤,最信任的TOP1科技成分是胜肽成分。
不过,肽成分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其实并不算太早。
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Loren Pickart博士发现了铜肽。研究发现,蓝铜肽不仅可以减少疤痕组织的形成,还能刺激皮肤受损表皮的自我修复。此后,欧美企业陆续推出以美容肽为活性成分的护肤品。尤其是近十年来,国际各大护肤品牌纷纷研发肽类护肤品。
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随着越来越多的基因被破译,肽成分的研究和应用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美容肽行业起步较晚。它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基本解决了质量和产能稳定性问题,形成了从美容肽原料到中间体到多元美容肽制剂的完整产业链。
解决了批量生产和供应问题,并凭借成本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国内肽原料企业正在成为肽原料创新的主力军。
正当芯片行业的制造工艺越来越精密的同时,肽成分的深度开发也正在朝着“高精度”、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浙江派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邢海英认为,美容肽是具有百年应用历程的原料。作为活性物质,肽成分已经应用于化妆品领域,从最初的对抗表情纹、抗皱抗衰老,到越来越多地为诸多皮肤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江雪峰也表示,从原料工艺和技术创新来看,肽原料仍处于发展初期。终端市场对胜肽的理解基本等同于抗皱、抗衰老功效,但美容胜肽原料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他指出,未来多肽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容肽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深入研究美容肽结构与作用机制的关系,对不同类型肽的作用机制及渗透机制进行深入科学研究在皮肤层面;
2、开展新型肽合成方法研究:开发新型肽合成方法,提高合成效率和纯度,降低成本,有利于推动美容肽原料的生产和应用;
3、探索天然美容肽:研究天然美容肽,如植物提取物中的肽,促进天然美容原料的开发利用,满足消费者对天然、绿色产品的需求;
4、开展美容肽与其他成分的协同研究:考虑多种美容肽与其他化妆品成分,如维生素、抗氧化剂等的协同作用,提高美容产品的整体功效;
5、加强产学研合作:这是国内企业应对竞争挑战的有效途径。与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合作,共享资源、技术和经验,有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在肽新成分的创新和新应用的发现过程中,国内肽化妆品市场规模不断增长。国内多肽原料企业正在摘掉过去“模仿者”的帽子,成为当下多肽原料创新的标杆。这体现在以下两大趋势:
首先,国内肽原料企业在结构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
薇薇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FBeauty未来踪迹》,过去我国以仿肽为主,但近年来,随着新规的实施,这一领域逐渐走向自主创新的新阶段。目前,我国共有16个肽原料获得新原料注册,其中不少是具有自主创新结构的美容肽。薇琪科技注册的8种新原料中,有6种是具有全球创新结构的美容肽。 。
《FBeauty未来踪迹》还发现,由于胜肽成分种类繁多、功能复杂,消费者不容易记住多种胜肽成分及其对应的功效。专注于多肽的国内品牌已经从多肽成分结构开始创新。从实现差异化的目标开始。从过去的肽链到现在的“环肽”乃至三维“全球肽”,成为肽成分创新的新维度。
其次,在应用创新方面,国内企业也有更多“想法”。薇琪科技指出,筛选现有的美容肽,研究能够达到1+1>2效果的肽成分组合,将形成公司自己的应用创新解决方案并获得专利,多种肽成分的组合形成独特的功效矩阵,这也是肽成分应用方的竞争方向。
同时,国内企业在肽成分的透皮渗透、主动防护、靶向输送等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FBeauty未来踪迹》了解到,肽成分的应用不能像其他成分那样“创造奇迹”。它更注重多种肽成分的精准靶向、活性维持、安全递送和复合,需要完整的科研体系和基础研究作为支撑。
在这个维度上,百宏集团利用泰素®肽纳米胶束技术平台,借助肽成分自身的驱动力和疏水力,双向驱动活性肽分子形成球形胶束,打破了传统的肽链结构,完成了从从“丝链”到“球体”,在成分透皮递送、靶向递送、药效控制等方面不断突破,大大提高了肽成分的生物利用度。
薇琪科技采用“微导胶原蛋白肽”技术,通过柔性脂质体技术实现三重胶原蛋白肽的共载。这种创新的纳米渗透技术不仅可以增加肽成分的渗透性,还可以通过缓控释放来增强性能。肽成分的生物活性通过多靶点、多维度达到抗衰老、紧致功效。
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容肽已进入产业创新阶段。除了创造新分子、寻找新靶点、开发超分子肽成分外,三维结构创新、成分复配、应用创新正在成为肽成分的科研竞赛。在这些更新的维度上,国内多肽企业凭借自身实力赢得了主动。
AI入局,肽行业竞争再度升温
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肽成分科研竞争的迭代速度远远快于人们的想象。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和蛋白质数据的积累,肽成分的开发和应用这个融合多学科、多维度研究的复杂问题,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进入变得相对“简单化” 。有业内专家表示,通过科学的计算设计和改进的筛选方法,实验室工作量可大幅减少至万分之一。
不少国内品牌已经开始利用AI研发新的肽成分。例如上海家化旗下品牌雨泽,基于专利算法和AI筛选,从160万条肽成分序列中筛选出针对敏感肌肤和抗衰老的关键成分。 “17型环肽”。
可以说,AI天然适合肽原料的发展,而AI的应用也在倒逼肽原料上游供应链打造“新生产力”。
目前,AI主要用于预测肽的分子结构,预测美容产品中肽成分的稳定性和功效。通过“干实验”预测分子结构和性质,使科研人员能够快速、低成本地处理大量的肽序列信息,加速发现活性肽成分的进程,并大大降低开发新分子的成本。
然而,和其他行业一样,如果想要提高AI预测的准确性,需要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并通过深度学习开发核心算法。国外Deep Mind因AlphaFold在肽成分和蛋白质方面的开发和应用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奖。此外,国内企业也在加速打造自己的“AI能力”。
一方面,随着国内多肽科研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立了自己的多肽成分数据库。
2018年,惠康集团作为执行单位主办了全球硬科技大会分论坛2018国际蛋白质肽大会。这也是惠康中国肽库项目(简称“中国肽库”)首次在世界级学术论坛上举办。出现在论坛上。
通过数据库的建立,研究人员可以方便地获得大量多肽成分的序列、活性、结构以及理化性质的数据,为从分子水平阐明多肽的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以及肽成分的开发、设计和应用。数据库。
惠康生物以中国肽库为基础,利用AI技术,通过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肽成分的开发和应用效率。惠康集团高管也预测,未来10年,国产美容肽原料或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在算法和算力方面,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布局。例如,维琪科技较早建立分子结构创新研发平台,开创性引入药物研发理念,利用CADD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AIDD人工智能药物发现与设计技术,开发创新型活性肽原料。
另一方面,肽产业链的“可持续”能力也成为未来竞争的新方向。随着皮肤活性肽产业的快速发展,绿色可持续的肽成分合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海参肽、羊胎盘抗氧化肽、蚕丝寡肽等产品受限于原料的稀缺性和珍贵性,难以大规模应用。
对此,国内企业也十分重视。
例如,Redline更注重协助全球客户高效开发“绿色活性原料”。通过其在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分离技术和绿色化学领域的综合优势。今年4月,雷德林申报的“酶及其在制备非天然氨基酸二肽中的应用”和“β-丙氨酸连接酶突变体及其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维琪科技联手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打造“日化原料绿色生物合成”平台,利用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表达工程、代谢工程驱动绿色生物合成制造,实现可持续的“循环”生产模式。众多肽成分已实现生物合成绿色生产。
总而言之,无论是AI的进入,还是“绿色化”的驱动,都预示着肽原料行业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为此,不少业内人士预测,2025年肽原料及产品的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可喜的是,在这个增长趋势“确定”、竞争极其多元化的赛道上,中国企业似乎正展现出更大的活力。 。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3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