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发言人表示,该公司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 5,500 人,其中包括德国的 3,800 人。与此同时,德国各地工厂的员工大多签订38或40小时的合同,工作时间将减少至35小时,薪资也会相应减少。该发言人表示,汽车行业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竞争和价格压力持续加剧,向电动汽车的转型速度慢于此前的预期。
据悉,博世约3500名员工的裁员将于2027年底完成,涉及开发智能驾驶技术和车辆软件的部门。博世指出,先进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像最初预期的那样前进。目前,许多汽车制造商正在推迟或放弃该业务领域的项目。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博世的业务受到了较大影响。
“断臂求生”的巨头还远不止这些。全球知名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今年7月宣布,到2028年底,德国员工人数将逐步减少约1.1万人至1.4万人。采埃孚集团目前在德国有54,000名员工,这意味着德国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将受到影响。
此外,大陆集团在今年年初正式启动了裁员计划。此次裁员将占全球员工总数的3.6%,约为7,150人,高于此前预期,其中包括1,750个研发职位和5,400个行政职位。约40%的裁员将发生在德国,计划于2025年底完成。法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Forvia表示,计划未来五年在欧洲裁员多达1万人,以适应欧洲向电动化转型车辆并提高其在非洲大陆的竞争力。
美国咨询公司Gartner分析师佩德罗·帕切科表示,供应商在汽车行业转型中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电气化、自动驾驶和以软件为中心的汽车的兴起要求企业战略发生根本性转变。
佩德罗·帕切科还强调,一旦供应商采取措施转型,如果转型速度没有预期那么快,公司也会面临风险,因为这意味着早期的研发投入无法快速转化为经济回报,而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也会面临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甚至需要承担订单减少或延误造成的损失。
“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举步维艰,因为中国汽车品牌可以提供更先进的电动汽车和软件解决方案。随着他们失去市场份额,他们的供应商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损失。”佩德罗·帕切科说道。
中国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11月,中国市场自主品牌乘用车零售量达154万辆,同比增长34%,环比增长增长4%。市场份额为64.1%,同比增长8.7个百分点。同期,主流合资品牌乘用车零售量为60万辆,同比下降9%,环比增长6%。其中,11月,德国品牌零售份额为15.6%,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
“无论是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面临的阵痛,还是小供应商面临的生死危机,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德国汽车管理中心主任斯特凡·布拉策尔表示,他对目前的情况有所了解。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汽车行业快速转型的后果正在逐渐显现。
Stefan Bratzel 预测,未来十年,仅德国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员工人数就会减少 20%。与汽车制造商相比,零部件供应商的利润率相对较低,未来还会有更多供应商裁员的消息。
“供应商的零部件销售量减少,现在受到电动汽车和软件系统销售预测下降的打击。”佩德罗·帕切科表示,中国市场已经充分展现了电气化和软件进步的影响,而欧洲汽车品牌在这一领域却处于落后地位。 ,导致他们的供应商也感受到连锁反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BD汽车”,作者:董天一,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mjgaz.cn/fenxiang/273605.html